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浅层地震探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区1年前出现在卫星图像上的异常现象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探讨地震中长期预测的途径。结果表明:唐山地震断层是一条倾向NW的右旋走滑第四纪同生断裂,它错断了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和早更新统地层。  相似文献   

2.
1976年唐山地震发震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后野外考察及航空摄影发现的地裂缝带,说明唐山断裂与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有密切关系。用卫星遥感信息和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对唐山断裂的活动性做了新的研究。卫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震前一年多时间内,NE向的唐山断裂被NNW向断裂截切而NWW向断裂受到牵引,因而显示出右旋走滑的活动形迹。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则证明,唐山断裂是倾向NW,高倾角的右旋走滑正断层,它断错了全新统(Q4)、晚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和早更新统(Q1)地层  相似文献   

3.
根据唐山地区莫霍面隆升、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特征,探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唐山地震区位于辽翼台向斜北部,北邻燕山台褶带,地表发育规模不大的基岩断裂,为燕山期活动形成,新生代断裂活动性不强;地下发育深切地幔的深大断裂,与地表断裂位置相当。由震前地震前兆及震后异常现象,提出了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唐山地震是由震前地幔拱起、岩浆上涌垂直力作用下,受NEE-SWW向区域应力场水平挤压,NNE-NE向唐山右旋剪切逆断裂活动,受阻于NW向蓟运河左旋剪切正断裂,地壳岩石间摩擦、破裂,两断裂在深部共轭交汇区应力闭锁、释放,最终导致该次地震的孕育、发生。  相似文献   

4.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区现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1976年唐山地震震区近年来发生的中小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998个高精度结果,据此将震区划分为中、东、西3个分布特征不同的区.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中区南部地震分布走向NNE,主震震中北部转为NE向;滦县7.1级余震所在的东区地震分布呈"丁"字形;宁河6.9级余震所在的西区地震分布没有明显优势方向.反演得到19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进一步划分的5个子区分别给出平均解的应力轴取向,并结合震源位置讨论了唐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构造.  相似文献   

5.
郭万武  李龙海 《地震研究》1995,18(2):213-220
本文根据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研究了1990年4月26日发生了7.0级地震的共和盆地邻近地区的隐伏构造,本文提出,在微观上该地震由沿震源区存在的东西向断裂的左旋剪切运动所引起;在宏观上则由区域性东西几构造的端部破裂所产生,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深部发震构造并不与地表构造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6.
由于唐山—河间—磁县地震构造带的位置、断错层位与上断的埋深尚不明确,在大名断裂、沧西断裂、大城东断裂附近布设了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测线DZ1位于邯郸市大名县东南部的龙王庙镇,以探测大名断裂。在该测线上共探测出5个断点,均为正断裂,上断点埋深95~125m,断距为6~12m,错断晚更新统而未错断全新统。DZ2测线位于沧州市献县县城东部,以探测沧西断裂。在该测线上共探测出3个断点,均为正断裂,上断点埋深170~190m,断距为7~10m,断裂上断点切割中更新统。DZ3和DZ4测线位于大城县里坦镇西,共探测出4个断点,上断点埋深120~130m,断距为5~15m,均为正断裂,断裂上断点切割中更新统。根据探测结果分析认为:大名断裂是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沧西断裂和大城东断裂是中更新世活动断裂,这3条断裂均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城东断裂是先存地壳"深断裂"向上撕裂状扩展的"新生断裂"。  相似文献   

7.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了唐山地震前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地震前约一个月时间,震中及附近地区月平均气压变化幅度最大,月平均气压距平中心区域与震中区吻合,沿区域构造带方向出现气压变化最大梯度区,临震前几天气民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过程,升压脊 区域构造瞳向吻合。地震前一年,丰润、唐山一带年平均气温距平值最大,地震前一天,气温24小时变温的升温中心在唐山,升温脊受区域构造带控制。0.8m地温亦有明显的升温异常变化。197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3928N,11811E)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震源区以外的3个区域中观测到地震活动增强,该变化通过信度0.99的Z-统计检验,认为可能是由唐山大地震触发的.最大触发地震震级为5.5.这些区域地震的震中距为几十至300km.采用半空间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了唐山地震诱发的区域库仑破裂静应力场的变化△S c f s.在上述3个区域中的地震优势破裂面上,△S c f s>0.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7.3级地震特征及其构造环境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充分的数据,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详尽地介绍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旨在让人们了解在该区域发生的这次罕见的特殊的构造地震的特点,以便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台湾海峡与南海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特点-洋壳化的南海亚板块与陆缘活动构造带碰撞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76年唐山地震近、远场加速度的半经验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奇峰  胡聿贤 《地震学报》1997,19(3):275-282
本文建立一非均匀唐山地震断层模型,它由北东30的南段和北东50的北段两个大的走滑断层组成,总长114 km、总地震矩为1.41020 Nm;而每一走滑断层又分别由长为37 km和20 km的两个子断层组成.震中定在南段和靠近南、北两段走滑断层的交汇处.用ML5.7、MS6.9的余震记录作经验格林函数,用考虑大小地震不相似的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分别合成唐山地震主震(MS7.8)的近、远场加速度时程.远场合成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持时、反应谱与真实记录符合较好;近场合成结果与唐山地震烈度分布符合较好.合成的唐山地震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达1.1 g,这与近年发生的一些大震中记录到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接近.   相似文献   

11.
李建华  李望洲 《地震地质》1991,13(2):152-160,T002
本文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18幅630张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的卫星图象,发现唐山地震前,卫星图象上显示出了压扭性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张性的构造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出现在唐山地震前13—16个月之间,是一种地震中期前兆信息。运用我国地面站卫星图象,监测京津及敏感点上的构造活动信息,捕捉未来大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对地震减灾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探索地震成核过程的野外观测证据对地震成核研究及地震短临预测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震断层附近密集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回溯了唐山7.8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地下水位变化,对比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震成核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存在显著的中期、短期、临...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磁场垂盼量的绝对观测数据研究了地震的地磁效应。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京、津唐地区的垂分量曾经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从1975年9月以后,尤其从12月以后,垂直分量一直在下降,并且最显著的地点恰为震中附近的唐山和昌黎。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 ,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 ,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 ,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 ,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深地震探测结果分析 ,唐山地区存在莫霍面斜坡和地壳“背斜”、中地壳水平滑脱和扩展断裂、上地壳高角度逆冲走滑断裂和背向斜构造 ,它们组成 1幅多层次、多级序的复式逆断裂 -扩展背斜构造图像 ,控制了唐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15.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唐山菱形块体在压缩载荷作用下震前应变积累和震时破裂滑动与稳定扩展的一个离散裂纹模型,它包括裂纹面的摩擦滑动和裂纹尖端稳定扩展两个过程。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技术计算裂纹面的应力和变形及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并用库伦-纳维准则判断裂纹面是否发生摩擦滑动及用最大周向拉应力准则判断裂纹尖端扩展方向。模型预测与野外观测资料对比指出:裂纹模型能很好的表示1976年唐山地震震前积累和震时破裂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运用青藏块体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轮闸模型”的有关研究结果,结合大陆基本应力场特征,讨论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的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初步看出,该震晨“闸”继续紧压,即鄂我斯地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发生的呼应性地震事件,在大区它是地质块体间构造运动相互影响而表现的“西7东6”的地震呼应现象。  相似文献   

17.
前言本文讨论1976年唐山大震前一年左右时间孕震及发震的过程,其中包括震中区地壳形变及其导致的前兆变化和地壳下部物质的运动进程,不讨论震时的地壳断裂情况,只讨论破裂前的孕震过程。作者在文献[1]内用地形变、地下水异常和测震学指标的变化等前兆资料,反演和充分地论证了国内外七级以上大地震,其中包括唐山地震前震中区及其外围地面存在一个有规律性的形变,即存在一个波浪状运动。为了更直观地讨论唐山地震的孕震过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玛沁县5.0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玛沁县5.0级地震的宏观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烈度和断层与震害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了发震构造(库玛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并对地震形成的区域构造环境及地震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了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场,源兆的关系,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唐山为中心在空间上划分三个区,近区,中间区和远区,分别计算了三个区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时间演化值,分析了震前这种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震中近区的信息熵值要比中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文献[1]给出的由深井水位变化反演地壳深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华北地区井水位变化资料,反演了唐山7.8级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2年,在震中区及附近出现应力下降异常区,临震前异常幅度增大并且异常区向外围扩展,震后异常区收缩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