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隐球菌性脑膜炎体外培养具有很高的假阴性率,因此有必要将患者的脑脊液保存下来并保持其中隐球菌的活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留下材料。  相似文献   

2.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病情复杂,治疗困难。目前临床上判断隐脑患者的病情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腰穿检查结果,即颅内压、脑脊液生化检查和真菌学检查。笔者总结回顾我科4年来收治的36例隐脑患者临床资料,就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意义进行初步评价。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10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的隐脑患者36例,均经脑脊液墨汁染色、培养、乳胶凝集试验确诊,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29.3岁(3~61岁);女l6例,平均年龄38.9岁(8~56岁);经治疗痊愈或好转3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4例。1.2方法1.2.1脑脊液检查36例患者入院后3d内行腰…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2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产均曾误诊1-4种不同的疾病,其中以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频率最高。采用一霉素B,氟康唑单用或与氟胞嘧合用治疗,可评价疗效的15例患者中,痊愈10例,好转2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80%,复发率10%。  相似文献   

4.
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隐脑)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近10年我科对隐脑患者脑脊液隐球菌菌体计数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动态观察,并与传统真菌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其与病情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肺部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在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前,常漏诊或误诊为肺部肿瘤,或错过治疗时机,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使治疗难度增大。我们报道2例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例1男,21岁,福建闽清县人。于1997年7月在当地参加高考体检,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右肺有一块状阴影,当时患者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任何症状,CT示右肺紧贴胸膜处有实质性肿块,疑诊为肺部肿瘤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肿块,病变组织培养见新生隐球菌生长,给予口服氟康…  相似文献   

6.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方法:用液式细胞仪和免疫扩散法检测了12例隐脑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隐脑患者CD4^ 细胞百分率、CD4^ /CD8^ 及C3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gG下降(P<0.05)。结论:在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隐脑患者同样存在着细胞免疫低下情况。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继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57岁,果农。突发剧烈头痛伴发热3天入院。半年前患者右颧部出现一绿豆大红色结节,无痛痒,后形成溃疡,周边隆起,并向周围逐渐扩大。2月前出现间断头痛伴发热,体温38℃左右,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经脑CT检查无异常发现。取面部病变组织活检,排除皮肤肿瘤,住某市医院按脑膜炎处理,治疗1月未见缓解。3天前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发热38.2℃~39℃,恶心喷射状呕吐,视物不清。于1998年11月30日收我院内科诊治。入院后给磺胺嘧啶口服,甘露醇、速尿及先锋霉素Ⅴ、甲硝唑等静脉注射,剧烈头痛缓解,自觉头胀…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前期治疗用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或氟胞嘧啶,后期治疗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维持,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果:40例患者治愈。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不仅可以减轻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及改善症状,对颅内高压及后期治疗中各种不明原因的症状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结论: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有其特有的作用,如能准确用药将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免疫放射测定法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重度隐球菌性脑膜炎抢救成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称隐脑)是由新生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即使经过正规治疗,死亡率仍高达25%~60%[1],以往认为隐脑患者脑脊液(CSF)中菌体计数超过280个/mm3,即无法救治,往往在数天内死亡。最近我...  相似文献   

11.
最近,作者等从一非AIDS又无免疫缺陷的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有首次分离出一株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经与尿素酶阳性的新生隐球菌和尿素酶阳性的白念珠菌反复对照,并经动物实验证明,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和线医院情报室联机检索,国际上未见类似报告。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脊液检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脑脊液 (CSF)的改变规律 ,为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 2 0例狼疮性脑病 (NPLE)和 2 0例非狼疮性脑病SLE患者CSF常规、生化、酶学、免疫学指标。结果 NPLE组的CSF细胞数、蛋白质、抗核抗体 (AN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肌酸激酶 (CK )均升高 (P均 <0 .0 5 )。结论 SLE患者CSF的改变与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程度一致 ,检查CSF对狼疮性脑病的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条件、不同来源和不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磷脂酶的情况;观察胞外磷脂酶对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30℃和37℃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不同来源的40株新生隐球菌,计算沉淀圈比值(PZ值),比较其磷脂酶活力的不同;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及脑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比较分泌磷脂酶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 39株菌的菌落周围产生明显白色沉淀圈,PZ值在30℃和37℃培养条件下分别为0.529±0.121和0.523±0.143;血清型A、B及AD和D型的PZ值分别为0.541±0.116、0.518±0.036和0.472±0.051;不同温度间和不同血清型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株和环境株PZ值分别为0.501±0.049和0.565±0.131,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分泌磷脂酶菌株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两组小鼠脑组织的cfu分别为518.67±203.86和226.47±196.13,两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8.90d和26.39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温度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没有影响;其中临床分离株比环境分离株磷脂酶活力强;不同血清型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无差别;分泌磷脂酶的菌株毒力比不分泌磷脂酶菌株的毒力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判断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 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MIC值的几何均数,在35%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在55%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在10%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出现。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组合作用的一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每一种联合用药组合都较5—氟胞嘧单独用药有明显减少。结论 氟康唑与5—氟胞嘧啶联合比单一药物体外抗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cap60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构建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60的转化系统。方法与结果:(1)在新生隐球菌的荚膜缺陷株cap60中利用5-氟乳清乳(5-FOA)反选择法筛选到一个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2)利用带有以新生隐球菌ura5基因为选择标记的质粒载体pCntell-d通过电转化法和化学转化法成功地转化该ura5突变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国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变种的生态学特点.方法:采集10个城市(3组)鸽粪标本620份和江西贵溪地区澳洲赤桉标本819份;采用咖啡酯玉米山梨醇琼脂(cAcA)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并对菌株进行CGB培养,酚氧化酶、尿素酶、血清型、交配型试验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不同纬度地区鸽群的新生隐球菌标本阳性率为G1[40°~50°北纬(N)]13%,G2(30°~40°N)50%,G3(20°~30°N)29%,G2显著高于G1(P<0.01);3组鸽群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平均为81%.②环境分离358株全部37℃生长、酚氧化酶阳性、CGB培养阴性;1株尿素酶阴性;其中101株均为α交配型和A血清型,提示全部为grubii变种;发现环境分离菌株荚膜变异并与其他真菌的自然黏附现象.③从江西贵溪生长的澳洲赤桉未分离到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结论:中国环境中以grubii变种为主的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特点与其所在的地区纬度明显相关:由澳洲赤桉分离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7.
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稳定新生隐球菌L型感染小鼠后,部分脑组织中出现长丝体和巨形体。病原分离,新生隐球菌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病理学检查,各脏器主要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我们认为:①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的特征性表现为间质性炎症;②隐球菌性肉芽肿的形成可能与病灶处新生隐球菌变异成L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 比较不同浓度的四环素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的影响 ;观察四环素对细胞外磷脂酶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 在 30℃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并测量菌株产生沉淀圈的大小 ,用PZ值比较磷脂酶活力的变化 ;建立小鼠感染模型 ,用菌落形成单位 (cfu)和生存期比较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 : 体外实验中 ,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 (0 .18%、0 .36 %、0 .5 4 %、0 .72 % )的PZ值分别为 0 .387± 0 .0 39,0 .4 79±0 .0 86 ,0 .70 2± 0 .0 2 9,0 .891± 0 .0 72 ,0 .95 5±0 .0 2 1,四环素 0 .36 %、0 .5 4 %、0 .72 %浓度组与对照组PZ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体内实验中 ,对照组与四环素 0 .18%组、0 .36 %组和 0 .5 4 %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18.90、19.2 0、2 6 .39、2 5 .94d ;小鼠脑组织匀浆培养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 (0 .18%、0 .36 %、0 .5 4 % )的cfu分别为 5 18.6 7± 2 0 3.86 ,4 6 9.0 7± 2 4 3.13,2 6 1.73± 2 2 5 .82 ,2 2 6 .4 7± 196 .13,四环素0 .36 %和 0 .5 4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 体内、外实验中 ,以毒力因子磷脂酶为研究对象 ,四环素有效降低了高胞外磷脂酶菌株的毒力  相似文献   

19.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真菌,隐球菌病严重威胁着免疫缺陷人群.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是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分子结构多样的线性多糖,与新生隐球菌的免疫原性和毒力密切相关.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结合FcγRⅡB介导免疫抑制作用,并参与形成生物膜,从而抑制抗隐球菌感染免疫.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精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疗法等免疫疗法或许可以改善免疫抑制状态,为隐球菌病提供治疗思路,也使艾滋病等高危人群预防隐球菌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治疗半年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的临床与脑脊液特征,探讨其TRUST滴度下降低于4倍或再升高的原因.方法 对本院229例治疗半年后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行腰穿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IgG指数、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检测.结果 229例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20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5例,HIV感染6例.结论 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与梅毒螺旋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要及时腰穿行脑脊液检查以早期发现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