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神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侵袭神经外科理念和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将微侵袭观念引入立体定向活检手术中并探讨其在确定脑深部或主要功能区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中的作用。因为病灶位置的特殊性,常规开颅手术切除时常伴随较大的风险和后遗症。对于不宜手术切除的深部或多发病灶(如淋巴瘤,脱髓鞘病变),除非需要手术缓解急性期占位症状,否则切除病灶往往效果不甚理想。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的发展为脑内病灶的活检与诊断提供了便利。通过微侵袭技术以最小的损伤明确诊断,从而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目前相对成熟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摆脱了以往定向仪框架的安装、调节等繁琐步骤,配合功能磁共振导航对病灶进行实时、精确定位。利用细针穿刺活检病变组织,根据术中标本冰冻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案,相对传统开颅手术更加快捷,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的手术技巧及影响因素。方法:总结20例立体定向活检病例,其中多发病灶者4例,单发病灶者16例。使用CT、MRI扫描、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计划系统精确定位靶点、制定合适的活检轨迹。使用Backlund和Sedan活检针取材,脑浅表病灶使用立体定向环钻开颅全切。术中冰冻活检,术后石蜡包埋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9例获明确的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95%。其中,9例脑胶质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转移瘤,3例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1例结核性肉芽肿,1例脑弓形虫病。结论: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是神经外科十分重要的安全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术对脑内病变进行活检,为诊断与治疗及其预后的评估提供组织学依据。材料与方法:使用CJF-I型脑立体定向系统和SOMATOMCR或SOMATOMPlus-4CT机,对90例脑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实施立体定向脑活检。结果:82例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占91.1%,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CT立体定向脑活检术是安全的,具有很高的确诊价值。作者就手术操作技巧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24例CT引导脑立体定向活检病例。具体介绍了手术方法;指出CT引导的脑立体定向活检是一种准确、安全、简便的方法,而且并发症少。本法既可用于脑深部实性病灶,也可用于囊性病灶抽液。本文并讨论活检取材部位及术后出血处理等。  相似文献   

5.
立体定向肿瘤活检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脑立体定向肿瘤活检术以其定位准确 ,对脑功能损伤小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 ,特别是对脑深部重要结构区的病变更具有优越性 ,不仅可达到定性诊断的目的 ,还可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学依据。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提高手术质量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手术配合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 16 3例 ,其中男 98例 ,女 6 5例 ;年龄 11~ 72岁 ,平均年龄 4 2岁。病变位于额叶和颞叶的 88例 ,松果体区肿瘤 2 3例 ,鞍区肿瘤 17例 ,枕叶肿瘤 35例。2 术中配合2 1 巡回护士配合。 (1)根据手术部位摆好体位 ,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腋下垫…  相似文献   

6.
自我院开展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各类难治性疾病以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把我们对55例患者的治疗前、中、后整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全组共55例病人,其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5岁,平均41.1岁;强迫性神经症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肿瘤活检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曲渊  吴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7(2):124-126,I029
评价CT引导立体定向脑活检快速病理检查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9例CT导立体定向脑活检术的标本,将其快速石蜡切片与其随后的常规切片或/和手切除标本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9例中36例快速病理结果具有临床指导价值。其中27例肿瘤病例中,19例能明确诊断,5例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 9月做胸部 <3cm结节性病变在螺旋CT引导下加立体定向的经皮穿刺活检 6 4例 ,均获得组织标本 ,穿刺的成功率为10 0 % ,6 3例获得病理诊断的阳性结果 ,其阳性率为 98.44 %。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药物治疗证实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该项检查的技术和影像诊断水平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胸部小结节病变 6 4例(直径 <3cm) ,男 41例 ,女 2 3例 ,年龄 10~ 80岁 ,39岁以下 7例 ,40~ 49岁 14例 ,5 0~ 5 9岁 13例 ,6 0~ 6 9岁 2 3例 ,70岁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引导立体定向脑活检快速病理检查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9例CT引导立体定向脑活检术的标本,将其快速石蜡切片与其随后的常规切片或/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9例中36例(占92%)快速病理结果具有临床指导价值。其中27例肿瘤病例中,19例能明确诊断,5例有提示意义。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脑活检快速病理检查对颅内大多数病变能作出正确诊断。靶点选择的典型性和靶点邻近部位多次取材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微创技术在龋齿治疗中的去腐效果。方法:选择有龋齿的患者90例(112颗)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试验组用Carisolv(伢典)微创去腐技术去龋,对照组用传统高速牙钻机械去腐备洞,随访18个月,评价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远期疗效。结果:微创去腐技术治疗的远期效果与传统机械法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极低。结论: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病有去腐效果,该法安全、有效、无痛,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脓肿的手术疗效,探讨脑脓肿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术前评估和术中情况选择(1)脓肿抽吸和(或)引流;(2)脓肿完整切除或脓壁切开+刮除脓苔+脓壁全部/部分切除。结果:手术死亡率为4.76%(3/63)。无1例因脓壁切开手术引起感染扩散,所有患者术后CT复查显示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地缩小和消失。45例获得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良好。结论:脓壁切开十刮除脓苔+脓壁全部/部分切除的方法能有效保留神经功能,符合微创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微创手术42例,保守治疗41例。比较两组患者痛死率、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意识恢复时间、程度厦微创治疗时机、适应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创手术组血肿清除率高,意识恢复时间厦恢复程度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降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比较两种微创手术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血肿清除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较安全,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大于72%;3~5天血肿残余率除穿刺组1例≤50%外,其余病例均<10%,穿刺组清除时间较碎吸组稍慢一些.结论幕上血肿大于25ml,或中线结构移位大于5mm都可考虑微创手术,特别适合高龄、心肺肝肾功能差、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规范化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则和方法。方法应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对4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术。结果本组术后存活46例,死亡3例。随访42例,按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良好19例,中残但生活能自理12例,重残、意识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正确运用微创手术理念,依据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可明显提高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比较21例用YL-1型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与25例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结果: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组与内科保守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分别为15.87±9.87与26.67±1.02,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与24%,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微创碎吸术治疗脑内小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3例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内小血肿患者,通过头部CT定位后,采用YL-1型穿刺针穿刺血肿、尿激酶碎吸术,同时血肿破入侧脑室者辅以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溶血治疗。结果 本组43例,神经康复分级:Ⅰ级4例,Ⅱ级7例,Ⅲ9例,Ⅳ~Ⅴ级23例。结论 颅内微创碎吸术在脑内小血肿治疗中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是目前治疗脑内小血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0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分成两组(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组和内科治疗组),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rl指数(BI)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入院时伴发病、既往史评分及两组不同部位(壳核、丘脑、脑叶)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后1个月,手术组ESS评分(65.87±7.24)分和BI平均值(67.40±7.32)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分别为(59.80±8.74)分和61.87±8.12](P〈0.01);发病后3个月时手术组BI平均值(79.46±14.29)也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73.40±12.80),P〈0.01。但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血量较少(〈60mL)且未出现脑疝的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疗效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