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葆君  石小平 《中国能源》2011,33(11):34-38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呈现出紧密的联系。国内外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模型很多,其中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研究方法成为国内外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主流方法和重要工具,本文运用1978~2009年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探寻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能源供应短缺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2003年,俄罗斯油气部门遵循政府新制定的《2020年前能源战略》,为保证国家经济增长和在国际市场上继续发挥能源大国作用做出了贡献。隶属俄能源部门的许多石油天然气(包括国营和私营)公司,都把自身发展对准了涉及国家内政和外交的关键目标。俄罗斯石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在这一远景目标下,作为重要能源的石油天然气如何发展,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文中首先分析预测了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能耗水平,以油气的可供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制约条件,提出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方针和目标,以及具体的方案设想,从宏观上确立了石油天然气在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进而提出了石油天然气发展的总体战略意见。本文认为中国今后将处于完成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环境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出发,应走适合自身条件的能源发展路线,要引导能源消费,适度控制石油天然气消费的增长速度和消费总量。对石油工业要进行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建立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并从国家长远发展角度制定国际国内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国际能源机构(IEA)1998年《世界能源展望》对2020年以前的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进进了预测和研究。在这个研究报告中,对全世界的能源和电力的研究中,特别关注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在2020年前中国新增的发电设备容量超过OECD欧洲,相当于OECD北美洲的新增容量;中国新增发电发电设备投资超过OECD欧洲、OECD北美洲、OECD太平洋地区的数字;各种类型发电厂的单位千瓦投资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最低的;中国的核电站容量和发电量是增长得最快的国家;同时中国水力发电的增长也是最快的。1 发电能力1995年全世界发电能力为30.79亿kW,到2020…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增速是判断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先行指标,但随着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是完全可行的。运用脱钩理论及脱钩指数分解模型对北京市2000—2017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状态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呈现出相对脱钩关系,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效率提高是推进"脱钩"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时期,未来能源发展路径在满足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优先、智能高效的前提下,到2030年北京市能源消费将达到峰值,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逐步由"相对脱钩"转向"绝对脱钩",并在2033年后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绝对脱钩"。  相似文献   

6.
单位GDP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振为 《中国能源》2005,27(5):10-14,40
本文利用联合国统计数据,对我国能源消费状况进行分析,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GDP的能源消费约相差50%,基本上处在正常水平。文章分析各国统计数据,探讨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在本世纪前20年我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时期,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难以大幅度下降。原先对2020年的能源需求估计可能过于乐观。文章认为能源政策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应采取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要实行“后中先”的能源战略。  相似文献   

7.
朱健  詹亦军 《中国能源》2009,31(6):42-45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相应增长。江苏是能源资源匮乏地区,有较强的能源依赖性,能源极易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江苏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从经济增长与能源总量消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单位GDP能耗等3个方面对江苏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晓微 《中国能源》2007,29(5):30-34
根据自然资源消费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结构多元化指数和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指数,本文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1953~1990年期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990年后,经济的发展不仅是能源驱动,而且是能源和其他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我国能源、煤炭、石油消费强度变化趋势都呈现倒“U”字型规律;1958~1975年期间,能源消费的强度变化和GDP的产出呈现不对称性;(3)一次能源消费增长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非常显著;(4)不同发展阶段,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首先调查了1980~201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长期均衡、短期动态调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但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均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会受到GDP和碳排放短期波动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是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本文对中国能源消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增长是驱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效减缓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能源强度的下降为抑制能源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源消费结构的节能效应尚不明显;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升级加剧了终端能源消费的攀升。建议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普及居民用能智能化,以助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用科学发展观思考中国能源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发展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科技经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各有特点。中国建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目前已进入转型期,能源短缺矛盾日趋突出。用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进行思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唯一的选择;应科学合理地勘探开发现有油气资源,至少10年内不宜在西藏地区进行规模勘探,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也值得反思;我国几大石油公司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加大国外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节能减耗要成为国策,大力研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产品和装备。  相似文献   

12.
莫神星  贾艳 《中外能源》2013,18(5):4-11
能源发展战略是对能源总体发展的部署、谋划和设计。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既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的,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为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了依据。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能源安全战略的指引,科学谋划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促进中国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油气供求缺口还在不断增大,因此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石油工业的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替代能源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把我国与国外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油气资源的发展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国外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全球能源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冲击,进而使得构建清晰和有效的中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显得迫切而必要。本文界定了中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的定位和原则,并提出了四大战略任务:(1)建立安全可靠的国内能源供应体系,增强我国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对外交往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2)建立多元化利用全球资源的国外能源供应体系;(3)建设海陆并举、贯穿东西南北的油气安全运输体系;(4)建立亚洲能源贸易与国际合作体系,实现能源产品的有序进出口。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是全球油气生产大国,与日本的经济互补性强,但双方的能源合作尚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俄对日石油出口仅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4%,在日本进口的LNG中来自俄罗斯的气源仅占9%,两国在油气合作方面应该大有潜力可挖。中日两国一直在寻求通过油气进口多元化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日俄能源合作对中俄能源合作会带来冲击和影响。对于与中日两国的能源合作,俄罗斯所持态度一直比较中立。俄罗斯采取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出口多元化的对外能源合作策略,而且其油气出口重心不在亚太地区,再加上日本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政治意图,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中日在与俄能源合作中的竞争不可避免,且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日本一直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问题上排挤和提防中国,争取与俄罗斯开展长期稳定的油气合作,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两国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中的竞争关系,树立竞争意识,力争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行业结构变革的机遇。加快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为中俄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6.
时代在变革,经济在转型,世界能源政治格局、能源经济格局、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地缘结构格局也随之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把握好能源基本发展趋势和格局变化,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油气合作中的话语权、制定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国际安全战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期中国油气界针对不同类油气的发展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出现了一些争论。从主体技术(水平井和压裂)和环保措施上看,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都是基本相同的。我国致密油气成功实现规模生产,已掌握的致密油气成套技术为煤层气和页岩油气的发展奠定了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不但水平井和压裂各自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而且配套构成了庞大的技术系列,如果再加上改革和监管体系的重大进展,将使以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据估算,目前我国致密油、致密气的产量至少分别占全国油、气产量的1/4和2/5左右。但即使如此,我国由常规油和致密油、重油构成的石油产量增长缓慢,天然气产量增长远不能满足能源构成调整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迫使我们要拓宽油气供应的思路。就国内生产而言,要确立常规和非常规并举,非常规油气中大力促进后起的页岩油气和煤层气的开拓,关注油页岩、煤制油(气)、生物质制油(气)等的发展,这就构成油气广义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思维,进而因地因时制宜地全方位加速油气生产。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对中国能源的思考》文章中提出了能源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我国石油勘探尚处于中等成熟阶段,天然气勘探仍处于大发现时期,资源有较大潜力。油气勘探开发的新技术将有力保障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冲断带、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成熟盆地精细勘探和海域等领域将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针对加快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文中提出了4点建议:(1)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主体,加快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2)加快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3)加快我国低品位(低渗透)油气资源开发;(4)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走出去"步伐。  相似文献   

19.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与基础性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济危机之后国际局势动荡,使我国的石油市场受到严重影响。从产量、进出口和国际局势的影响等3方面对我国石油供给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并结合石油需求发展状况和石油安全对我国石油供需发展历程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2012年这13年的石油产量和消费量为原始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别对我国2013~2020年的石油产量和消费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我国石油的自给能力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供不应求的状态将日益严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重视和增加石油储备资金投入,加大勘探力度和技术水平,全方位保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走能源多元化道路,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抑制石油消费地过快增长;开发下游市场,贯彻“走出去”战略,有效弥补国内石油供需缺口。  相似文献   

20.
China’s fossil energy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bundance of coal and a relative lack of oil and natural gas. Developing a strategy in which coal can replace oil and natural gas is, therefore, a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easing the excessive external dependence on oil and natural g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ecur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defining the substitution of oil and natural gas with coal in China. In this framework, three substitution classifications and 11 industrialized technical routes are reviewed. Then, three scenarios (namely, the cautious scenario, baseline scenario, and positive scenario) are developed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f this strategy for 2020 and 2030.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il and natural gas replaced by coal will reach 67 to 81 Mt and 8.7 to 14.3 Gm3 in 2020 and reach 93 to 138 Mt and 32.3 to 47.3 Gm3 in 2030, respectively. By implementing this strategy, China’s external dependence on oil, natural gas, and primary energy is expected to be curbed at approximately 70%, 40%, and 20% by 2030,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how coal, as a substitute for oil and natural gas, can contribute to carbon and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economic cost savings. It suggest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coal industry and provides a crucial reference for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energy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