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沛田 《养生月刊》2009,30(12):1133-1133
灵芝药性中和,为滋补强壮之良药、扶正固本之佳品.<神农本草经>谓其"久食轻身不老延年".记载灵芝有六色,分别为青、赤、黄、白、紫、黑,而在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灵芝仅有五色,分别为青、赤、黄、白、紫.我国现存仅有赤色、紫色两种野生灵芝.  相似文献   

2.
吕直 《养生月刊》2010,31(4):362-363
<内经>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恬恢无为,乃能行气".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内经>养生学的主旨强调行气;而行气养生的具体方法,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已成形,只不过"师氏藏之"而未能见之于<内经>,但却记载于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之中.  相似文献   

3.
朱良春 《河南中医》2008,28(12):1-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被列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此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  相似文献   

4.
痿证含义 痿证,今又称痿病.<内经>开历代之先河,对痿证进行了专篇讨论.但由于<内经>时期证的概念尚未成熟,书中并未提出"痿证"这一名词,而是将该证统称为痿或痿疾.如:"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素问·痿论>),是以"痿"统称所有痿证;"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根结>),则是以"痿疾"称之.具体而言,<内经>中的痿证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5.
从色之由、色之有神、色之善恶、色之主病、色之变化、色之逆从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内经>中有关色诊的内容,说明<内经>之"色诊"对中医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治痿独取阳明"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痿独取阳明"首见于<内经>,是<内经>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从经络气血及藏象五体学说可见痿证取自阳明的妙用.而从"治痿非独脾胃虚"和"阳明非独补益"两方面分析,又显示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局限.在辨证分型中,痿证除了"虚"和"热"为基本病因引起的证型外,临床上还包括寒湿凝滞导致的证型.  相似文献   

7.
我国食养食疗法的运用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已明确了谷肉果菜等食物对人体的调理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率先提出了饮食平衡理论,为后世食养食疗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的胆与神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大为 《江苏中医药》2008,40(11):23-25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内经>对胆的功能的仅有的明确描述.对<内经>有关胆和胆病的记载的分析证明:<内经>认为胆的唯一功能,即在于主决断.这个神志方面的功能和胆作为"奇恒之府""藏而不泻"的特性直接有关.胆藏胆汁而不泻,是该功能的物质基础.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意指肝胆共同完成神志方面的调控作用.二者功能上的相关性和藏象学说的"肝和胆"无关.  相似文献   

9.
解读《内经》之"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菲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7-479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通检<内经>中200处的论汗内容后不难发现,其对人体出汗之源、出汗的机理、汗与五脏、汗与津液、汗与血的关系有深刻揭示.<内经>从外感性和内伤性两方面论述了病理汗出,认为出汗是病理过程中的主要体征,可根据出汗辨疾病顺逆和病情发展.对<内经>汗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冯文林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5):476-477
我们在使用六版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时,发现书中有些内容不妥,就此商榷如下. 上篇<内经>概论中第二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之第二节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在讲述二十八宿及其在<内经>中的反映时,提到"利用十二辰、二十八宿和二十四气统一的排列方案,可以确切地解释<内经>中的有关原文."但是仔细对照所举例的原文和图表,发现了两处不妥.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杲<脾胃论>,本方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陷者举之"的立法原则而制定,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笔者近年来用此方治疗几个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胥荣东  张军伟 《中国针灸》2006,26(2):154-155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在<内经>一书中将此句解释为针刺手法,而后世多宗之,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将腧穴定义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多处条文又以"络"代指腧穴,因此腧穴应是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正气经腧穴在经脉络脉间往返输注.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且具有"不劳经营,率然对尔"的特点,<内经>中以"阴阳"为代表的对偶词也随处可见.归纳、分析<内经>的对偶辞格,探求其规律,对于准确理解原文、研究医理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茶叶的种植和应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神农食经>、<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描述,陆羽"茶经"说"诸药为诸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可见,茶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大宝物.  相似文献   

16.
论原气循行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1
1 原气的发生与布散 <内经>提出了脏腑的原穴,但却无原气、元气之名."原气"一词首见于<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曰原."原气即是肾间动气,生命之所系,是十二经之根本,十二经脉皆系于原气.而原气则系于命门,为生气之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三焦为一身之大腑,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遍历五脏六腑,主通行原气,原气为三焦之别号,而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肾间动气自命门生发之后,通过三焦的布达而将原气散布到脏腑及十二经脉之中.  相似文献   

17.
《内经》论证思维的层次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其内容甚广,除医学以外,尚涉及哲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气象、心理等学科领域.可以说,<内经>是先秦时期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百科经典全书.其医理深奥广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研究. 笔者通过对<内经>有关人体生理、病因、病传、诊断及防治等内容的分析,发觉<内经>论证思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这种思维的层次性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就浅见述诸于后,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敦煌医书中编号为S.6168及S.6262的<灸法图>,编号为P.2675的<新集备急灸经>是唐代写绘带有穴位图谱的两部灸疗专著.其中所列穴位名称各具特色,更有一些在历代针灸书籍中从未出现的穴位名,而"脚五舟"即属于其一.  相似文献   

19.
<内经>"奇恒之府"之中有女性生殖器官女子胞,而无男性生殖器官,从<内经>流传、<内经>全文、读音、解剖以及生理功能上看,"奇恒之府"中的"胆"应为"卵"之误,"卵"为男性睾丸.  相似文献   

20.
寒热虚实,可以说是临床辨证中贯穿始终的轴线.<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讲的是治则,实际也道出了中医临床辨证最基本的立脚点.<金匮要略>中在脏腑经络病证中随处可见的寒热虚实的问题,也向我们展示了临床辨证的丰富多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文仅对<金匮要略>中的寒热虚实问题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