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4—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将57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为A组,将43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记为B组,两组患者入院后72 h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日间SBP、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的变异系数。结果 A组24 h SBP、24 h DBP、夜间SBP变异系数均低于B组(P0.05);两组日间SBP、日间DBP、夜间DBP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压变异性及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d SBP、n SBP、n DBP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d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d S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 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 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 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V、24 h DBPV、d SBPV、d DBPV、n SBPV、n DBPV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内皮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腹胀1例,观察组患者出现腹泻2例。结论与单用氨氯地平相比,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42例肥胖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组(观察组,118例)和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对照组,124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水平、血压晨峰、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 (1)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平均舒张压(diastole blood pressure,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夜间DBP、晨峰SBP、晨峰DB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除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e blood pressure vriability,DBPV)、夜间DBPV无改善(P0.05),余指标均较前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SBP、白昼SBP、夜间SBP、夜间DBP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4)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9.47±2.04)%vs(10.40±2.76)%]、白昼SBPV[(10.62±2.41)%vs(11.28±2.31)%]、夜间SBPV[(8.34±2.53)%vs(10.55±2.63)%]、夜间DBPV[(10.37±2.12)%vs(12.68±2.64)%];昼夜节律[(9.54±1.24)%vs(6.25±1.12)%]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改善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但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效果更佳,尤其在降低夜间血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2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心内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变异性,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24 h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BP昼夜差值、DBP昼夜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h SBP标准差、24h日间SBP标准差、日间SBP变异系数、夜间SBP标准差、夜间SBP变异系数、夜间DBP标准差、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异性较观察组增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对患者的血压昼夜调节影响较大,可能与血糖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异常表达及动态血压参数对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预测。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涿州市医院神经内一科和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急诊科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30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在涿州市医院神经内一科和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急诊科行身体检查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等参数,血压变异性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随访3个月,失访4例,脑梗死组复发49例,预后不良患者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复发患者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P<0.05,P<0.01)。脑梗死组预后不良患者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海门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分别在治疗6周、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血压变异性、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两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 SBP)、日间舒张压(d DBP)、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后,试验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ET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9%vs.80.00%,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效果相近,但是能够更好的减低血压变异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 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 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5例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3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150mg和氨氯地平5mg;对照组102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12.5mg。观察治疗前、治疗8周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24h、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SBPV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DBPV下降(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达标率及晨峰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更优的晨峰控制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率,更适合于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组(129例),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年龄<60岁,131例)和血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133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每例血压变异系数。根据左心室(左室)重量指数诊断左室肥厚,同时检测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其他两组夜间收缩压变异(SBPV)、夜间BPV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夜间舒张压变异(DBPV)增大与舒张压(DBP)均值水平不相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增大与左室肥厚和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夜间血压变异与睡眠相关。结论血压变异可以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病情判断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较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其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氨氯地平5mg qd;B组68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氢氯噻嗪12.5 mg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w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 h、白天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24h、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周A组与B组24 h、白天、夜间SBP、DBP、SBPV均下降(P<0.05),A组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P<0.05).A组治疗8w后,DBPV均有下降(分别地,P<0.05),而B组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纳入44例诊断为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2例仅诊断为EH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27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入组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检查。24 h血压水平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BPV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 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n DBP-SD)。根据d SBP和d DBP的差值与d SBP的比值判定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血压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n SBP、n DBP、n SBP-SD和n DBPSD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存在昼夜节律异常者占95%(42/44),其中反杓型及浅杓型发生率分别为55%(24/44)、41%(18/44);对照组中昼夜节律异常占57%(24/42),均为浅杓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SBP及DBP的BPV较EH患者明显增大,同时该组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易出现异常,提示自身调节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治疗12 w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日间收缩压均数(d SBP)、日间舒张压均数(d DBP)、夜间收缩压均数(n SBP)、夜间舒张压均数(n DBP)、24 h SBP、24 h DBP、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24 h SSD、24 h DSD、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研究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d SBP、d DBP、n SBP、n DBP、24 h SBP、24 h DBP、d SSD、d DSD、n SSD、n DSD、24 h SSD、24 h DSD、TC、TG、LDL-C、ET-1显著降低,HDL-C、NO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且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压变异性,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 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可能与脑梗死患者END有关。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根据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n=42)和无END组(n=9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情况、病变累及内囊后肢情况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及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组患者END发生率为30.4%(42/138)。(2)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率、入院时NIHSS评分、TC、LDL、Hcy、CRP、24 h MDBP及24 h DBP-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病灶累及内囊后肢者所占比例、FPG、HbA1c、24 h MSBP、24 h SBP-CV高于无END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MSBP〔OR=3.077,95%CI(1.025,9.240)〕和24 h SBP-CV〔OR=10.074,95%CI(4.203,24.147)〕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发生风险较高,收缩压升高及其变异性增大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M)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HUM组41例、血尿酸正常组(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血浆ET、血压、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UM组ET及SBPV明显升高(P均〈0.01);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DBPV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HUM组的血尿酸水平与SBPV呈正相关(r=0.547,P〈0.01)。结论 HUM明显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SBPV及ET水平,可能是导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高血压患者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以800例合并T2D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80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研究对象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合并T2DM组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T2DM组收缩压昼夜差值、舒张压昼夜差值均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T2DM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标准差、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经相关分析发现,患者血糖水平与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舒张标准差、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标准差、血压晨峰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增大,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昼夜血压调节损害较大并可能与血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E/Ea值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E/Ea15为对照组(n=73),E/Ea≥15为观察组(n=47)。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4 h平均舒张压(m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m 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心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呈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老年组50例和中青年组50例,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舒张压负荷(DBP负荷)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趋势形态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DBP深杓型、杓型、反杓型比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SBP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入选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83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单纯高血压组97例与高血压伴MS组86例,进行24h动态血压,分析两组的BPV和血压晨峰指标。结果合并MS的高血压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 S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BPSD)、血压晨峰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结论代谢综合征可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BPV以及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20.
《内科》2017,(5)
目的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6年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吸烟、饮酒、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缺乏健康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将接受调查的79名大学生分为低积分组、中积分组、高积分组,检测比较三组大学生的动态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结果不同积分组大学生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积分组大学生血压负荷值(BPL)、24 h平均收缩压(24hm SBP)、收缩压变异性(S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舒张压(24hm DBP)、舒张压变异性(DBPV)、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m DBP、DBPV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下降。结论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可产生显著影响,是损害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