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流动阻力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冷态试验详细研究了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面积对返料特性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的阻力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水平孔口压差与通过孔口处的固体流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定义了孔口流量系数新的关系式.这将为环流料封阀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TiSNet-XDC800系统为例,利用DCS系统逻辑运算功能强大、逻辑信号范围大、调试时间短、控制组态灵活等优点,介绍篦冷机料封阀进入DCS控制的实际应用及改造经验。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大量的冷态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外部充气、LoopSeal结构尺寸对有侧吹风LoopSeal型返料装置运行特性的影响,由试验数据回归得到了不同的运行条件下外部充气量、固体颗粒循环量以及结构尺寸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与试验数据比较,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多管环流反应器的流动和传质特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刘永民  刘铮  袁乃驹 《化工学报》2001,52(3):222-226
根据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多管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MALR)中液体速度的理论关系式 ,给出了流动阻力系数的计算方法 ;以Higbie的渗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液体表面微元在相界面暴露时间的方法 ,并建立了预测体积传质系数的模型方程 .测定了空气 -水体系中MALR的体积传质系数和循环液速随两个上升管表观气速的变化规律 ,并分别将体积传质系数、循环液速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多级环流反应器通常在段间安装多孔分布板或其他内构件,增加了流体流动的阻力,导致环流液速降低。为此,文中在多级环流反应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利用新通入气体的抽提力和喷射力,缓解了段间的流动压降,并加速气泡的破碎;重点考察了进气量在各段中的分配比例对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的影响。应用电导率仪和溶解氧分析仪分别测量环流液速、混合时间及体积传质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分段进气时,第2段和第3段中的环流液速比较高,并明显高于多级环流反应器中的环流液速;不同的操作条件下,上下二端的混合时间差距明显,表现出串联反应器特性;体积传质系数远高于多级环流反应器,最大值约为多级环流反应器的2.4倍。  相似文献   

7.
8.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是一种洁净煤燃烧技术,其应对负荷变化的灵活性未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但目前对于负荷变化的研究集中于调峰策略优化,缺乏提升CFB本身变负荷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在CFB锅炉负荷变化时,循环流率也随之变化,并达到新的平衡态,而返料阀的结构是循环流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研究CFB锅炉变负荷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基于CPFD方法对某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立管及返料阀内在循环流率变化时的流动行为进行模拟,研究不同返料阀结构对循环流率变化的响应速度。结果表明,在立管远离回料阀侧及回料阀水平横段底部存在一定的流动死区,返料阀及立管内物料仅在较小的区域内有较大的移动速度。当循环流率增加时,较小的颗粒移动区域限制了其达到更大流量平衡的时间,减弱了系统变负荷的响应速率。在松动风、流化风分别为0. 14和0. 30 m/s,循环流率从50 kg/(m~2·s)提升到60 kg/(m~2·s)时,随着水平横段长度的增加,系统响应时间先急剧减小后缓慢上升;返料阀水平横段长度与立管直径之比为3. 5时,最短响应时间为67 s。保持流化风量不变并改变松动风大小,系统响应时间随松动风量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返料阀结构下系统响应时间的规律相似。返料阀对循环流率变化的响应速度与返料阀内的流动死区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曹睿  刘艳升 《化工学报》2009,60(5):1121-1126
通过实验,分别考察了相同流通截面积下,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矩形和三角形等不同几何形状的垂直锐边典型“大孔”和“小孔”的自由出流特性。所得孔流系数曲线形态基本相同,孔流系数值略有差异,圆孔最高,三角形最低,说明孔几何形状对孔流能量损失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关键结构参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孔流机理。其能量损失差异可根据孔口的水力半径、锐角界面张力以及非圆形孔射流的穿透现象加以解释,藉此对前期的圆孔流动机理进行了补充。此后,为了详细考察孔形状对孔流速度分布和能量损失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2对其进行了模拟,模拟流场说明孔形状对孔前流动影响区的主体范围和速度分布基本没有影响,孔前流动的机械能损失仍可采用半球形模型研究,进一步说明不同孔形状的孔流机械能损失差异是入孔以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对管径100mm、节流比β=0.67的不同结构的多孔孔板实验样机在标准水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节流孔分布形式、倒角和厚度对多孔孔板的计量性能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倒角对流出系数和永久压力损失的影响最强,厚度对多孔孔板的流量下限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1.
曹睿  刘艳升  严超宇  仵浩 《化工学报》2008,59(11):2741-2749
孔前流动引起的阻力损失是孔流机械能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孔前流动影响区的概念,首先通过悬浮颗粒示踪实验,考察了水通过垂直锐边孔口自由出流的孔前流动影响区的范围和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2对孔流进行了模拟,孔前区范围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此外,还将孔流系数的模拟值与前期实验值进行了对比,两者基本吻合,说明了模拟的可靠性。藉此讨论了孔前流动影响区的范围、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和流动状态随操作条件、孔结构条件的变化,并对“大孔机理”和“小孔机理”的孔前能量损失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曹睿  刘艳升  严超宇  王东升  仵浩 《化工学报》2008,59(9):2175-2180
通过实验,考察了Reynolds数、液层高等操作参数和孔径、板厚等结构参数对垂直锐边孔口自由出流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孔流系数曲线的不同规律,将孔流机理划分为“大孔机理”和“小孔机理”,并对孔流曲线进行了分区讨论,借助边界层理论,探讨了这两类孔流过程的机械能损失差异以及孔流曲线在不同操作区的机械能损失差异。  相似文献   

13.
CTST-MD复合型塔板降液管流体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立体传质塔板(CTST)和悬挂式降液管各自的优势,在CTST塔板的基础上组合悬挂式降液管。以此为实验塔板,在直径为570 mm的有机玻璃塔中以空气-水为实验物料进行冷漠实验,对此种塔板的板压降、降液管的液层高度、液流孔孔流系数等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鼓泡型塔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复合型立体传质塔板的板压降低于弓形降液管的CTST和悬挂式降液管的筛板(MD筛板)。在高液相负荷下,复合立体传质塔板降液管液层高度远低于MD筛板,具有更大的液体处理能力。悬挂式降液管液流孔的孔流系数主要与开孔的水力半径有关,受开孔率影响较小。得到了复合立体传质塔板降液管几种孔型的孔流系数值。  相似文献   

14.
肖海雁 《中国塑料》2003,17(5):70-73
对平板型面孔板模头结构的优化设计经验进行总结,采用经济合理的结构来解决无垫片平板密封类特殊结构的设计。通过对模头的优化设计实例来论证笔者提出的“合理的设计应以经济的制作成本来满足使用条件”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5.
16.
    
A large scale cold model apparatus of CFB riser reactor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rectly fluidized coking oil sand. By changing the position of aeration orifice and amount of aeration air, the solids flux was measured and the location of sensitive aeration orifice above a butterfly valve was fixed(50 mm above the valve). At last, the amount of aeration air for allocation(1~1.5 m3/h) was known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each pair of consecutive general aeration orifices(about 3 m). And a prediction equation for estim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mount of aeration air and the solids flux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was Q=6.17Ws0.8529(D/Do)2(L/Lo). The prediction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By using a multi-point pressure pulsatio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ulsation at different altitudes of the standpipe, the pressure pulsation curves at different aeration orifices under different amounts of aeration air were drawn. By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dominant frequency when oil sand flowed through the circulation standpipe, and each frequency seemed to make equal contribution to the pressure pulsation. The periodical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 of the particles did not exist in the circulating standpipe, and the pulsation intensity was small.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环流反应器对干空气的增湿效果,分别测量了不同液位和气速条件下环流反应器的进出口气体湿度值,比较了进出口气体湿度变化和增湿效果.并在低液位条件下建立了水分传递的传质模型,推导出传质系数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在空气和自来水体系的环流反应器实验中,气体增湿效果显著,证明了采用干空气增湿方法浓缩母液的工艺可能性.但由于实验中采用的环流反应器内径小、气速低,单位时间内干空气带走的水分有限,为提高母液浓缩效率可采用降低反应器高度、增大反应器横向尺寸和气速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