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花生混作对玉米铁载体的分泌和花生铁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培-水培联合体系培养研究了混作对玉米铁载体的分泌和花生铁营养的影响。向营养液中供给难溶性的氢氧化铁后,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加入氢氧化铁后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数量和花生新叶中活性铁的含量。结果表明,在6 ̄15d中,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量高于单作玉米;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在加入难溶性氢氧化铁后第3d时,单作、混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无明显的差异,而至第9d、第15d时,单作花生活性铁含量低于混作花生。  相似文献   

2.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及花生氮磷钾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制定玉米-花生间作的施肥及养分调控方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玉米与花生的行比、玉米带与花生带的间距2个处理因素,研究了不同间作模式下花期玉米、花生氮磷钾分配的特点及氮磷钾分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吸氮量、吸磷量在行比为2∶10或2∶2,带间距为50 cm时,达到最高水平;花生的氮、磷、钾吸收量在行比为2∶8,带间距为50 cm时达到最高,营养分配达到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3.
不同间作组合和间作方式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田间条件下 ,通过分泌麦根酸能力不同的 5种禾本科作物 (大麦 >燕麦 >小麦 >玉米 >高粱 )分别与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影响的比较结果表明 ,5种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都能够改善花生的铁营养状况。尽管玉米、高粱分泌植物铁载体的能力低于麦类作物 ,但它们在改善花生铁营养的效应方面具有同样的作用 ,对于玉米而言 ,即使根分泌植物铁载体相对较少也足以改善花生的铁营养。在每一种间作种植中 ,间作方式II(禾本科作物∶花生∶禾本科作物间作的行数比为 2∶3∶2 )改善花生铁营养的效果明显地好于间作方式I(禾本科作物∶花生∶禾本科作物间作的行数比为 2∶6∶2 ) ,这主要是由于在间作方式II中 ,禾本科作物的根际作用对花生的影响远远大于间作方式I所致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花生玉米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泉花557及雪甜7401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花生单作、玉米单作和花生玉米间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花生玉米间作处理作物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4.7%和5.0%,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了2.6%和4.3%。(2)在花生苗期、开花下针期及花生成熟期,间作处理作物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8.0%、13.0%和34.7%,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11.1%、19.6%和6.4%。(3)在花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及花生成熟期,花生玉米间作处理作物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1.5%、21.5%、11.2%和6.4%,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了46.4%、33.8%、27.3%和11.1%。(4)在花生成熟期时,间作根区土壤的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玉米单作提高15.11%和5.66%,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花生单作提高了3.42%、13.17%和11.39%。(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花生开花...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间作花生不同模式,筛选适宜的间作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花生、原粮产量变化为指标,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优选。[结果]1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花生产量最高,2行玉米+1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玉米产量最高,2行玉米+2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原粮产量最高。[结论]2行玉米+2行花生是最高效的间作模式,即最佳的玉米、花生间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8.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肥料调控,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单作玉米、玉米花生间作2种种植方式及180、360kg/hm22个氮水平,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具有"前慢后快"的特点,减少了干物质向茎秆和叶片的分配,促进向籽粒分配,产量提高了38.47%~59.65%,收获指数提高了0.72%~3.02%。360kg/hm2的施氮处理明显提高了间作玉米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秸秆分配,减少向籽粒分配,降低了收获指数。[结论]间作玉米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提高了收获指数。间作玉米获得高产要加强后期的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9.
玉米花生复合体系最优间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分别选取玉米、花生的行距、株距各3个水平,通过测定其关键生育期的生长性状指标,在收获期进行室内考种,考察其经济性状,初步确定了玉米间作花生的最优间作模式,即玉米行株距分别为35 cm、45 cm,花生行株距分别为45 cm、15 cm,探讨了实现最优间作模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2:X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生态生理效应和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后系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玉米群体内的光照强度增大,光分布合理,风速增大,CO2含量增加;花生本内光照强度减弱,CO2含量和风速略有增加。间作后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能提高,农艺性状改善2;而花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但随着花生行比的增加逐步得到改善。这种正相互作用和负相用迭加后的优势,以2:6型和2:8型表现较好。为发挥玉米的高  相似文献   

11.
春玉米间大豆行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在夏玉米亩产350~400公斤水平下,采用玉米与矮秆作物间作,当玉米密度与单作相同,而占地面积缩少到全田的70%左右,肥料集中施用到玉米种植带时,间作的玉米可比单作玉米增产或显著增产,地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有利于解决农饲、农菜、禾豆等作物之间争地矛盾,促进农牧结合,提高土地生产力,增进经济效益。在玉米亩产350~500公斤水平下,采用玉米密度不减少的间作大豆方式,其土地当量比、全田产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纯收益皆高于单作,且于下限产量水平提高的幅度大于上限产量水平,玉米少行比的间作方式优于多行比。从全田絕对产量看,除产量高于450公斤的玉米多行比间作方式外,皆高于单作。为稳定和提高间作方式的上述效益,宜对亩产350~400公斤的间作田增施氮肥,亩产500公斤左右吋增施磷、氮肥。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分对花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95%、70%、50%左右的水分条件下生长的盆栽花生植株,于结荚期恢复相同的湿润条件(95%左右)时,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在较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植株,甚至还有提高的趋势。兆土壤相对含水量都降至50%至30%左右时,较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高于湿润条件下生长的植株,花生结荚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90%范围内,土壤水分的我少对植株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影响,在50%以下时,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的养活而显著下降,当降到14-19%时,净光合速率为零。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研究和大田生产实践证明,棉花与花生间作,不仅可以相应的促进棉花增产增收,而且增加了花生收益,扩大了油料作物栽培面积,这是一种争时间,提高土壤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新的增产栽培技术措施,对解决棉油争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3个不同施锌水平土壤的盆栽玉米试验,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在土壤发生锌污染时,对玉米苗期矿质营养的影响。研究表明,即使在土壤锌施入量达600 mg/kg时,接种处理的植株叶、茎和根系中的铁、铜、镁、钙含量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保证了宿主植物在锌污染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平衡,增强宿主植物对锌污染的抗(耐)性。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10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施磷的条件下,陕西土耕层的磷素形态分布与该土壤性质一致.有机磷、无机磷在全磷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Ca-P仍是无机磷的主要形态.3组Ca-P的含量顺序是Ca-P>Ca-P>Ca-P.Al-P含量增长较多,Fe-P含量相对稳定.10年中施入土壤的磷素有41.6%在耕层中转化为各种形态的矿质磷,其中Al-P、Ca-P及Ca-P的含量都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同时,有机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也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化学磷肥是提供作物磷素营养、维持上壤磷素平衡的主要磷源.  相似文献   

17.
18.
以污灌水形式带入农田的铁对水稻影响的研究报道尚少。本文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含铁污水对土壤pH值、水溶性及交换性亚铁含量和水稻植株含铁量、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造的时间内,当污灌水含铁1000ppm以上时减产显著,污灌水含铁600~800ppm时有减产的趋势,污灌水含铁600ppm以下时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水稻亚铁中毒时从老叶叶鞘中部开始发病。晚造糙米含铁量为早造的4~9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