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苋菜红天然植物染料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染色性能.通过测试染液可见吸收光谱、织物色度以及染色牢度来探讨pH、温度对苋菜红天然色素的影响及染料对丝绸织物的染色性能.结果显示:苋菜红天然染液颜色特征随pH改变而有所改变,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红色调;染液在70℃以下热稳定性良好;金属离子媒染可以提升苋菜红染丝绸织物的染色深度和牢度.  相似文献   

2.
王华印 《染整技术》2011,33(3):36-39
研究苋菜红天然植物染料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及其染色性能。通过测试染液可见吸收光谱、织物色度指标以及染色牢度来探讨酸碱、温度对苋菜红天然染料的影响及染料在丝绸织物的染色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苋菜红天然染液颜色特征随pH值改变而有所改变,在酸性条件下表现比较稳定的红色调;染液在70℃以下热稳定性良好;金属离子媒染工艺可以较大程度提升苋菜红染丝绸织物的染色深度和牢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桑椹染料对丝织物染色亲和力低、色牢度差的问题,为最大程度表现桑椹染料颜色特点,选择合理的桑椹染料染色工艺参数、媒染工艺对丝织物进行染色.通过测试桑椹染液的可见吸收光谱、染色织物色度(K/S值)及染色牢度来探讨桑椹天然染料的颜色稳定性及其对丝织物的媒染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桑椹染液在pH值为4以下、温度为80℃以下表现...  相似文献   

4.
 染料在溶液中的缔合状态对染色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染液的电导率和吸收光谱变化研究了超声波对染料缔合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弱酸性普拉红B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发生蓝移,其缔合浓度为1×10-5mol/L。在高于染料缔合浓度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经超声波处理的染液电导率的增加幅度大于未经超声波处理的。在50℃下,染液随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其电导率逐渐增加,吸收光谱发生红移,吸收光谱中肩峰的峰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以活性橙13为研究对象,采用UV/Vis分光光度法探讨染料浓度、介质温度、pH及电解质对染液可见光吸收性能的影响,并测定了相应条件下染料颗粒的粒径,据此推测染料在不同状态下聚集状态的变化。研究表明,高浓度条件下,染料溶液的λmax发生红移,伴随染料颗粒粒径增大,表明染料分子逐渐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升高介质温度或pH值时,高浓度染液的λmax呈蓝移,染料颗粒直径呈减小趋势,表明升温或提高pH值可使聚集体大幅度解聚,但前者并不能使染料聚集体完全解聚;而电解质的加入则会加剧高浓度染液的聚集情况,且不同金属离子(K+,Na+,Li+)因金属离子半径不同,对染液聚集的影响程度为K+>Na+>Li+。  相似文献   

6.
刘华  位丽 《丝绸》2012,(7):13-18
以大黄染料染得更黄、颜色越深、牢度更好的莫代尔织物为出发点,研究了金属离子对天然染料大黄染液的影响和染色工艺参数对莫代尔染色效果的影响,测试了染色莫代尔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并优化了染色工艺。结果表明:Al3+对大黄染液颜色影响很小,Fe2+对大黄染液只有轻微增色作用。Al3+用于莫代尔织物媒染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大黄染色莫代尔织物具有抗紫外线性能,大黄染料金属铝预媒染的最佳工艺为:浴比1∶25,媒染剂质量浓度1.6 g/L,植物染料质量浓度20 g/L,染液pH6,温度100℃。  相似文献   

7.
从鸢尾科红葱中制备天然红色素,用色差计测定红葱红色素在不同pH介质中的色差值(CIE L*a*b*表色系统),并对不同pH介质中红葱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贮存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葱红色素溶液明度偏亮白,色调呈红黄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可见光波段无特征吸收峰。红葱红色素色泽受介质pH值影响较大,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颜色呈纯正柔和的橘红色,在偏酸或偏碱的环境中色泽有明显变化。介质pH对紫外和近紫外区的吸收光谱有较大影响,对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影响较小。介质pH对色素的贮存稳定性影响较大,碱性环境中色素颜色迅速加深,溶液吸光度大幅上升,建议在低酸环境中贮存和使用红葱红色素,有利于色素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李伟  赵涛 《印染》2009,35(16)
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粒度测试,研究聚乙烯毗咯烷酮(PVP)与还原染料隐色体的相互作用,分析了PVP k-30质量浓度对棉织物还原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P可与还原染料隐色体形成强的络合体,使染料隐色体的吸收光谱发生红移,并产生增色效应;PVP可有效阻止还原染料对棉织物上染,具有很强的缓染作用,能改善染色织物的匀染性,且缓染作用的程度取决于PVP的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试商陆染液的可见吸收光谱图,研究了商陆染料耐热、耐酸碱、耐光照以及耐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在研究染料稳定性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商陆染料在丝织物上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商陆染液在70℃以下,pH=3~8时稳定性良好,但耐光稳定性相对较差,需低温避光保存;耐Fe2+、Al3+、Mg2+、Zn2+稳定性较好,且有增色作用;金属离子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商陆色素在丝织物上的上染率,改善染色牢度;商陆色素染丝织物较佳pH为3.5左右,较合适染色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分别从紫外吸收、热变性、结合平衡三个方面研究了四种黄酮类化合物桑色素、山萘酚、槲皮素和杨梅素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吸收光谱表明:这四种黄酮化合物与DNA作用后,均导致DNA的最大吸收峰发生增色效应,桑色素和山萘酚使最大吸收峰红移,而槲皮素或杨梅素则使最大吸收峰发生蓝移。采用双倒数法,测得四种黄酮化合物与DNA作用的结合常数。通过热变性实验发现,四种黄酮化合物均使DNA的熔解行为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王成芳  封严  赵健 《纺织学报》2013,34(8):12-0
本文以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为单体,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潜交联剂,制成具有吸油性能的共聚甲基丙烯酸酯纤维,研究该纤维对如三氯乙烯(TCE)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纤维对TCE的吸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纤维对三氯乙烯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行为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属于自发的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12.
王政  惠伯棣  裴凌鹏  张静 《食品科学》2007,28(9):542-545
类姜黄素主要包括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及去二甲氧基姜黄素三种同系物。目的:探索类姜黄素在大鼠体内代谢中的组成变化。方法:姜黄根萃取物灌喂雄性SD大鼠,2h后收集血和肝脏,24h内收集粪便。应用C30-HPLC-PDA,测定和比较根萃取物、血清、肝脏和粪便中的类姜黄素组成。结果:粪便中姜黄素的组成与姜黄根中的一致,而血清和肝脏中的姜黄素比例显著上升。结论:姜黄素的比例在血清中开始上升。姜黄素是进入体内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13.
李长伟  吕丽华 《纺织学报》2018,39(10):74-80
为解决废弃羊毛再生循环利用问题,开发吸声系数高且吸声频带宽的吸声材料,以废弃羊毛为增强材料,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为基体材料,通过热压法制备了废弃羊毛/EVA 吸声复合材料。选用传递函数法分析废弃羊毛/EVA吸声复合材料的热压温度、材料密度、废弃羊毛质量分数、材料厚度、后空气层厚度以及废弃羊毛的排列方式等对吸声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最优工艺制备的废弃羊毛/EVA吸声复合材料在低中高频都有优异吸声性能;该材料的吸声性能在中低频区域表现突出,在1 000 Hz处吸声系数达到0.9,材料降噪系数达0.65,平均吸声系数为0.6,即该材料为高效吸声材料;为吸声机制声波入射材料内部激发振动,声能转化为动能及热能,使废弃羊毛/EVA吸声复合材料具有优异吸声性能。  相似文献   

14.
大孔树脂吸附大豆异黄酮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比较 9种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性质 ,从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LSA 8型树脂进行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的研究 ,得到该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等温线和以大豆异黄酮原液浓度及时间为参数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粒度(100、120、140、160、180、200及200目以上)的大米、小米和大豆皮膳食纤维超细粉的吸水性,采用自制的毛细吸水测定仪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根据毛细原理自制的毛细吸水测定仪能稳定、有效地测定食品超细粉的吸水性;不同来源的超细粉吸水性不同;同一种食品超细粉粒度越小,吸水开始早、吸水速度越快;超细粉粒度达到某一粒度值时,吸水速率突然增大并达到极限.  相似文献   

16.
针对废弃纺织纤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采用共混-热压工艺,以废弃纤维为增强材料,以热塑性聚氨酯为基体材料,制备废弃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将废弃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加工成穿孔板,并与废弃涤纶织物贴合,构成吸声复合材料。重点研究吸声复合材料中穿孔直径、穿孔板厚度、穿孔率及废弃涤纶织物层数四种结构参数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穿孔直径主要影响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峰值;穿孔板厚度、穿孔率和废弃涤纶织物的层数主要影响吸声材料的吸声频带范围。  相似文献   

17.
吕丽华  李臻 《纺织学报》2022,43(12):42-47
为增加废弃玉米秸秆的回收利用率,分别以长度为1.5、6和10 mm的废弃秸秆颗粒、棉纤维和大麻纤维为增强材料,聚己内酯为基体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制备厚度为1.5 cm的吸声复合材料。采用声阻抗传递函数法对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进行测试与对比,并分析其吸声机制。结果表明:1.5 mm长的废弃秸秆所制备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最好,最大吸声系数达到0.71,平均吸声系数为0.50,降噪系数达到了0.51;废弃秸秆纤维素大分子主链上的氧六环结构为声波反复反射、折射提供了基础,较高的线性使得氢键等单键能够自由旋转,增加了声波能量的消耗,且废弃玉米秸秆的结晶度低使得声能易于沿着分子链传播,从而将声能转化为分子链段振动耗散。  相似文献   

18.
研究玉米醇溶蛋白对乙醇的吸收作用。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玉米醇溶蛋白,用酒精密度计检测乙醇溶液吸收前后乙醇浓度的变化,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吸收时间、固液比、乙醇浓度、溶液pH值及温度对乙醇吸收的影响,优化吸收条件。结果表明:在20℃,pH6的条件下,玉米醇溶蛋白以1:10的固液比,在30%的乙醇溶液中1h,有最大吸收量0.8ml/g(乙醇体积/玉米醇溶蛋白质量)。表明玉米醇溶蛋白具有较好的乙醇吸收作用,可用于酒类饮料中乙醇的吸收解酒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壳聚糖为原料,选用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吸附树脂。从失重率、含水率、保水率、孔度值、电子扫描显微镜照片、红外光谱等方面对壳聚糖树脂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壳聚糖树脂处理吸附活性染料,研究废水的吸附性能,测试了树脂的再生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壳聚糖交联树脂和经脱吸再生后的树脂对印染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能力,而且脱吸再生次数可达8次。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分析异形涤纶织物的吸湿性能,本文选取三叶形涤纶织物和普通涤纶织物,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模拟不同温度、湿度条件,测定了三叶形涤纶织物和普通涤纶织物的吸湿特性和芯吸效应。分析了环境温度、湿度对织物吸湿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织物的经纬向芯吸高度及芯吸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的含水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湿度的增大而增大;三叶形涤纶织物的吸湿速率和平衡含水率都比普通涤纶织物大,特别是低温高湿情况下优势更明显;三叶形涤纶织物的液态水传递性能优于普通涤纶织物,芯吸速率比普通涤纶织物高,经向织物芯吸能力优于纬向织物芯吸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