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吸细胞学结合PCR检测技术诊断淋巴结结核的效果。方法观察68例体表淋巴结结核的针吸细胞学特征,记录抗酸染色情况并利用PCR技术检测穿刺组织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的DNA,计算阳性率。结果根据细胞学所见,淋巴结结核以干酪样坏死物、变性的中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多见,而似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较少见;镜检及抗酸染色阳性率58.8%;PCR检测阳性率则高达88.2%。结论由于结核菌发生变异所致非典型性结核病变增多,其针吸涂片细胞学特点也随之改变,仅依赖镜下及抗酸染色漏诊率高;细胞学结合PCR检测技术可大大提高淋巴结结核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现将1997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误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4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2~39岁,平均9岁;误诊时间1个月~16年,平均15个月,误诊时间最长的1例曾被误诊为各种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上呼吸道感染等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淋巴结结核在淋巴结肿大疾病中,仅次于慢性淋巴腺炎,居第二位,可单独存在或合并肺结核、肠结核。本组总结我们收集的100例淋巴腺结核针吸细胞学特点及分型诊断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患者6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次60例患者中15例患者经细针穿刺针吸活检方法对病症进行确诊,45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确诊。本次共5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行半年抗结核治疗,剩余患者行1年抗结核治疗。对患者治疗后行1年以上随访,未见颈淋巴结复发。结论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患者主要诊疗方法是细针穿刺针吸活检及切除病理诊断,同时,对确诊患者及时行抗结核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细针针吸病理细胞学(以下简称FNAC)诊断并经临床确诊的体表淋巴结结核患者,评价未液化坏死(结节型及浸润型)、液化坏死(脓肿型及窦道型)细针吸取标本抗酸染色涂片及罗氏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阳性率。方法对1129例体表淋巴结结核患者细针吸取标本,其中未液化742例、液化387例,行抗酸染色涂片及罗氏培养检查。结果未液化标本中抗酸染色涂片阳性8例,阳性率1.08%,罗氏培养阳性19例,阳性率2.56%;液化标本中抗酸染色涂片阳性101例,阳性率26.10%,罗氏培养阳性152例,阳性率高达73.64%。结论结节型、浸润型淋巴结结核细针针吸标本抗酸染色涂片及罗氏培养阳性率极低,而脓肿型、窦道型细针针吸标本抗酸染色涂片阳性率较高,罗氏阳性阳性率则更高,应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6.
我院1981年1月~1986年4月应用细针抽吸细胞学(NABC)检查各种疾病共750例次,其中发现淋巴结结核(LNTB)68例,软组织结核4例,骨结核2例(其中1例同时有LNTB),乳腺结核1例,附睾结核4例,合计78例,今分析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78例中男性30例,女性48例。年龄18个月~69岁,15岁以下11例,儿童中3例系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按种侧腋下(2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67例成年病例中,2  相似文献   

7.
张玉文 《中国医药》2011,6(7):814-815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检查的特点,减少误诊,提高阳性率.方法 总结69例患者的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抽出物性状,复查原细胞学涂片,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及活检病理结果.结果 69例患者中淋巴结化脓性结核31例,猫抓病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转移瘤15例,食管小细胞癌转移9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气管肉瘤样癌转移1例,下颌角化型鳞癌转移1例.结论 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漏诊误诊主要原因是吸取有效组织量少,制片质量差及未结合临床.做好穿刺、涂片、染色及阅片各环节是作出正确诊断的前提;而注意结合临床与随访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f cervical nodes with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and to improvement the diagnosis of FNAC.Methods Totally 69 cases of cervical nodes with FNAC were reviewed,including cell smears,clinical data and pathological biopsy.Results There were 26 cases of pyogenic lymph nodes with tuberculosis(TB),3 cases of cat-scratch disease,4 cases of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of histiocytes,12 cases of transferred thyroid follicular papillary carcinoma,2 cases of transferred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esophagus,2 cases of Hodgkin lymphoma,1 case of transferred trachea sarcomatoid carcinoma and 1 case of transferred kerato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onclusions FNAC of cervical nodes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diagnosis method.The reason of misdiagnosis and miss.diagnosis iS few effective tissues.poor quality slices and uncombin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The prerequisite of accurate diagnosis is to deal with every stage of puncturing,smearing,staining and diagnosis.Combination of clinical data and follow-up can help enhance the diagnostic level.  相似文献   

8.
<正>为探讨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价值,对胸部CT发现的6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做细胞学和组织学病理检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5例患者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男性45例,女性20例,年龄38~76岁;病变位于隆突前淋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肿大患者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而对其进行诊断,特别是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虽多,但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现将近两年多以来甲状腺肿大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为我科从1999-01~2001-05行甲状腺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的病例1184例,其中经手术获组织病理学诊断的218例。应用20ml注射器、8号针头、穿刺肿物,获取的吸取物涂薄片1~4张,用瑞吉染色,光镜下镜检。 2 结果 1184例甲状腺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癌91例(7.67%),可疑甲状腺癌18例(1.53%),甲状腺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分析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后证实为淋巴结结核病的134例患者,选取7号针头或容量为10.0ml或者5.0ml的注射器进行取样涂片、染色及检验等,并将其的诊断结果和病理学的检查结果相互比较。结果经细针抽吸细胞学的检查后,发现134例患者中有60例为干酪坏死型的结核,35例为干酪坏死合并增殖型的结核,39例为增殖型的结核。62例患者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比较,符合率达到100%;将75例患者的抽取组织行抗酸杆菌,最后发现阳性30例,占40%。结论细针抽吸细胞学的检查方法诊断淋巴结的结核病,其诊断的准确率较高,有助于疾病的动态观察与治疗,从而为临床医生的最终确诊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颈部淋巴结穿刺的患者2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病因及其细胞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82例颈部淋巴结穿刺患者中,良性反应性增生97例,淋巴结转移性癌90例,淋巴结化脓性炎50例,淋巴结结核性肉芽肿性炎35例,淋巴瘤10例。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的恶性肿瘤中,以鳞癌最多见,其次为腺癌。结论:细针针吸细胞学可以用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简单实用、准确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横纹肌结核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结核病发病急剧回升,有关肺外结核病,如脾结核、肠结核、皮肤结核、喉结核等均有误诊报道,发生于四肢软组织[1],特别是横纹肌的结核少见且容易误诊[2]。1997~2006年,我院及厦门市第二医院遇到7例横纹肌结核,6例误诊为肿瘤,1例误诊为肌肉包囊虫病,现报告于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2006年间我科收到本院及外院送检的手术切除横纹肌结核标本共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1~63岁,平均41.7岁;病程8~32个月,平均15个月。部位:位于腓肠肌4例,肱二头肌2例和肱三头肌1例。各例结核菌素试验(PPD)均阴性,肝、脾、肾、膀胱等脏器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核性淋巴腺炎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与结核抗体相互关系的研究,提高淋巴结核诊断准确率。方法根据淋巴结核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不同时期细胞学特点及特征结构改变,结合结核抗体检测做出分型诊断。结果在445例结核性淋巴腺炎中,结核初期—炎性增殖期1例占0.2%;结核早期—淋巴结节期82例占18.4%;结核中期—结核发性结节期有174例,占39.1%;结核晚期—干酪脓样坏死期有61例占13.7%;结核恢复期—纤维间质增殖期6例占1.3%。同时存在结核初期—炎性增殖期与结核早期—淋巴结节期有2例,占0.5%;结核早期—淋巴结节期与结核中期—结核性结节期有107例,占24.0%;结核中期—结核性结节期与结核晚期—干酷样脓样坏死期12例,占2.7%。期中进行结核抗体实验的有195例,ICT法共142例,阳性75例,占52.8%;DOT法160例,阳性100例,占62.5法;ELISA法共69例,阳性32例,占46.4%,炎性增殖反应期形态学变化,需要结合结核抗体阳性和腺苷脱氨本科明显增高更有助于诊断,结核结节期主要可有较多类上皮样细胞及郎罕氏细胞;而干酷样脓样坏死,主要见大量坏死组织及碎屑、少数残碎不全上皮样细胞,此期主要能查到抗酸菌为特点;纤维增殖期,抽出物难取,仅见少数纤维组织、纤维细胞和粘液间质为其特征,提示结核恢复、疤痕形成所致。细胞病理学结核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高达98.4%。结论应用淋巴结针吸细胞病理学分型诊断与结核抗体相结合方法,为淋巴结核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与组织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自 2010年 2月 ~2013年 2月收治的 497例乳腺肿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细胞学 (FNAC)检查,同时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97例乳腺肿物患者中良性肿瘤 215例,诊断敏感性为 95.8%(206);恶性肿瘤 282例,诊断敏感性93.9%(264),总诊断准确率为94.6%,总误诊率为 5.4%;其中假阴性率为 4.4%,未出现假阳性报告.结论 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准确率与组织学类型有关,针吸细胞学诊断可靠性较高,然而存在一定局限性,与病史、临床触诊及病理组织学结合诊断能够准确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5腔颌面部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口腔颌面部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69,平均年龄为38.7岁,15—40岁为高发年龄组,占59.85%;口腔颌面部各部位均可累及,其中侵犯淋巴结占82.58%。107例手术加药物治疗,25例单纯药物治疗,随访2例复发。结论口腔颌面部结核局部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单灶性淋巴结结核、口腔黏膜结核、集中于一个区域的多灶性淋巴结核和涎腺结核患者可行手术治疗,但对于多区域多灶性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明确诊断后给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诊断。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36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诊断,对其确诊率和临床病例对照符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36例患者中共130例被确诊为颈淋巴结肿大,确诊率为95.6%。淋巴结炎87例,经临床确诊85例,确诊率为97.7%;淋巴结核6例,经临床确诊5例,确诊率为83.3%;恶性淋巴瘤7例,经临床确诊5例,确诊率为71.4%;淋巴结转移瘤34例,经临床确诊33例,确诊率为97.1%;巨大型淋巴结增生2例,经临床诊断确定为误诊。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对颈部淋巴结肿大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提供重要参考,值得临床借鉴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 我院自1982年以来,对695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其中有107例单发结节吸出液体,细胞学诊断为良性,只行非手术治疗。现将随访观察的72例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均为25例,女性47例,男女比例为1:1.9。年龄15~73岁,其中20岁以下2例,20~30岁13例,30~40岁17例,40~50岁23例,5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8.
341例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吸取颈部浅表淋巴结细胞学涂片的病理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41例颈部浅表淋巴结细胞病理学涂片进行分析。结果在341例淋巴结中,以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及淋巴结转移性癌为主,穿刺细胞学诊断符合率96.2%(328/341),难以诊断3.8%(13/341),穿刺成功率100%。结论淋巴结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操作简便安全,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了病理依据,减少不必要的淋巴结切除。  相似文献   

19.
四肢长骨骨干结核比较少见,好发于骨骺及干骺端,发生于骨干者罕见,仅占骨关节结核的1%[1],诊断极为困难,无特殊的X线征象及临床表现,大多数误诊、误治,我院自1980年以来共收治20例病人,经细胞学穿刺或手术后病理证实为“骨干结核”,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30岁,其中10岁以下12例;10~30岁7例;30岁以上1例。多为缓慢发病,症状轻,局部疼痛肿胀,10例伴有其它结核病变,肺结核6例,肺外结核4例。12例血沉高于正常,8例结核抗体阳性。3例出现脓肿,2例有瘘道。2例细胞学穿刺为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坏死性淋巴结炎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中的特点。方法采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及7号细针(外径7 mm),经皮超声引导下对体表可疑坏死性淋巴结进行穿刺抽吸,所得标本进行常规涂片,针头内残余标本注入泰普提供的细胞专用固定保存液中,应用液基细胞薄层制片技术( LCT)制片。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坏死性淋巴结炎139例,其中42例进行淋巴结活检,有37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为淋巴结淋巴组织增生、1例为淋巴结结核、1例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结果对比,准确率为88.1%。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正确率高,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活检,使患者得到及早治疗,并降低诊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