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中化学课本第七章讨论到“重要的几种酸、硷、氧化物和盐”。通过前面六章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课程。根据物质构成的变化,去判定物质的转变;由分子及原子观点说明物质的结构;又对分子原子学说,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定律等予以适当的讨论,也就是让学生把化学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首先由感性到理性地建立起来。初中化学课本前六章的教材内容,还包括了空气、氧、氢、水和溶液,这是具有两种意义的;一方面因为这些教材是属于应用最广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必须讲述,另一方面的意义是通过这  相似文献   

2.
王加骧 《化学教育》1987,8(3):41-41
现行初中化学课本(1982年版 1986年印刷)第235页图5,图中有两点欠妥。其一是两只量筒的刻度画的不对,量筒的刻度应在量筒流口的右侧一面,而课本画在有流口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育》1982,3(5):53-54
按现行化学教材高中课本第二册第86页[实验3-3]制Fe(OH)2沉淀,很难观察到白色,往往一生成即呈灰绿色。  相似文献   

4.
陈志祥 《化学教育》1983,4(6):46-46
我们对“木材的干馏”(初中化学课本第105页)和煤的干馏(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第159页)简化了实验装置和操作,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关於铅蓄电池内阴阳极的定名问题。如在王箴著的普通化学(商务出版)第334页及梁宾洪译的普通物理学中第2卷第1分册.231页,均以二氧化铅极为阴极,以铅极为阳极;又在基列耶夫著的物理化学,下卷,第556页,(张志炳等译)及高中课本物理学第三册、第9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内,以二氧化铅极为阳极,以铅极为阴  相似文献   

6.
蒋澄一 《化学教育》2021,42(3):113-113
1初中化学实验微改进的定义初中化学实验微改进指的是:在保持教材实验原理和装置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学校或生活中现有的仪器和物品,从实验试剂、操作步骤、定量分析等角度,对教材实验进行局部的调整或增减,从而达成促进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实验技能、培养严谨求真等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的教学目标。2基本策略2.1换个试剂——更灵动沪教版下册第11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中用紫甘蓝浸出液代替教材中的石蕊溶液,并把紫甘蓝浸出液放入集气瓶中,在教学环节中有选择性地融入了气体溶解度、中和反应、绿色化学、实验安全等内容,可以拓宽学科知识覆盖面。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初中化学课本第120页图3—12“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这个实验装置应作如下改进:因为通入的一氧化碳气体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又在冷却还原出来的铜时,还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而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所以为了防止一氧化碳的污染,我在演示实验时,将盛有 Ca(OH)2溶液的烧杯改为盛有Ca(OH)2溶液且带有双孔橡皮塞的广口瓶,并把多余的一氧化碳点燃处理掉。  相似文献   

8.
岳金辉 《化学教育》1985,6(4):44-44
我们把证明MnO2在KClO3分解中起催化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见初中化学课本第25页)合并为一个实验,简化了操作,效果较好。兹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如附图1所示。图中A、C为试管,B为橡皮塞,D为尖咀玻璃管。二、操作步骤 1.在A中放入适量KClO3晶体,在C中放入少量MnO2粉末。  相似文献   

9.
林振民 《化学教育》1982,3(4):49-49
初中化学课本第53页[实验2-5]中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爆炸的演示实验是用玻璃容器进行的。我们用聚乙烯制品代替玻璃容器,安全简便效果很好,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邓衍斌 《化学教育》2004,25(6):24-2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初一学生用上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2004年秋季才能用上按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在现行教材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既是教师自身完善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既然如此,我们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讨这一问题对初中化学教师在2004年面对现在初一学生,能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自如地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参考初中化学课本第102页图69)。加热 a、b 两试管时,水蒸气冲进 a 管跟锌反应。由于 a 管管口下斜,冷疑的水不会跟锌接触,可以避免试管炸裂。  相似文献   

12.
(一)初中化学课本(1955年4月出版,下同)第41页,图17,燃磷前可在燃烧匙内放少许细沙,细砂上再放磷,以免燃烧匙损坏。 (二)第44页,用氯酸钾制氧气,要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的实验,可参考高中化学(1955年4月出版)第一册125页及180页中有关的实验,选作演示之用。 (三)教师演示44页图19制氧时,除用排气法收集氧气外,还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给学生说明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验(第166页实验5)准备条件。 (四)如教师用氯酸钾及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演  相似文献   

13.
林昌必 《化学教育》1984,5(4):16-17
高中化学(试用本)第二册第4页第4题:在导电性的实验装置里注入浓醋酸溶液时,灯光很暗,如果改用浓氨水,结果相同。可是把上述两种溶液混和起来实验时,灯光却十分明亮。为什么? 在学生中大都这样回答(1957年第一版的高中课本就开始用这道题,现在许多资料也选解这道题,大都是这样解答):它们都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能力弱,灯光很暗。  相似文献   

14.
江家发  葛秋霖 《化学教育》2018,39(23):19-24
通过对俄罗斯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的分析,总结该教材在处理综合性内容与化学学科内容的关系,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与社会等相关问题上的设计方法和可取经验,并由此对我国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钱扬义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03,24(3):8-11,48
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初中化学教材作为范例,从教材设计的背景中对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方式、教材栏目和版面设计以及化学实验和习题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从5个维度得出现行国内外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按照现行化学教材高中课本第二册第261页,制取硝基苯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需时13分钟,才能完成。而且硝基苯的产量不多。按教材水浴加热时,上层是苯(为红棕色),下层是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和液,界面之间发生反应,可以看到有产物呈絮状下沉,同时温度升高,苯挥发加剧。  相似文献   

17.
一、实验目的1.硫酸亚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2.氢氧化亚铁继续被氧化。二、主要仪器和药品1.药品:新制的 FeSO_4溶液和 NaOH 溶液 30%双氧水煤油2.仪器:铁架台铁夹橡胶塞小注射器 20~30cm 长玻璃直管(φ1.5~2cm)三、改进方面1.根据高中课本下册第117页的实验仪器改为玻璃直管和注射器。装置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化学课本第52页的“氢的制法”中也讲到:“C+H_2O→CO+H_2”,我们参看了1954年10月号本通报第472页后,得到了一个启发,我们也曾用作者作出的装置做了多次试验,但是气泡总不能上升到试管内,因为试管内的水并无它处可出,后来我们在试管口的橡皮塞上再穿一小孔,插以玻管,这样就逐着气体而升入试管,水亦逐渐排出。  相似文献   

19.
蒯世定 《化学教育》1999,20(4):37-37
按照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第一册第63页上[实验3-1]的方法进行铜在硫蒸气里燃烧实验,很难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课堂上傅授的科学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系统的;同时还必须使教材明确,以免学生得到模糊、混乱的概念,影响其质量。笔者几年来在化学教课中觉得课本上某些地方不够明确,容易引起混乱,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够正确。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5年3月第二版高中化学第三册71页第一段提到酸、硷、盐等能导电的溶液,其中所含的微粒比相同克分子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中所含的微粒为多,而忽略了体积关系,即是一例。这一部分在秋季新发来的课本上已作了修正,因此不在这里详细讨论。但是新课本上有几个地方仍然和旧版一样,我认为有商榷的必要。为了在新学年的使用中不使学生得到混乱的概念,我认为教师应在这些地方加以适当的解释,因此写出来与大家商讨,欢迎批评指教。这里所指的都是1956年3月第三版,也就是新学年度要使用的课本。课本55页第4段谈到较氢重的元素原子核里,除含质子以外,“还含有一些不带电荷的微粒,叫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