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短对脑卒中偏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提供依据。方法将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短时留针组(30例)、长时留针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短时留针组和长时留针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留针时间分别为0.5h和24h的常规头针治疗。三组均分别在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M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表(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长时留针组治疗后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短时留针组(P〈0.05),而短时留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留针时间长短对头针治疗腑卒中偏瘫有明显影响,应采用长时间留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治疗;综合康复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理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综合康复组、Fugl—Meyer积分和MBI积分的增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再配合早期康复训练,2疗程后观察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脑卒中不同分期运用不同针刺治疗原则结合中药分型辨证论治,综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设综合康复组、康复组、针药组,三组分别经过30天的治疗以后,对各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并在三组间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康复组和针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及针药组(P〈0.01)。结论:进行脑卒中偏瘫功能康复需要运用现代康复技术同传统的针灸、中药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4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家庭组20例和医院组2l例,分别予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医院组上肢Fugl-Meyer评分高于家庭组(P〈0.05),但两组下肢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家庭康复能改善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头针体针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对治疗前及治疗2周、4后积分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治疗2周、4周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病程在1个月以内患者疗效明显优于1个月以上者(P〈0.05)。结论: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项针加阴阳经穴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早期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早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项针、阴阳经穴及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传统体针及现代康复治疗。治疗组取项针(下脑户、风府、风池、风府至完骨画一连线,分6等分,两边共12穴),阴阳经交替取穴(肩髑、尺泽、手三里、内关、合谷、风市、血海、足三里、太溪、太冲);对照组取穴肩祸、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临床疗效评价、Fugl—Mever评分为康复指标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ugl—Mey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加阴阳经穴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后遗症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2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选治疗前及1个月后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Fugl-Meyer量表的评分。结果:经1个月社区康复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提高不明显,但Barthel指数与FCA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照组提高均不明显。结论:对后遗症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虽然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但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参与社会的能力,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的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例12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结果: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在接受康复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接受康复治疗后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术后康复应与治疗并进,药物治疗仍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F理念应用于三级康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在综合医院神经内、外科进行一级康复的基础上,依据ICF理念进行三级康复的方案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及进行评定,在康复介入时、3个月末、6个月末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在6个月末康复组F1M、Barthel指数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F理念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三级康复模式,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及康复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的言语功能,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康复组(66.7%,P〈0.05);在言语功能的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头针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87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07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再用中医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P&lt;0.05)。结论:中风偏瘫应用中医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项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均进行针刺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同步进行,对照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不同步实施。治疗前后检验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55%与86.44%,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项针带针康复训练可更为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针刺、康复训练分步进行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7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敏  唐强 《中医杂志》2011,52(10):855-858
目的研究针康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7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法结合言语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83.82%;在语言功能评分、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不同程度优于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P<0.05或P<0.01)。结论针康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及失语商,降低失语程度,疗效稳定并有累加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统一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42例,采用头皮针长时间留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单纯康复训练组(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认知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LOTCA)认知评定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DL—BREF)中文版对其进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WHOQOL—BREF各领域的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23例加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24例加Bobath技术。2组治疗143、0d时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法测定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14、30dFugl-Meyer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2组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能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及早期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运用针灸取头针、体针、眼针相配合疗法日1次,并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并配合肢体康复疗法日1次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占97%。结论:针药配合早期康复疗法,更有利于脑梗塞偏瘫,失语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皮针结合无错性学习对脑外伤患者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及无错性学习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头皮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中文版(RBMT-CV)、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及改良巴氏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BMT-CV、LOT-C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无错性学习能改善脑外伤患者记忆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照分配隐藏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除采用针康法治疗外,每日进行一次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针康法治疗,治疗均持续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天及3个月随访时,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FI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MBI、FIM评分提高幅度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配合针康法治疗,较单纯应用针康法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