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痹灵袋泡剂的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消痹灵袋泡剂为治疗组,消痹灵水煎剂、湿热痹冲剂分别为对照甲、乙组,共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强直性脊柱炎(AS)200例。治疗组临床治愈率22%,总有效率95%,与对照乙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与对照甲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消痹灵袋泡剂疗效明显优于湿热痹冲剂,与消痹灵水煎剂疗效相当。消痹灵袋泡剂对活动期RA和AS有明显的止痛、消肿、改善晨僵及关节活动度、降低血沉等作用,临床应用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消痹灵袋泡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翠英  张鹏 《中成药》1999,21(6):299-302
以消痹灵袋泡剂为治疗组,以消痹灵水煎剂,湿热痹冲剂分别为对照甲,乙组,共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0例。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21.43%,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乙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甲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消痹灵袋光剂疗效明显优于湿热痹冲剂,与消痹灵水煎剂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中药袋泡剂质量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袋泡剂制备工艺简单、效果好,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标准。作者根据袋泡剂的剂型特点,探讨了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并以刺五加袋泡茶、生脉饮袋泡剂等中药袋泡剂为例,列举了质量控制的标准,对提高袋泡剂质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定扶正固本袋泡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部分提取部分打粉工艺制备半生药型袋泡剂 ;以薄层扫描法测定君药黄芪所含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 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结论 制备工艺简单 ,质量稳定、可控 ,特别适合医院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兰树敏  卢慧勤  陈孝 《中药材》2004,27(7):522-524
目的:比较消痔袋泡剂与洗剂抗菌、消炎的药效作用.方法:用二甲苯引起小鼠耳廓肿胀造成动物炎症模型,用表葡菌感染家兔破损皮肤,造成细菌感染模型.然后将消痔袋泡剂与洗剂涂抹在致炎部位观察其疗效.同时做消痔袋泡剂与洗剂对金葡菌等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消痔袋泡剂与洗剂对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兔破损皮肤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证明,消痔袋泡剂与洗剂对金葡菌等7个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消痔袋泡剂的抗菌、消炎作用优于洗剂.  相似文献   

6.
银翘散袋泡剂的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银翘散袋泡剂制定一个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银翘散袋泡剂的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进行了定性分析鉴别,结果: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斑点清晰,结论:可作为银翘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半生药型午时茶袋泡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从吸汁药材的选择、颗粒与吸汁比例的确定、菌检结果等方面探讨制备方法,并与原午时茶的水浸出率、化学成分、挥发油含量等进行质量比较,同时测定了溶出速率,提出了午时茶袋泡剂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8.
大黄袋泡剂替代传统后下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制备煎汤剂及袋泡剂时,其浸出率、浸出主要有效成分是制剂质量的关键。本实验对大黄袋泡剂与传统后下法的浸出率、浸出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黄袋泡剂浸出率头浸、二浸均高于传统后下法的头煎、二煎。同时,大黄袋泡剂浸出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也明显高于传统后下法,说明大黄袋泡剂替代传统后下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愈痹1号袋泡剂由黄芪、生地、青风藤、桂枝、草豆蔻、制川乌、制附子、甘草等组成,治疗虚寒型风湿病有效率达91.6%。其中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制川乌、制附子、青风藤,因此笔者从袋泡剂的总生物碱、酯型总生物碱与汤剂进行含量比较,来探索袋泡剂的质量。1 试药与仪器7...  相似文献   

10.
扶正固本袋泡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定扶正固本袋泡制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部分提取部分打粉工艺制备半生药型袋泡剂;以薄层扫描法测定君药黄芪所含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结论: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控,特别适合医院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活血通痹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λ=365nm)对其中羌活、五加皮进行 了定性鉴别,并用薄层扫描法(反射法单波长锯齿扫描,线性参数SX=3,λ=500nm)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鉴别项下的阴性对照无干扰,专属性强;丹参酮ⅡA在0.1-1.6μg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2.7%,RSD为2.38%。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作为活血通痹袋泡剂的质控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制备泡袋剂时,中药的浸出率是制剂质量的关键。本实验就中药的颗粒大小、烘烤温度、泡袋剂的浸泡水量和时间等因素与浸出率的关系。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寻找制备泡袋剂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服用方法。结果认为,药材颗粒细度应通过一号筛;颗粒烘烤温度为100℃10min;泡袋剂加水量100ml;浸泡时间15min,可获得最佳浸出率。  相似文献   

13.
藿香正气袋泡剂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藿香正气水处方制备藿香正气袋泡剂。制备工艺中将苍术、陈皮等含较多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制成粗粉,厚朴采用有效成分双提取法,并将厚朴油与处方中的藿香油、紫苏叶油一起采用β-CD包结工艺进行包结,其余药材采用水提取,制成袋泡剂。实验结果表明:本工艺制成的袋泡剂能有效地保存药材中的按性成分,药物溶出快,且口感好,服用剂量小。稳定性实验证明:袋泡剂热稳定性良好,紫外及薄层层析证明:袋泡剂与藿香正气水所含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银翘散袋泡剂制定一个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银翘散袋泡剂的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进行了定性分析鉴别。结果: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斑点清晰。结论:可作为银翘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消痤饮袋泡剂对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痤疮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给予消痤饮袋泡剂;对照组90例,给予四环素、维生素B6。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7%,对照组71.1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消痤饮袋泡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在制备煎汤剂及袋泡剂时,其(煎)浸出率、(煎)浸出主要有效成分是制剂质量的关键。本实验对大黄袋泡剂与传统后下法的(煎)浸出率、(煎)浸出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黄袋泡剂浸出率头浸、二浸均高于传统后下法的头煎、二煎(P<0.01,P<0.05)。同时,大黄袋泡剂浸出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也明显高于传统后下法(P相似文献   

17.
热感退热灵袋泡剂治疗外感发热症301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  薄旭峰 《中成药》1995,17(12):25-27
应用抗感退灵袋泡剂治疗外感发热症301例,并随机设对照组100例服用抗病毒冲剂。结果抗感退热灵袋泡剂组治愈130例,显效79例,有效64例,总有效率为90.70%,显效率为69.44%;抗病毒冲剂组治愈19例,显效26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72%,显效率为45%。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开发治疗外感发热、特别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纯中药制剂——柴荆解热袋泡剂。方法:筛选中药,确定组方;制备成袋泡剂;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柴荆解热袋泡剂疗效肯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凌  肖宏浩 《中成药》1997,19(9):4-6
对处方中吸汁药材的品种,粒度作了选择,制备了半生药型袋泡剂.在质量控制上选用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回收率为98.11%,RSD=0.8%.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介绍胆石宁袋泡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临床疗效观察,说明胆石宁袋泡剂制备简单易行,服用方便,疏肝利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