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目的评价"Y"形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分别在左右肝管植入"Y"形支架,2枚支架并行放置10例,经第一枚支架网眼放置第2枚支架2例,其中8例联合抗肿瘤治疗。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总胆红素术前(263.5±153.8)μmol/L,术后2周下降至(57.2±10.4)μmol/L,没有出现与植入支架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结论 "Y"形支架植入可有效解除肝门部胆管梗阻,联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12例患者分别行单侧/双侧穿刺入路,置入支架。其中肝总管内置入单枚支架7例;双侧肝管穿刺,行左肝和右肝胆管同时置入支架3例;采用单侧肝管穿刺入路,于左-右肝管间和肝管-胆总管间均置入支架2例。结果:12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术后7 d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1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发生支架内梗阻,行二次介入治疗,1例于胆道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十二指肠梗阻,再行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结论:根据不同梗阻部位,采取不同胆道支架置入技术治疗高位胆道恶性梗阻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姑息性疗法。  相似文献   

3.
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平面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对15例胆总管中、下段梗阻患者,12例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余3例由右肝管穿刺在胆总管内置人支架.对24例肝门区梗阻患者,20例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其中15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经置入胆道引流管,3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左肝管之间置入胆道引流管,1例经剑突下穿刺在左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人胆道引流管;1例经双侧穿刺,分别在左肝管、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入胆道引流管行全肝引流.4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人支架.结果 全组病例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312.8±184.9)μmol/L、(198.9±115.7)μmol/L;术后2~48 d复查分别为(139.4±109.4)μmol/L、(99.4±80.1)μmol/L.表明手术前、后的总胆红索水平及直接胆红素水平之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4.3×10-5、3×10-4).全组患者中35例术后总胆红索水平较术前下降超过30%,有效率为89.7%(35/39).结论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或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对肝门区肿瘤,宜根据Bismuth分型确定引流肝的范围及支架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4.
肝穿刺肝胆管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肝胆管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胆的术中及术后护理要点。方法2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肝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一丝不苟的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结果共置入23枚镍钛记忆合金内支架,技术操作成功率100%。1周后复查时引流通畅,支架扩张良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386.3±232.5)μmol/L,术后23例血清胆红素降到(86.2±42.5)μmol/L,通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和术后严密观察,该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优质的护理可明显减少经皮肝穿刺支架置入手术并发症,提高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促进高龄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是指位于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或其附近的恶性肿瘤造成的胆管梗阻。发病种类较多.就诊时往往已出现严重梗阻性黄疸.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由于肝门部解剖位置特殊,手术切除率仅为11.4%,且预后较差.手术病死率1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支架引流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PTBD的理论和实践介绍,探讨支架引流对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结果 支架引流对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支架引流对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清 《当代医学》2011,17(30):63-64
目的探讨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用支架引流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PTBD的理论和实践介绍,探讨支架引流对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结果支架引流对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支架引流对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病例,所选患者均实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手术成功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出血情况、术后感染企管科、胆汁瘘情况等,支架是否移位。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患者实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后的14~30天内梗阻性黄疸症状显著消退,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显著改善,大便颜色变黄,皮肤瘙痒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减轻,饮食显著改善。治疗前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33±561μmol/L、193±45μmol/L、118±43U/L;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110±47μmol/L、82±341μmol/L、43±17U/L。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门部位胆管梗阻的双支架介入治疗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支架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91例,采用单侧穿刺入路和双侧穿刺入路两种技术手段,置放“T”型支架组合和“Y”型支架组合。结果全部穿刺及支架均置放成功。没有严重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在一周内胆红素从术前(318.37±5552)mmol/l下降到术后的(90.24±4259)mmol/l。谷丙转氨酶从术前(572±2145)U/L下降到(59.54±4231)U/L。谷草转氨酶从术前(482±23.61)U/L下降到术后(66.32±50.2s)U/L。结论对肝门部高位梗阻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行双支架的置放技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金属内支架置入术。结果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胆管支架均获成功,37例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388±153)μmol/L,术后1周复查血清胆红素下降至(170±99)μmol/L(P<0.01)。结论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是有效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的方法,对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792例恶性胆道梗阻内支架引流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伟  张希全  潘晓林  董戈  郭锋 《当代医学》2009,15(17):345-347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792例恶性胆管梗阻中,高位胆管梗阻398例。中低位胆管梗阻394例,采用单点位单支架及双点位双通道双支架置入,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置入或单支架置入配合外引流的治疗方法。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P〈0.05),且均以直接胆红素下降为主。生存满6个月578例,73%(578/792);生存6个月以上505例,64%(505/792);生存一年或一年以上329例,45%(329/792)。结论①单点位单支架及双点位双通道双支架,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置入或单支架配合外引流,均能实现梗阻胆管全面充分内引流。②支架置入联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降低支架再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及术后放置胰管支架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行ERCP诊治的高危患者随机分为3组,生长抑素组36例,胰管支架组48例,对照组36例。观察PEP、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情况、病情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中PEP总发生率为17.5%(21/120),高淀粉酶血症为4.2%(5/120)。对照组PEP、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30.6%、8.3%)明显高于生长抑素组(16.7%、2.8%)和胰管支架组(8.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胰管支架组两者的发生率低于生长抑素组(P 〈0.05)。术后6 h 生长抑素组血清淀粉酶(467±631)U/L、胰管支架组为(501±405)U/L,明显低于对照组[(1323±46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3组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生长抑素组及胰管支架组胰腺炎患者腹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长抑素、胰管支架置入均可有效预防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经皮经肝胆管金属支架植入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中心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肝功能严重损害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再在DSA下经PTCD窦道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生理性内引流,以改善肝功能.结果 60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为(386±95) μmol/L,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分别下降到(260±85) μmol /L、(220±81) μmol/L与(189±68)μmol /L(P<0.05),碱性磷酸酶(AKP)与y-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下降明显(P<0.05),出现并发症7例(11.7%).结论 超声及DSA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内置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和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非诺贝特对UDCA反应不佳的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熊去氧胆酸治疗1年疗效不佳的PBC患者14例,给予UDCA 15 mg/(kg&#183;d),加非诺贝特0.16 g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71.4%(10/14)的PBC患者乏力症状明显减轻,57.1%(8/14)的患者皮肤瘙痒缓解,85.7%(12/14)的患者腹胀减轻,71.4%(10/14)的患者尿色变浅。治疗后较治疗前总胆红素[(43.1±19.6)μmol/L vs.(65.3±21.5)μmol/L]、直接胆红素[(38.3±11.0)μmol/L vs.(49.6±15.3)μmol/L]、总胆固醇[(5.36±1.82)mmol/L vs.(8.63±1.58)mmol/L]、γ-谷氨酰转肽酶[(155.6±86.3)U/L vs.(421.3±123.4) U/L]、碱性磷酸酶[(196.2±101.5)U/L vs.(395.1±156.3)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2.5±18.9)U/L vs.(58.3±23.8)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3±25.6)U/L vs.(53.3±23.7)U/L]明显下降(P均〈0.05);胆碱酯酶及白蛋白较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UDCA疗效不佳的PBC患者,UDCA联合非诺贝特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补气活血利水方药联合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乙肝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和腹水浓缩回输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补气活血利水方药。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64.4%(P 〈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4.40±13.10)U/L vs.(56.90±15.50)U/L]、白蛋白[(33.04±3.13)g/L vs.(30.94±3.52)g/L]、总胆红素[(39.04±8.13)μmol/L vs.(52.94±9.52)μmol/L]、直接胆红素[(16.04±4.13)μmol/L vs.(19.94±5.52)μmol/L]、胆碱酯酶[(3043.55±141.23)mmol/L vs.(2894.42±169.52)mmol/L]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肾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治疗前(P 〈0.05)。发热、肝性脑病、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补气活血利水方联合腹水浓缩回输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孙良 《中国医药导报》2013,(30):94-96,100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叶酸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临床效果及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长春市第二医院确诊为高血压肾病的患者合计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缬沙坦联合叶酸治疗,对照组单用缬沙坦治疗。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8周的血压、血尿素氮(BUN)、肌酐(Cr)、同型半胱氨酸(Hey)、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变化以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SBP)[(135.34±8.79)mmHgl、对照组的SBP[(145.65±8.58)mmHg]与实验组舒张压(DBP)[(75.43±5.79)mmHg]、对照组DBP[(86.54±6.87)mmHg]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SBP与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BUN[(5.83±0.97)mmol/L]、Cr[(102.34±18.67)μmol/L]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BUN[(6.68±1.04)mmol/L]和Cr[(115.79±21.35)±mol/L]浓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BUN和Cr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Hey浓度[(11.26±2.87)±mol/L]低于对照组[(14.19±2.53)μmol/L1,实验组治疗后叶酸[(13.87±1.43)nmol/L]、维生素B12[(685.43±143.21)nmol/L]高于对照组叶酸[(7.43±0.97)mmol/L]、维生素B,2[(396.58±98.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UAE[(109.43±34.12)±gmin]、血清Cysc[(1.73±0.45)mgL]低于对照组的UAE[(226.49±78.95)μg/min]、血清CysC[(3.58±1.09)mgL],eGFn[(76.49±38.67)mL/min]高于对照组eGFR[(63.58±24.65)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缬沙坦与叶酸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肾功能的损伤,更有效地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于拟行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BD)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我院112例行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其术前状态、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留取胆汁培养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4,P=0.816)。PTBD组术前总胆红素为(107.1±29.6)μmol/L,NPTBD组术前总胆红素(135.6±85.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35)。PTBD组术后胆漏发生率较NPTB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PTBD组切口感染、肝功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虽较NPTBD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BD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减黄手段,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前肝功能及全身营养状态,大大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