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晓林 《煤》2007,16(9):58-59
针对目前大采高综采放顶煤技术应用情况及特点,从煤炭损失及回收率两方面与普通综采放顶煤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并对两种放顶煤技术的采出率进行理论计算,得出了同等条件下大采高综采放顶煤采出率比普通放顶煤回收率提高2%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大采高综放与普通综放采出率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 《煤》2010,19(8):80-81
对大采高综采放顶煤技术与普通综采放顶煤技术从煤炭损失及回收率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在理论上对两种放顶煤技术的采出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证明同等条件下大采高综采放顶煤采出率比普通放顶煤采出率高。  相似文献   

3.
陆洪涛 《煤矿机电》2000,(5):101-103
成庄矿生产方式主要以综采放顶煤为主。综述了为提高放顶煤的采出率 ,成庄矿在优化设计、提高回采率、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架及后部输送机的选型、采煤方法、放煤管理、通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结合潞安集团漳村煤矿2106回采工作面系统分析了综采放顶煤工艺煤炭资源损失的成因,介绍了提高综采放顶煤技术减少煤炭资源损失、提高煤炭回收率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综采放顶煤的适用条件、基本类型、主要参数、工艺,以及提高综采放顶煤开采煤炭采出率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泉店煤矿二1-12050综放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经过近2 a的生产实践,放顶煤生产工艺技术逐渐成熟,但如何提高采区采出率,实现高产高效,仍是目前研究的课题。根据放顶煤开采回采工艺及放煤情况,对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各种原因引起的煤炭损失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采出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更新综放设备,改进后部刮板输送机的运输方面考虑,设计放顶煤后部刮板输送机脊背煤回收装置。放顶煤后刮板输送机脊背煤回收装置可以提高采出率,特别是可以减少后部采空区的落煤损失。  相似文献   

8.
厚煤层不规则综放工作面开采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综采放顶煤开采煤炭资源损失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沿断层走向设计布置了不规则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创新了不规则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添、撤综采支架和前、后部运输机溜槽的安全技术工艺,保证了不规则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减少了大量三角煤的损失,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实现了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9.
开滦钱家营矿1374综采工作面在过落差4.5 m逆断层的过程中,采用托煤顶的开采方法成功采过逆断层.过断层期间实现了安全生产,未采用爆破施工,减少了危险因素,避免了爆破对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的损害,提高了采出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陈宁波 《矿业装备》2021,(1):168-169
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煤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率最大化,进行了各种开采技术研究以提高开采的工作效率,新型的开采技术正在涌现.在矿井厚煤层的开采中,综采放顶煤的开采方法最常用.如何提高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的回采率是重大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现场实际工程分析,结合技术人员的信息反馈,分析出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的煤炭损失情况以及目前回采...  相似文献   

11.
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金华 《煤炭学报》2013,38(12):2089-2098
大采高综放是特厚煤层的主要开采方法,但随着割煤和放煤高度的增加,将带来矿压显现剧烈、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顶煤采出率低、瓦斯涌出量大等突出问题。笔者在分析我国煤炭综放开采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了14~20 m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顶煤顶板运移规律,成功研发了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片帮综合防治技术、高效高采出率放煤技术和“低瓦斯赋存,高瓦斯涌出”条件下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井下试验表明: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采出率达88.9%,较8104工作面提高5.9%;工作面设备平均开机率达92.1%,2011年累计生产原煤1 084.9万t,首次实现了大采高综放开采全国产技术工作面年产1 000万t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煤矿智能化开采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智能化开采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化开采形成了薄煤层和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操作,大采高煤层人-机-环智能耦合高效综采,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复杂条件智能化+机械化4种智能化开采模式。为了解决工作面综机装备智能决策难题,研发了工作面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实现采煤机自适应割煤与自主感知防碰撞,基于煤流量智能感知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综采装备的协同联动,工作面综采装备与端头和超前支架的联动控制。上述研究成果在陕北侏罗纪1.1 m硬煤薄煤层、金鸡滩煤矿8 m超大采高综采、金鸡滩煤矿9 m以上硬煤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进行应用,效果显著,实现了陕北侏罗纪1.1 m硬煤薄煤层高效智能化无人开采,8 m超大采高工作面人-机-环智能耦合高效综采,9 m以硬煤上特厚煤层超大采高智能化综放开采。  相似文献   

13.
塔山矿复杂特厚煤层综放首采面矿压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保证塔山矿复杂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安全开采,在塔山矿首采面大量现场实测及矿压控制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压力在线监测、微地震监测、工业电视钻孔监控煤岩运移规律等手段,研究了特厚松软煤层条件下综放开采的矿压规律,并对该矿首采工作面顶板实施了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4.
重型综放工作面无预回撤通道快速撤出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安家岭二号井工矿重型综放工作面,因架型体积大、吨位重,借鉴神华集团开采经验,采用预回撤通道法进行工作面快速撤出.但在该矿B902综放面使用该方法时,回撤通道被整体压垮、液压支架被压死.针对预回撤通道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合理终采位置的分析研究,B902综放面采用采煤机扩帮法制造回撤通道法进行工作面撤出.实践表明,结合无轨胶轮辅助运输技术,重型综放工作面无预回撤通道可以实现快速撤出.  相似文献   

15.
综放采场走向压力分布规律及终采线位置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合理确定综放采场工作面终采线的位置,以谢桥煤矿C_(13-1)煤一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和现场测试,从煤层顶板运动、巷道煤层受力和位移、巷道深部位移、轨道上山支架受力、巷道支架受力和变形、工作面周期来压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综放采场走向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围岩压力峰值位置平均值为14.4m,超前影响距离平均值为66.8 m,在工作面前方平均29.2 m处,围岩矿压显现由缓和趋向剧烈,并将终采线位置确定在离轨道上山30 m处,比预先按传统设计的50 m缩短了20 m留设煤柱,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常村矿S2-6综放工作面的具体地质采矿条件和现有支护状况,分析了S2-6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的技术措施。在实测资料基础上,分析了综放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效果,得出的结论对综放沿空留巷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采高综放开采及其应用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毛德兵  康立军 《煤矿开采》2003,8(1):11-14,21
根据当前综放开采技术发展水平,通过分析影响综放工作面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大采高综放开采的概念并指出该方法是综放工作面实现年产1000万t的重要途径。按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实现年产1000万t的要求,主要从设备配套的角度分析了大采高综放开采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煤柱宽度对综放回采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谢桥煤矿1151(3)综放工作面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在对影响该条件回采巷道护巷煤柱宽度的因素分析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FLAC2D),模拟并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煤柱及巷道围岩在回采期间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获得了不同煤柱宽度巷道围岩在回采期间的力学特征,为综放开采回采巷道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支护参数选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及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薄基岩综放采场直接顶结构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锋  白海波 《煤炭学报》2013,38(8):1331-1337
为深入研究薄基岩综放采场矿压显现规律,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司马煤矿薄基岩区厚煤层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对薄基岩综放采场直接顶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薄基岩综放采场直接顶结构力学模型,分析了直接顶“半拱”式平衡结构的形成机理和破断规律。结果表明:根据司马矿薄基岩区直接顶厚度和岩层性质不同,将直接顶划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采高6.5 m,直接顶厚度大于15 m时,容易形成“半拱”式平衡结构,采场矿压呈现出来压步距短、静压大、动压小、动载系数小等特征,“半拱”结构有规律的破断失稳是薄基岩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的根源,该结论解释了司马煤矿薄基岩综放采场的矿压显现规律。  相似文献   

20.
综放开采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实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采用沿综放工作面全面布点测定方法,对朱仙庄矿87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气体成份与温度变化规律综合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确定综放工作面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还发现各测点在距工作面3~11 m处,有自热氧化现象发生;873工作面采空区压实条件较好,供氧比较微弱,很难氧化自燃;综放工作面推进度只要大于24-n/月就不会发生自燃,因发火期为3~6个月,最短为25 d;这些结论为预防采空区煤炭自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