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捐献母乳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105例极低出生体重住院早产儿纳入研究,根据其所接受的喂养方式分为亲母母乳、捐献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每组各35例。比较3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早期生长指标。结果 与配方奶组比较,捐献母乳组和亲母母乳组患儿院内感染及坏死性小肠结肠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捐献母乳组和亲母母乳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短于配方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亲母母乳不足时可以采用捐献母乳替代喂养,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的特征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出生并收治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胎龄<32周VLBWI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分析疫情期间VLBWI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的变化。 结果 共纳入301名VLBWI,根据疫情暴发时间分为疫情前组(n=205)和疫情后组(n=96),疫情后组VLBWI在生后0~28 d及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均低于疫情前组(P<0.05)。疫情后组VLBWI在生后0~7 d、0~14 d、0~28 d内的亲母母乳喂养量均低于疫情前组(P<0.05);疫情后组VLBWI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疫情前组(P<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VLBWI的亲母母乳喂养有明显的影响,VLBWI生后28 d内的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明显下降,在整个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也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早产儿纠正年龄6个月内生长发育情况及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出院并按时完成随访的VLBW/ELBW早产儿109例进行纠正年龄6个月内的生长发育监测。采用Z评分法评价体格指标,并分析不同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组:母乳+母乳强化剂;混合喂养组:母乳+早产儿配方奶;人工喂养组:早产儿配方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年龄别体重Z积分、年龄别身长Z积分、身长别体重Z积分、体重指数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3个月内;年龄别头围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5个月。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母乳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在纠正年龄3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母乳喂养组头围、身长的生长在纠正年龄6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结论 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提示应加强早期个体化随访及营养指导以减少生长偏离的发生。亲母母乳喂养并添加母乳强化剂是VLBW/ELBW早产儿的最佳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配方乳喂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 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 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迟发型败血症(LOS)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NICU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LOS分为两组:LOS组和无LOS组。回顾性分析LOS的发生率、病死率、常见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226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117例(51.8%)发生了LOS,其中45例为确诊LOS,72例为临床诊断LOS。LOS组患儿病死率为13.7%(16/117),明显高于无LOS组(5/10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其中32株(63%)为革兰阴性细菌,16株(31%)为革兰阳性细菌,3株(6%)为真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于胎龄儿、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机械通气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分别为:0.84、1.59、1.34、3.11、4.55,均P0.05)。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LOS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细菌。胎龄低、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小于胎龄儿、PICC或机械通气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危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并分析江苏省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抗生素使用现状,为促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抗生素管理质量及改进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江苏省15家医院收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减少抗生素使用措施的10项调查问卷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干预措施的实施情况。 结果 共纳入1 920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1 846例(96.15%)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antibiotic use rate,AUR)中位数为50/100住院日。15家医院AUR为24~100/100住院日。采用Poisson回归,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危重评分混杂因素后,各医院间调整后抗生素使用率(adjusted antibiotic use rate,aAU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结果显示,10项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措施中,8项措施开展的医院不足一半;干预措施实施项目数与aAUR呈负相关(rs=-0.564,P=0.029)。 结论 江苏省15家医院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AUR高,且医院之间差异大;实施减少抗生素使用措施少的医院AUR高,促进NICU抗生素使用管理的质量改进,有望减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AUR。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9):988-99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期营养支持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并防止其发生宫外发育迟缓的重要治疗措施.结合患儿的病理因素,采取早期的静脉营养策略、合理的肠道喂养及个体化发育支持性护理,有助于其实现追赶性生长,避免生长发育缺陷.  相似文献   

9.
超低出生体重儿是NICU中最具风险的一组早产儿,除了必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以外,营养管理成为直接影响到其生存和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需求、肠内外营养和出院后喂养几个方面阐述了其营养管理的特点.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理想目标是使其生长速率及与之相关的功能发育和体重增长的成分接近正常胎儿.  相似文献   

10.
极低出生体重儿全静脉营养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营养是极低体重儿出生后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极低出生体重儿体内缺少营养储备 ,且发病率高 ,更增加对热卡的需求 ,而绝大部分极低体重儿出生后又不耐受胃肠道喂养 ,须用全静脉营养(TPN)。所谓“全” ,不仅指全部经静脉给予 ,而且指6类营养素齐全。本院近20年来采用TPN的500余例患儿中 ,极低体重儿占85 %以上 ,TPN已经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现代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就极低体重儿TPN时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以及热卡供应方案作一简介。一、极低体重儿TPN时的能量需要极低体重儿每日静息能量需要平均约209kJ…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ELBW)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VLBW和ELBW婴儿3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87)和对照组(n=188)。观察组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当喂养达10 mL/次后,改用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对照组给予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两组持续喂养4周,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自主排便次数、生长发育情况、喂养后第4天和第10天胃动素水平以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胎便排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每日自主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体重、头围和身长均大于对照组(分别是1 793±317 g vs 1 621±138 g、30.5±1.1 cm vs 30.0±1.6 cm和43.9±1.2 cm vs 42.1±2.0 cm;均P0.05);观察组婴儿喂养第4天和第10天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可提高胃动素水平,增加胃肠道喂养耐受性,促进VLBW和ELBW婴儿早期生长发育,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VLBW/ELBW)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3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多中心61 786例新生儿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ELBW早产儿504例,其中诊断MBDP 108例,纳入MBDP组,其余396例纳入非MBDP组。收集两组孕母及早产儿基本资料、住院期间主要疾病、营养支持策略和其他治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D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VLBW早产儿MBDP发生率为19.5%(88/452),ELBW早产儿MBDP发生率为38.5%(20/52)。极早产儿、超早产儿MBDP发生率分别为21.7%和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BDP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MBDP组,住院时间更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更高(P < 0.05);MBDP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贫血、低钙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非MBDP组高(P < 0.05);MBDP组较非MBDP组平均加奶速度更慢、达全肠内喂养日龄更大、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更长(P < 0.05);MBDP组患儿枸橼酸咖啡因使用比例高于非MBDP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比例低于非MBDP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 < 32周、低钙血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败血症是MBDP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低胎龄、低钙血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增加VLBW/ELBW早产儿MBDP发生的风险,应加强围生期孕期保健,避免早产,提高新生儿科医师对MBDP的防治意识,对早产儿采取积极合理的营养策略和综合管理措施,以改善VLBW/ELBW早产儿的近远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 (ELBWI和VLBWI) 在纠正年龄 (CA) 18月时神经发育结局,探讨影响神经发育结局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存活出院的ELBWI和VLBWI病例,在CA40周、1、3、6、12、18月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发育结局。按神经发育状况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神经发育异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8例ELBWI和VLBWI纳入研究,15例在住院期间死亡。CA18月时,145例 (44.9%) 存活且随访资料完整,75例 (23.2%) 死亡,失访103例 (31.9%)。CA18月时,145例患儿中神经发育损伤71例 (49.0%),3例 (2.1%) 脑性瘫痪;未发现单眼或双眼失明的视觉损伤及需要助听器的听觉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D和败血症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530,P < 0.001;OR=2.528,P=0.035),BPD发生程度越重,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败血症、BPD (尤其是重度BPD) 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存随访和放弃治疗院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2000~2008年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情况,分析放弃治疗的院内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通过单因素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放弃治疗患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8例患儿中,院内死亡20例(13.5%),出院后死亡3例(2.0%),放弃治疗后死亡19例(12.8%),出院后失访30例(20.3%),随访存活病例76例(51.4%)。存活病例中正常47例,先天遗传病2例,不良预后2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放弃治疗的院内高危因素主要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P=0.030,OR=11.396,95%CI 1.264~102.701)和住院年限为2004~2006年(P=0.039,OR=9.869,95%CI 1.118~87.140)。结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存情况不容乐观;减少新生儿RDS的发生率可能有利于减少院内放弃治疗病例。  相似文献   

15.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Wu YJ  Yu JL  Gu R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916-919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体重增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8年7月—2004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51例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早开奶、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对体重增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是影响体重增长的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Y(体重增长)=-6·426+0·120X1(热卡摄入量)+3·737X2(蛋白质摄入量)(P<0·01)。达到体重增长目标对象中单纯胃肠内营养组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组热卡摄入量分别为(520·62±21·59)kJ/(kg·d)[(124·43±5·16)kcal/(kg·d)]、(451·49±68·41)kJ/(kg·d)[(107·98±16·35)kcal/(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奶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胃肠外营养液体量占总液量比例>75%时间平均秩分别为18·58、20·24、20·11,晚开奶组分别为33·00、32·48、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在生后应保证足量热卡和蛋白质的供给,对于小于胎龄儿和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更应该加强营养的补充,对VLBW应尽早喂养,同时需要胃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喂养方案能否促进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全胃肠道营养建立及其对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3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20年5月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前后1年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n=160)和试验组(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n=152),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中心静脉留置时间的差异及相关早产儿常见合并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内喂养开始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早产儿常见合并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可以帮助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更快建立全肠道喂养,减少静脉营养使用,降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而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多种油脂肪乳(SMOF)在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0日收治的ELBW儿49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日龄≤14 d,接受胃肠外营养时间>14 d.根据应用的脂肪乳剂种类,分为SMOF组(n=26)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n=23),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