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1病例女,72岁,反复头晕数月,3天前不慎摔倒来诊。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2021年3月19日门诊CT平扫(图1)发现右额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新月形稍高密度影,邻近脑实质受压移位。次日头颅MR平扫(图2)示右额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弧形T1WI稍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影,DWI呈稍高信号,ADC值减低;右额顶叶部分脑沟内见少许线性T2WI/flair稍高信号影。影像拟诊:(1)亚急性期硬膜下血肿;(2)脑膜炎可能。2021年4月3日CT复查(图3)提示右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稍高密度影同前。患者头晕、肢体乏力症状加重,并出现头痛。  相似文献   

2.
李海锋  赵守清 《吉林医学》2012,33(19):4089-4090
目的: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血肿均位于幕上,额颞顶部39例,额顶部11例,额部6例,所有病例可见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灰白质交界线内移,2例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作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皮质血管内移及血管膜影。结论:CT扫描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lbdural hematoma,CSDH)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对56例经CT诊断、手术证实的CSD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其CT平扫征象,并结合临床进行讨论。结果 CSDH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CT检查前难以确诊为本病。其CT平扫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影;相应部位脑沟变浅、消失,脑回聚拢内移和灰白质界面内移,一侧或双侧脑室变形、变窄,中线结构向健侧偏移,但双侧血肿时,有"占位效应",也可能无中线结构移位现象。CT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皮质静脉增强而皮质浓染远离颅骨内板向内侧移位,从而勾划出血肿的轮廓。结论颅脑CT扫描是诊断CSDH的首选方法,快捷而可靠,绝大多数CSDH,CT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部分CSDH表现为等密度难以确诊时,可采用CT增强扫描的方法或行MRI检查[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扫描联合MRI在左侧额颞叶及基底节交界区胶质瘤的诊断分析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6例左侧额颞叶及基底节交界区胶质瘤的检查资料,通过CT扫描联合MRI分析胶质瘤的影像特点,并对胶质瘤的特点进行分析,与临床特征进行比对。结果本文共46例患者,通过CT扫描联合MRI发现胶质瘤,肿瘤的直井18mm-78mm不等,13例患者影像资料可见囊实性团状块影,T1WI显示低信号影,T1WI部分显示弧形高信号影,10例患者可见左侧额颞叶及基底节交界区病灶在呈T2WI多发囊性高信号影有分离,12例患者FLAIR序列病灶出现高信号影,肿瘤囊壁出现低信号幻影,11例患者可见左侧占位区皮质脊髓束稀疏,受压移位。结论CT扫描联合MRI能反映左侧额颞叶及基底节交界区胶质瘤的病灶特征、影像信号特点,不同类型的胶质瘤通过CT扫描联合MRI,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钙化性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钙化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钙化性脑膜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6例钙化性脑膜瘤CT表现为高密度的团块状钙化,骨窗上密度不均,无强化,19例周围见低密度的水肿区,17例未见明显的水肿区,5例脑膜瘤与颅骨内板间可见线状低密度影;而MRI表现T1WI 脑膜瘤信号主要为等信号和略低信号,T2WI 脑膜瘤信号主要为等信号、略高信号、略低信号,16例边缘区可见厚环状或小斑片状的低信号影,增强扫描T1WI肿瘤可见明显强化,9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CT与MRI相结合能更全面观察钙化性脑膜瘤的特征,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病理证实的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前、后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5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颅骨内外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较明显强化;10例MRIT2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7例增强后羯灶显著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相邻的脑实质见中度水肿带,10例颅骨改变均较轻微,CT骨窗位上呈轻度虫蚀样改变,颅骨外形尚完整,MRI上仅表现为局限性颅骨信号减低。10例化疗及放疗后均进行了多次CT及MRI复查,均显示软组织肿块范围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CT、MRI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可作为放、化疗后疗效评估的最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婴幼儿期SturgeWeber综合征脑部CT特点。方法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有完整CT影像学资料的63例Sturge-Weber综合征婴幼儿列为回顾性分析对象,通过脑部CT影像资料对婴幼儿SturgeWeber综合征受累部位、病变脑叶密度、病变脑叶信号密度、脑灰白质分界、脉络丛、脑萎缩形态及硬膜下是否有出血或积液现象进行分析。结果63例患儿颅内均有典型钙化表现,主要沿脑回、脑沟走行,34例呈曲线样、19例呈条带状,10例呈迂曲条管状,其中颞顶叶9例、顶叶10例、枕顶叶33例、额顶11例,27例钙化灶区与颜面血管瘤同侧,主要累及皮层;均可见局部脑沟、脑池及蛛网膜下腔不同程度增宽;软脑膜血管瘤同侧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表现,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病变同侧大脑半球范围大于钙化区,55例为局限性脑萎缩,其余为广泛性脑萎缩;行增强CT扫描时可见沿皮层表面走行的线样、脑回样强化,且脑回状强化范围明显超出钙化灶范围,经CTA可见畸形静脉影;31例CT增强扫描影像可见侧脑室脉络丛明显增粗,且范围扩大,强化明显;CT骨窗显示41例患儿与患侧钙化脑组织毗邻的颅骨板障明显增厚;32例可见血管畸形同侧硬膜下积液,均无出血表现。结论婴幼儿期SturgeWeber综合征脑部CT以颅内局部钙化、软脑膜血管瘤、局部脑萎缩为典型表现,提示SturgeWeber综合征可能性,或可结合临床表现、MRI等影像手段予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例(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CT与MRI两种检查在颅骨内板下硬膜下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6-2015年9月经临床证实的176例颅骨内板下硬膜下出血CT与MRI表现,按出血厚度将患者分为三组:5mm以下组,5-10mm组,10mm以上组,比较CT与MRI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对5mm以下组少量硬膜下出血的显示MRI明显优于CT;5-10mm组中硬膜下出血的显示MRI略优于CT;10mm以上组硬膜下出血的显示MRI与CT一致。结论 MRI对颅骨内板下硬膜下出血的显示率极高,尤其是对等密度的、厚度越小的硬膜下出血的显示MRI优势越明显,可作为颅骨内板下硬膜下出血诊断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16例)或诊断性治疗(7例)最终诊断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3例,MRI平扫+增强17例,直接增强6例,CT平扫6例,CT平扫+增强3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结果23例单发15例,多发8例,共检出40个病灶,31个病灶位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9个病灶位于脑实质表面,其中3例累及相邻硬膜及颅骨:28个病灶呈团块状,边缘可见分叶;病灶周围水肿中到重度,占位效应较明显:囊变3例。平扫CT病灶全都表现为稍高密度,3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多见,增强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3例囊变部分无强化。3例累及颅骨的骨结构破坏是轻度的,颅骨外形尚存,像被虫蛀仍保留外形的“蛀木”,而颅骨两旁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肾上腺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均在外伤后1周内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长椭圆形等高密度影、低密度影;病灶周边脂肪层浑浊,内见线条影;多伴有胸腹部脏器的损伤。增强扫描示病灶各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 WI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 WI为高信号,边界欠清晰。随访观察可见肾上腺区的病灶逐渐缩小,密度减低直至消失。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明确诊断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颅板下薄层出血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外伤性颅板下薄层出血的CT表现,以便正确诊断和鉴别不同性质的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头部外伤后颅板下薄层弧带(线)状出血病例的CT表现的异同.结果:硬膜下出血,表现为颅骨"假性增厚",内缘模糊,多有一定的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内缘呈"锯齿"或"羽毛"状,外缘相对清晰,相邻脑沟密度增高或湮没,无占位效应,出血在短时间内淡化、消散;硬膜外出血呈内缘清晰的弧线状影,伴发同侧颅骨骨折、头皮血肿,无占位效应;硬膜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于对冲部位,占位效应较明显,内缘"锯齿"或"羽毛"状,短时间内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已消散;硬膜外合并同侧硬膜下出血,发生于伤侧,伴发骨折,呈相对较厚的"新月"形或"波浪"状,跨越颅缝.结论:颅板下薄层出血的内、外缘形态,有否占位效应,与外伤部位的相互关系是不同性质出血的鉴别诊断要点;CT复查,更容易将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其它出血相鉴别;多窗技术和局部薄层扫描更能显示颅板下薄层出血及其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5例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采用GE9000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为120KV,200MA,5S,层厚与层距分别为1cm,先行平扫,在静脉闭注60%的泛影葡胺100ml,60—100s后开始行增强扫描。结摹15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均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间,密度均匀与脑灰质密度相近,边缘不清的新月形影。皮质及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消失,邻近脑池闭塞,同侧脑室受压变窄或消失,中线不同程度向对侧移位。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与强化的脑皮质表面分界清楚。结论头颅CT检查,尤其是增强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定位和定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资料。结果 51例中,共存在55个孤立的血肿,发生在顶部48例,发生在枕部2例,发生在额部1例,早期(包膜无钙化)21例,中期(包膜钙化)28例,晚期后遗改变2例。结论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早期CT表现呈镰状或弧形稍高密度影,紧贴颅外板,不跨越颅缝,一周后,血肿下方的颅骨内见多发性骨质吸收区,中期CT表现为紧贴颅外板的不跨越颅缝的弧线或壳状钙化影,包膜钙化可完整或不完整,病变区的颅骨呈"夹层饼干"样双层颅板表现,晚期后遗症为不跨越颅缝的增厚外凸的颅骨骨样结构。  相似文献   

15.
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①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23例,小脑幕区41例;②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③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椭圆状或结节状。CT检查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低及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均可见溶骨性及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脊索瘤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平扫示肿瘤轮廓光整、边缘清晰,T1WI均呈均匀或混杂的低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或等或稍长T2信号,DWI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颗粒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CT利于显示脊索瘤骨质破坏及瘤内钙化,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示病灶内囊变、出血、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在脊索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周桂林 《海南医学》2009,20(11):113-116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CT特征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2例脑出血患者全部行头颅CT轴位平扫检查,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脑出血的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CT均确诊为脑出血,特征表现主要包括脑内高密度影、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其中高密度血肿呈类圆形或团片状5例,肾形3例,不规则形4例,包括内有分隔3例。结论CT是诊断脑出血的便捷和可靠的方法,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见增 《罕少疾病杂志》2011,18(2):32-34,60
目的 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55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5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病例中,大脑镰旁16例,小脑幕区39例.(2)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呈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