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笔者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1987年以来,我院偏头痛临床科研协作小组在广泛了解和掌握中西医诊治偏头痛技术的前提下,根据本病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结合多年来的经验,对针刺结合中药滴鼻疗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峰 《四川中医》2012,(10):109-1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尼莫地平片和氟桂利嗪片治疗,两组均以20天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总体疗效及症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发作天数、每次头痛持续时间及减轻头痛程度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其特征为发作性单侧或由一侧转向另一侧的头痛,伴恶心、呕吐。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上多无特效,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笔者自2002~2007年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加推拿与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单号入针刺组,用单纯针刺法;双号入针刺加推拿组,针刺后加用推拿疗法.结果:针刺加推拿与单纯针刺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愈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推拿在治疗偏头痛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临床常见综合征,往往经过一段的间歇期后再次发病。多见于单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颅内压炎症引起的偏头痛之外。以96年起用针刺合并中药芎丹汤治疗偏头痛12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偏头痛3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并从血浆内皮素、血清镁、脑血流变化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针刺风池、头维透率谷、太阳、阳辅、合谷、太冲;观察临床疗效,分析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并比较针刺前后血浆内皮素、血清镁、脑血流峰速的变化.结果 360例经治后总有效率 89.17%,针刺后血浆内皮素降低,血清镁升高,脑血流峰速加快.结论针刺对于偏头痛病程在 1年以内者疗效较好;针刺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升高血清镁,并增快脑血流峰速.  相似文献   

9.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发作性头痛,系由颅内血管神经机能紊乱所致,尤其与颞动脉的扩张有关。发作部位常位于头部偏侧,呈周期性、发作性的局部剧烈搏动性疼痛。近年来我们对针刺加穴注射治疗偏头痛进行了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临床确诊偏头痛的...  相似文献   

10.
吕金阳 《河北中医》2007,29(7):599-599
偏头痛是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多发生在一侧。2001-07—2006-05,笔者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偏头痛情况下,采用针刺治疗偏头痛9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2例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1988)偏头痛诊断标准[1],男40例,女5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1个月;左侧42例,右侧50例。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2]国际统一标准,将偏头痛程度分4级。0级:头痛出现,工作能力不受影响;1级:轻度疼痛,工作能力受部分影响;2级:中度疼痛,工作能力受严重影响;3级:重度疼痛,卧床休息。1.2治疗方法1.2.1取穴太阳、率谷、风池、翳风、足临泣、外关。1.2.2操作取病变侧穴位常规消毒,用28#毫针,先刺足临泣、外关,强刺激,泻法,针感向上感传。余穴要求针感要强,太阳穴有针感后,提针沿皮横刺透率谷穴,风池向同侧眼外眦方向刺,翳风向对侧乳突方向刺。针刺深度视患者体态及有针感而定。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治疗2个疗程。1.3疗效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并举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方法]对62例血管神经性头痛使用针灸配合中药自拟通络祛风止痛汤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治疗4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愈31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7%。[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筛选抑郁症患者,计60例,随机分为针刺联合中药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各30例,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针刺联合中药与西药组在抑郁症的治疗上疗效相当,而副反应少于西药组。[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疗效好,副反应少,在临床应用上较西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自拟解郁安神通络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应用自拟解郁安神通络汤随证加减联合针刺加以帕罗西丁治疗。对照组以帕罗西汀片治疗,治疗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56.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优于单纯西药帕罗西汀片,可以提高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中药内服、针刺治疗不寐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56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辨证分型:①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②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③心脾两虚-归脾汤;④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⑤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1剂/d,水煎100mL,早晚口服。针刺(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风池、神门、支沟、三阴交、足三里),肝火扰心加太冲;痰热扰心加丰隆;心脾两虚加内关、膻中;心肾不交不加穴;心胆气虚加足临泣,采用1~1.5寸毫针,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均1min。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睡眠时间、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29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0%。[结论]辨证分型中药内服、针刺治疗不寐,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踝肱指数、溃疡愈合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改善和溃疡愈合平均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7例采用病变棘突旁纵形小切口改良微创手术配合术后早期主动训练加中药瘀麻痛消汤治疗,对照组5l例采用常规小切口手术后口服VitB<,1>和西乐葆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月至2年(平均1.2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棘突旁小切口微创术结合瘀麻痛消汤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李检林 《中医药导报》2004,10(12):15-1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2 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 4 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 ,辨证分型 ,自拟通气方加减治疗。结果 :对照组显效 12例 (4 2 .8% ) ,有效 8例 (2 8.6 % ) ,无效8例 (2 8.6 % ) ,总有效率 75 .4 % ;治疗组显效 2 9例 (6 5 .9% ) ,有效 11例 (2 5 .0 % ) ,无效 4例 (9.1% ) ,总有效率 90 .9%。两组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肝硬化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2例住院患者予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辨证施护(脾虚肝瘀、湿热互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护理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中医护理效果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肝硬化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2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128例病例全部得到随访,治疗组在综合疗效中的优良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随访疗效中,亦有显著性优势(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73例昏迷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原发病治疗。对照组87例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维持循环功能,纳洛酮促醒,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研究组8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复方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苏醒时间以及测定昏迷观察量表(G-pcs)。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5.86%,研究组有效率为88.3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苏醒时间(18.34±4.64)h比较,治疗组苏醒时间(11.56±2.67)h,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G-pcs)评分均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G-pcs)评分比较,研究组(G-pcs)评分均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昏迷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