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常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实不只是水,按人的自然本性,也是要"往低处"走的. 道理不言自明.人在路上,上坡下坡,自然喜欢下坡;顺水逆水,自然选择顺水.推而广之,生活中,轻与重,苦与乐,辛劳与闲逸,平稳与险阻,人的选择也总是"避重就轻",亲安逸而疏艰辛.这没有什么奇怪,也不能说就一定不好.因为这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也更符合一般的生活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反映出人才流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样还有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也反映出人才可以为“知己”奉献一切,那么国有企业如何才能做人才的“知己”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往低处走     
孙睿 《中国减灾》2011,(6X):41-41
<正>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种心态:低调。低调,是自然、平和、不争,但不能是为了低而低,故意太低,就是造作。低调,不是无为,是不显摆。靠谱的都低调,忽悠的才高调;靠了谱,又何必忽悠?  相似文献   

4.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跳槽,是个人职业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事情,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背景情况下,“不进则退”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工作环境不适合于你或你不适应于环境时,选择跳槽就是必然的结果。人生短暂,每个人都应该趁年轻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如张惠妹的广告歌“我要做喜欢的事情了”一样。  相似文献   

5.
小莫 《今日广西》2007,(12):40-40
小忠不觉得可惜,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有了好去处不抓住机会那才可惜昵。小忠来公司两年了,很勤勉地工作,有几个大客户都是小忠争取的。老板对他很满意。所以,小忠递上辞职书时,老板很意外,挽留不住之下,叫小忠结清宿舍的房租再走。虽然钱不多,可小忠越想越不服气,四处对人说老板“孤寒”的话,结果惹火了老板,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6.
假离婚引发的连环案乔广太,候北光为户口,夫妻假离婚苏北平原某县城东侧,有一户丈夫叫张亮、妻子叫孙梅的人家,膝下有一男一女,日子过得美满舒坦。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从张亮顶替父亲进厂当了工人,他就经常想:虽说自己吃了“皇粮”,可张家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人才作为世界上惟一的有思想的资源,先天具有向最有效率的组织结构中流动的特性。在市场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效应,倍加明显。因此,如何留住人才,对发展中的我们来说,解决的任务和日程更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8.
报载,贵州省副省长马文骏就西部人才流失谈了几句情真意切的心里话:前些年,是“孔雀”东南飞,这几年,连“麻雀”都东南飞了。读了这段话,笔者的心里如同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马副省长所讲的“麻雀东南飞”,恐怕指的是那些进不了人才序列的普通劳动力的外流。在人力资源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无论是人才还是普通劳动力的外流,都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失,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损失。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别,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往发达地区流动,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到发达…  相似文献   

9.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三国时期大政治家曹操的诗──《短歌行》中的诗句。他将“乌鹊”比喻为人才,以为天下不仅明主选英才,而且人才也同样在择明主。“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不难看出人才在选择明主的时候,是何等地慎重。反复地比较,不断的试探,目的就是要看一看哪一个地方是自己的最佳栖息地,自己在哪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情此景,若套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人才流动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某种意义上讲,“乌鹊南飞”,人才流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能有效地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一、北美是近十年来华人移民的新中心 中国有句谚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它正好适用于形容今天东南亚各地区华人的心态。他们中不少人已经离开或正在设法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向北美、澳大利亚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转移,其中,以移向北美的最多。 1980年美国有华人81.2万,据统计,1985~1990年美国接纳香港、台湾、大陆移民平均  相似文献   

11.
一位泥瓦匠出身的部长接受采访。记者问:“您觉得部长和泥瓦工有相似之处吗%”部长答:“当然,他们都需要保证在高处而不昏头&”这是在近日广州“廉政文化周”廉政段子征集大赛中获奖的最佳段子。这个段子,言简意赅,堪称绝妙好辞,令人拍案叫绝,获奖当之无愧,也让人生发许多联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为,登高可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处风光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也别忘了,“我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论是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还是官衙殿堂的座椅上,都是“高空作业”,高高在上,有时高得令人眩目,需要仰…  相似文献   

12.
愈志平 《创造》2003,(2):47-47
云南众多民族地区点多面广、零星分散的办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增大了教育成本。有的学校,因地理偏僻,不通水、电、路,连吃水吃粮都要人背马驮;有的校舍过于简陋,设计、修建不合理,低矮、潮湿、采光不足,甚至是危房;有的学校竟没有一件象样的仪器设备,没有一套公共图书,至于微机课程、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设备等更是无从谈起。这些学校大都只有几位教师、几十名学生,若要解决“三通”及必备的教学设施,无疑将增大教育成本,因而是不划算的,也是不必要的。二是师资配备困难。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人往高处走…  相似文献   

13.
王洪良 《今日浙江》2011,(20):32-33
嵊字,四面皆山的意思。四面为山,中间自然就是盆地、洼地了。都说水往低处流,那么,关乎一个城市发展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是否也会"往低处流"呢?  相似文献   

14.
徐道广 《中国保安》2008,(12):66-67
人生会面对许多的选择与取舍,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当今社会,保安这个行业还不被社会所看好、收入也不高,他却钟爱着这个职业,而且一干就是十七个年头,就连妻子也说他傻,劝他换个职业学门手艺。可最后,连妻子也被他同化了,拉进了保安队伍,成了一名保安队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保安的工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人类既是资源的利用者,自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湖北省黄石市为充分利用和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了“八大工程”。一、“引才入黄”工程。“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东南沿海是人才的“高地”,吸引和聚集了很多人才,不是人才“高地”的黄石如何吸引人才?用信息流带动人才流。人才引进必须以信息为导向,要加大信息投入力度,扩大信息开发利用幅度,完善和丰富本地人才信息网站,构筑覆盖全市、连接全国,沟通海外的信息网络,形成集人才、技术、资金、商务于一体的信息流,为宏观…  相似文献   

16.
后来居下     
上帝的子民总是受虚荣心的驱使,有些死要面子,想不开。比如忌讳谈老。与老人见面寒暄之后,就得说你胖了,说你胖了之后,紧接着就得说,您真年轻,不像这么大岁数,一点都不显老。这时,你再看被夸奖的老者,喜笑颜开,嘴咧得再也闭不拢矣。倘若来个实话实说,这段时间没见,您老了……再静看其面容,往往晴转阴,变成苦瓜脸矣。真是爱美爱年轻之心人皆有之,不爱老之心,亦人皆有之。殊不知,西边的太阳快要下山了,满脸褶子了,干什么都觉得没力气了,水往低处流,人也在往低处走着哩。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国深造一直是很多有志青年的梦想。如今,随着我国残疾人地位的不断提高,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很多残疾人也跨出国门。但是,出国留学并非进入了一个桃花源,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聋人贾晓红从她的留学经历中提炼出一些经验,我们将分期介绍给广大聋人朋友。希望他们在留学之路上能够顺利一些。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也许可以用来解释客家人为什么喜欢不断地迁徙。客家人到了海外之后,还会不断地迁徙,促使他们不断地迁徙的原因固然很多,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的台湾,有大量的印尼客家新娘,她们为什么要像父辈那样,再一次跋山涉水,移民台湾?她们追求什么?她们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19.
侯子峰 《传承》2014,(8):62-63
马克思文本中多处谈到“自然”,这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自然”内涵及其使用意义,需把它与人(尤其是工人)的解放紧密结合起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为马克思把“自然”概念巧妙运用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蒋伟  胡良桂 《求索》2014,(1):42-45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维的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道”的思想体系。然而,对“道法自然”的分析,学术界已经形成了“道自己如此”、“道无从效法”的抽象思维定论,忽略了“法自然”具象的一面。其实,如果从水与老子思想的关联来看,会发现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不仅具有唯象理念的色彩,更具有水原型的意蕴。水原型的提出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道法自然”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