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观察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6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CRT后,患者心功能分级、QRS时限、LVEF、LVEDD和6min步行试验较术前明显增加,LVEF与6min步行试验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CRT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其中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对AV和VV间期进行优化,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量(MRA)及心脏同步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均得到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LVEF增加,LVEDD缩小,MRA减少,心脏同步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在超声指导下对AV、VV间期进行优化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疗效,比较房室结消融术及药物控制心室率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符合CRT植入适应证并接受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房室结消融组以及药物治疗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共人选了26例患者,其中房室结消融组14例,药物控制组12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用药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术后随访结果,房室结消融组双心室起搏比例100%,药物治疗组双心室起搏比例72.0%±9.7%。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房室结消融组LVEDD略有缩小[(61.0±6.9)mm对(62.0±7.8)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LVEF改善明显(0.41±0.06对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提示房室结消融组疗效更佳。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CRT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CRT术后行房室结消融可以提高有效的双心室起搏比例,进一步提高CRT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 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 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物组),CRT加房室结消融10例(消融组)。随访1. 2±0. 2年后观察药物组临床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药物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降低(2. 0±0. 1 vs 3. 0±0. 2级),6 min步行距离增加(418. 9±81. 3 m vs 311. 5±65. 2 m),QRS波时限缩短(138. 1±5. 6 ms vs 169. 6±4. 4 ms)及LVEF增加(0. 40±0. 01 vs 0. 23±0. 01)、LVEDD减少(61. 9±1. 6 mm vs 69. 0±1. 2 mm),药物组起搏比例为0. 90±0. 04。其疗效与消融组无差异。结论 对于心衰伴房颤患者,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与加房室结消融一样有效。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是药物良好的控制心室率及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晚期慢性心力衰竭(HF)的疗效。方法DCM晚期发生慢性HF患者植入CRT。术后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电图、NT—ProBNP,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试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植入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并且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心功能分级、LVEF、LVEDD、房室瓣反流速、NT—ProBNP水平、QRS波宽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可以改善心功能,逆转左室重构,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单左室起搏(LUV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接受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15例为LUVP,15例为双心室起搏(BVP),收集30例患者CRT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内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指标的术前及术后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LUVP组及BVP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QRS波时限、IVMD、SPWMD、MRA、LAVI、LVEED较术前减小,LAEF及LVEF增加(P均<0.05)。与BVP组相比,LUVP组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缩短[(133.8±9.1) ms vs(141.3±8.4) ms,P<0.05],MRA减小[(1.9±1.0) cm~2 vs (3.0±1.0) cm~2,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及左房结构、功能在CRT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缩短QRS波时限、减小二尖瓣返流面积方面LUVP较BV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基于自身房室传导的单独左心室起搏(LV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的心功能、心室同步性、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植入CRT的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CHF患者31例,在术后前3个月进行BVP,于第4个月随机分为2组,分别程控为BVP(BVP组,n=14)和LVP(LVP组,n=17)。分别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测量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结果 两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同时段比较,QRS波时限、LVEF、LVEDD、MRA、SPWM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同时段比较,QRS波时限、LVEF、MRA及SPWM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VP组的LVEDD小于LVP组[(52.71±4.60)mm比(56.29±3.22)mm,P<0.05)];两组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国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比例,为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更好开展CRT工作提供相关的临床依据。方法连续入选本院门诊或病房就诊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同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得QRS波群时限,并将心电图表现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共入选451例,以扩张型心肌病最常见,占80.3%。2QRS波时限≥120 ms147例(占32.6%),其中,QRS波时限≥120 ms心电图表现类型为左束支阻滞84例(18.6%),心室内阻滞44例(9.8%),右束支阻滞19例(4.2%)。3年龄段30岁、30~39岁、70~79岁、≥80岁QRS波时限与性别无差异,而40~49岁、50~59岁及60~69岁年龄段,女性宽QRS波的比例高于男性。4将QRS波时限分为120 ms、120~135 ms和≥135 ms三组,显示QRS波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存在正相关。5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QRS波时限越宽,心功能越差。6QRS波时限与LVEF值(分为0.20,0.20~0.30及≥0.30)呈负相关(r=-0.1402,P=0.0028)。结论国内心衰患者存在CRT适应证者的比例并不低,QRS波时限与左室内径、心功能及LVEF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33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分为≥120ms组和120ms组,分析两组患者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左室壁厚度、二尖瓣返流、室内传导阻滞和住院死亡率间的关系。结果①QRS波时限120ms组LVEF、LVES、LAD、LVEDd均大于QRS时限120ms组;②两组间心功能分级、住院死亡率、室壁厚度、束支阻滞及房室阻滞发生率等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对判断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窄QRS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QRS波时限≤120ms、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标准差(SD of time from QRS to peak systolic velocity in ejection phase for 12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32ms患者行CRT治疗。CRT植入术前及术后1周行心电图检查。随访6~12个月,以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或6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5%以上作为临床有效的标准,负性左室重构定义为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15%。分析CRT植入术前、后QRS波时限(QRSbefore,QRSafter)及QRS波时限缩短值(QRSab=QRSafter-QRSbefore,)对CRT临床疗效及负性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入选31例患者,18例(58.1%)临床有效,其中13例(41.9%)负性左室重构;2各组QRSafter均显著大于QRSbefore(P0.05),QRSafter在负性左室重构组比无负性左室重构组增宽(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before、QRSafter和QRSab不是窄QRS波患者CRT术后临床疗效或负性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植入术前后QRS波时限不能预测窄QRS波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植入CRT疗效。  相似文献   

11.
CRT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9年4月植入CRT起搏器的患者8例,其中7例为窦性心律;1例为房颤。优化AV间期及/或VV间期等参数,随访10.1±8.9个月,观察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QRS波时限改变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及左/右心室不同步等心脏超声参数的变化。结果所有8例患者植入CRT起搏器后,心功能分级与LVEF提高,临床症状明显减轻,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QRS波时限、LVEDD及MR减少,左/右心室不同步明显改善,心衰平均住院时间减少约33%(p0.05);1例患者CRT植入后13个月发生VT/VF猝死。结论CRT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对可能发生VT/VF的高危CHF患者,置入CRT(D)可预防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缺血性心肌病 ,NYHA分级Ⅳ级 ;其中 6例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且QRS时限≥ 130ms,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持续性快速心房颤动 ,2例曾发作心室颤动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5 5mm ,左室射血分数≤ 0 4 0。 5例PCI术后 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均无再狭窄 ,其后行CRT ;2例先行CRT 2周后行PCI。结果 PCI和CRT手术均成功 ,5例为右房加双室三腔起搏 ,1例快速心房颤动者行CRT同时行房室结射频消融术 ,1例行心脏三腔起搏除颤器置入术。 1例术后 4个月死于再次急性心肌梗死 ,其余 6例存活者随访 5~4 1(2 3 2± 13 8)个月 ,5例先行PCI及 2例先行CRT者联合介入治疗后心功能进一步明显改善 ,NYHA提高 2级 ,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 ,超声二尖瓣反流和心电图QRS时限明显减少。 2例无室壁瘤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 ,5例轻度改善或无明显变化。结论 PCI及CRT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其预后 ,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HBP)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室起搏依赖(心室起搏比例高于40%)而植入永久起搏器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32例。HBP成功者44例为HBP组,传统起搏组88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起搏器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再将各组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40%)患者及射血分数降低(HFrEF,LVEF<40%)患者,再次评价两类患者中HBP和传统起搏的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HB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二尖瓣反流(MR)程度减轻、左心房内径(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三尖瓣反流(TR)程度较术前加重(P<0.05),LVEF、LVEDD、MR程度、LAD均较术前无显著改善(P均>0.05)。132例患者中有HFrEF患者47例,其中HBP组20例,传统起搏组27例,HBP组HFrEF患者术后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LVEDD减小、MR和TR程度均减轻、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HFrEF患者QRS时限延长(P<0.05)。HFpEF患者共85例,其中HBP组24例。HBP组HFpEF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5);而传统起搏组HFpEF患者的LVEF较术前下降、MR和TR程度均加重(P均<0.05)。结论:对于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与传统起搏相比,HBP均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这些临床益处在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RT/CRTD植入后心功能演变状况及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CRT/CRT-D治疗的CHF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比较CRT/CRTD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左房内径、LVEDD返流面积、右室大小等心功能指标变化,分析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及预后状况。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CRT-D术后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QRS波时限显著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好转(2.5±0.76级vs.3.7±0.65级),LVEDD返流情况减弱,6 min步行距离增加(401.21±152.48 m vs.235.51±108.45 m),肺动脉收缩压、左房内径、LVEDD返流面积较术前指标都明显改善,以上指标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HF患者CRT/CRT-D治疗有效。术后随访12个月,植入CRT/CRTD的CHF患者没有出现死亡例数,有效率为100%;在术后,CRT/CRT-D患者出现1例左心室导线脱位和1例膈肌刺激,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而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接受了CRT治疗,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采用CRT/CRT-D治疗CHF患者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疗效突出,不良反应作用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CRT反应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患者45例,依据CRT术后是否有反应分为两组:有反应组(n=27)和无反应组(n=18)。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T反应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CRT治疗后有反应者27例,有反应率为60%。CRT术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有反应组患者CRT术后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N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QRS波群时限(QRSd)、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MLHFQ)均得到显著改善,而无反应组患者CRT术后只有LVEF、LVEDV和QRSd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CRT术后有反应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和LVEF与无反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心功能分级、QRS≥150 ms、△QRSd、RDW水平和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是CRT后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评估心功能分级、QRS波群和RDW水平是CRT前的重要内容,这对CRT术后的反应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用于治疗对药物优化反应不佳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许多研究已证实心电图可预测CRT反应性,如PR间期、QRS波时限、碎裂QRS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影响CRT治疗效果;CRT反应性同样会受到心房颤动的影响,心房颤动CRT患者接受房室结消融可能更能获益;其他的指标还包括QRS面积、Selvester QRS积分、QTc、TpTe和T波电交替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植入CRT/CRT-D患者,根据其术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为二组:正常组(FT33.50 pmol/L),低FT3组(FT33.50 pmol/L),观察二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二组术后FT3的变化。结果CRT术后6个月,二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LVEF升高,其中低FT3组术后LVEF升高更明显(P0.05);二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LVEDd及PASP有下降的趋势。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低FT3组患者FT3水平显著增高(P0.01);正常组患者术后FT3水平与术前无差异。结论低FT3心衰患者对CRT反应不逊于FT3正常患者,其机制可能为CRT提高FT3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行CRT的患者32例,其中12例植入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32例中30例为窦性心律,2例为房颤心律。随访21.5±6.2个月,观察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等。结果 32例植入CRT(D)患者中,有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分级降低,LVEF和6MWD增加,QRS波时限、LVEDD减少,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约24.5%(p<0.05)。8例患者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但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减少约8.3%(p<0.05)。4例患者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2.5%),2例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有效转复,2例患者因室颤而放电,均成功转复,CRT-D均能有效识别和转复。结论 CRT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植入CRT-D可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SC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例接受CRT,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7.4±9.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2.8±9.6)mm,QRS时限为( 137.8+30.4)ms。术后观察QRS时限的变化,随访左室电极起博阈值、心功能分级、LVEF及LVEDD。结果: 术后QRS时限减少为(123.8±17.1)ms。所有患者随访3~38月,左室电极慢性阈值为(1.1±0.6)V/0.4 ms。与术前相比,NYHA心功能分级从(3.4±0.5)降低为(1.5±0.9); LVEF从(27.4±9.7)%上升至(43.5±18.5)%(P<0.05);LVEDD从(72.8±9.6)mm缩小为(65.5±11.6)mm(P<0.05)。结论: CRT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并可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