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艾拉莫德联合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骨保护素(OP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AS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依那西普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艾拉莫德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SR、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β-CTX、OPG、骶髂关节及髋关节Bath AS放射学评分(BASRI)。结果治疗前两组ESR、BASDAI评分、TNF-α、CRP、β-CTX、O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ESR、BASDAI评分、TNF-α、CRP、β-CTX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OPG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骶髂关节及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9%、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联合依那西普可有效改善AS患者病情活动度,调节骨代谢及骨保护素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骨丢失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56例AS确诊患者,测定患者Bath指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骨密度、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及1,25-(HO)2VitD3浓度,分析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 AS患者的血清TRAP5b较正常组增高(P<0.05),1,25-(HO)2VitD3浓度和BAP水平与正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骨密度测定显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者分别为49、51、56例,骨质疏松组ESR、CRP、TRAP5b均高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P<0.05或0.01);骨质疏松组的Bath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P均较正常组增高 (均P<0.05),Bath功能指数(BASFI)较骨量减少组增高(P<0.05).TRAP5b与CRP、BASFI、BASDAI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AS患者普遍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高转换骨丢失,并与CRP、BASDAI、BASFI呈正相关,提示骨丢失是AS病情活动的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3.
潘霞  方晓虹  樊婷 《吉林医学》2014,(15):33-34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疏松的发生状况、影响因素及骨代谢指标。方法:选择120例AS患者为试验组,12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结果:120例患者中腰椎骨质疏松者比率为26.67%,骨量减少者比率为35.83%;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者比率为24.17%,骨量减少者比率为37.50%;试验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BM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BGP、BAP等指标则相反(P〈0.05);股骨颈BMD值与患者病程、ESR、CRP呈显著负性相关性(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疏松患病率在男性人群中易发,其发生与患者病程、ESR、CRP等相关。  相似文献   

4.
杨华娟  王颖  鲁缨  陈寿菲 《中外医疗》2014,(34):157-15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选合并骨质疏松的AS且中医辨证分型肾虚督寒96例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同样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BASFI、BASDAI评分,25-0HD3、BGP、CTX-I水平,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后除对照组股骨颈骨密度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两组在治疗后BASFI、BASDAI评分减低,25-0HD3升高、BGP升高、CTX-I减低,腰椎及股骨颈密度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BASFI、BASDAI评分,25-0HD3、BGP、CTX-I水平,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研究组各指标改善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S并骨质疏松可以更好改善骨代谢,提高骨密度,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寒、热不同辨证分型的骨密度、疾病活动度特点。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45例肾虚督寒证、45例肾虚湿热证的AS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ESR、CRP、BASDAI、BASFI、枕墙距、颌柄距、指地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征。应用双能X法检测腰椎、股骨骨密度(BMD),超声法检测双侧足跟BMD,分析寒热证型之间以上指标的差异,及寒热证型患者骨密度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寒热两组的ESR、CRP、BASDAI、腰椎BMD、股骨颈BMD、左跟骨BMD存在显著差异(P<0.05);肾虚督寒证组左跟骨BMD与年龄、指地距呈负相关(P<0.01);肾虚湿热证组股骨颈BMD与ESR、CRP、指地距呈负相关(P<0.05),左跟骨T值与枕墙距、指地距、颌柄距呈负相关(P<0.01)。结论:肾虚督寒证AS患者的骨密度、疾病活动度较肾虚湿热证患者减低,提示肾虚督寒证患者治疗上要注重扶正药物的应用,肾虚湿热证患者治疗上要注重祛邪。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强直性脊柱炎(AS)男性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SOC)、尿I型胶原C末端肽(CTX—I)水平,以探讨与疾病活动性、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5名AS患者血清BALP、sOC、尿CTX—I;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AP)L1棒4总体和股骨颈的BMD,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并与70名健康者对照。结果AS患者尿CTX—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显示,尿CTX—I水平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414,P〈0.05),与BASDAI、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445,P〈0.05;r=0.491,P〈0.01)。AS患者血清BALP、sOC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且与BMD、BASDA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TX—I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骨吸收增强、骨密度降低、疾病呈活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探究其发生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AS患者134例,以发生脊柱骨折患者为病例组,共25例;以未发生脊柱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共109例。测量患者指-地距离、Schober指数、BASRI分数;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测量全身及各部分骨密度(BMD)T-score值。测定部位主要为:全身BMD T-score,腰椎(LS)BMD T-score,股骨颈(FN)BMD T-score。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BASRI分数、CRP、ESR、全身BMD T-score、LS-BMD T-score、FN-BMD T-scor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跌落创伤史、指-地距离、Schober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跌落创伤史、病程、Schober指数、ESR、LS-BMD T-score和FN-BMD T-score为影响AS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因素(P<0.05)。结论 男性、跌落创伤史、ESR高、病程长、Schober指数低、LS-BMD T-score和FN-BMD T-score值低、指-地距离长的AS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脊柱骨折,应提前做好预防,及时控制病情,改善体内骨代谢情况,治疗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银质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银质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例处于疾病相对静止期的A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银质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及西乐葆胶裳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病情整体评分(Bath AS global score,BAS—G)、巴氏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th A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血沉(erythrosedimentation,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除BASRI外,所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BAS—G、BASDAI、ESR和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质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案,且毒性及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应用益赛普、柳氮磺胺吡啶治疗24周,分别在第0、6、14、24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指标为ASAS20、ASAS50、ASAS70、AS活动指数(BASDAI)、脊柱痛、晨僵时间、胸廓扩张度、Schober、脊柱侧弯、踝间距以及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SDAI、脊柱痛、胸廓扩张度、Schober、脊柱侧弯、踝间距及CRP、ESR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SDAI、脊柱痛、晨僵时间及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胸廓扩张度、Schober、脊柱侧弯、踝间距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赛普治疗活动性AS疗效显著,能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赵福涛  丁元晶  赵浩 《重庆医学》2006,35(22):2060-2062
目的观察单用柳氟磺吡啶(sulfasalazine,SSZ)、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以及二者合用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以评价3种组合治疗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住院治疗的AS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各50例.分别采用SSZ(SSZ组)、MTX(MTX组)、SSZ联合MTX(联合组)治疗,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相匹配,均选择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基础疗法。出院后继续原药物治疗,并随访3年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Bath AS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炎性指标等实验室检查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随访第1、2、3年与入院时比较。腰骶痛明显减轻(P〈0.05)、晨僵时间显著缩短(P〈0.05),BASDAI和BASFI明显降低(P〈0.05)、炎性指标ESR和CRP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骶痛、腰背晨僵时间、BASDAI、BASFI,随访各阶段SSZ组和MTX组均较联合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SZ组和MTX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各阶段ESR和CRP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所有病例无造血系统障碍发生。结论SSZ与MTX治疗AS的疗效相近,且均优于二者合用,不良反应均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单用SSZ或MTX治疗AS有更多的优越性,其更长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根汤含药大鼠血清在体外实验中对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同诱导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将骨髓巨噬细胞同骨水泥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按照1:3的比例分别加入至24孔板及装有骨片的96孔板中。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后,同等条件下提取空白血清、西药(伊班膦酸钠)血清及高、中、低浓度中药(三根汤)血清并分别加入至相应组的培养液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进行破骨细胞分化鉴定并计数,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面积。结果:加入含药血清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空白组(P〈0.05),西药组与三根汤高剂量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三根汤中、低剂量组(P〈0.05),且西药组与中药高剂量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陷窝实验显示空白组骨吸收陷窝面积大于其他组(P〈0.05),西药组与三根汤高剂量组陷窝吸收面积小于三根汤中、低剂量组(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根汤含药血清可以抑制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低氧(CIH)对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6只12周龄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慢性间歇低氧组(CIH组)和正常对照组(CON组),每组8只。CON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下饲养,CIH组小鼠在间歇低氧环境下饲养,低氧暴露时间为每日9:00-17:00,6d/周,共8周。于8周末取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5b (TRACP-5b)、骨钙素(OC)、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取右侧股骨检测其BMD;取左侧股骨观察骨组织形态学改变,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 time qPCR法检测骨保护蛋白(OPG)和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其mRNA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CIH组小鼠BMD、血清OC水平及OPG/RANKL mRNA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而血清TRACP-5b、IL-6和TNF-α水平、骨组织内RANKL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骨组织内OPG和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鼠股骨干骺端骨小梁分布稀疏,变细及断裂。血清IL-6水平与BMD呈负相关(P<0.05),与骨组织RANKL mRNA呈正相关(P<0.01);血清TNF-α水平与BMD呈负相关(P<0.01),与骨组织RANKL mRNA呈正相关(P<0.05)。结论 CIH能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和BMD下降,与低氧以及CIH引起的IL-6、TNF-α水平升高导致RANKL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阳和汤对裸鼠移植性乳腺癌骨转移模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阳和汤对裸鼠移植性人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作用及其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股骨接种人乳腺癌细胞建立裸鼠乳腺癌骨转移模型。随机分为阳和汤高、低剂量组、唑来磷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动态观察各组裸鼠骨转移癌的生长情况,测量骨转移癌体积,绘制生长曲线;给药20 d后处死动物,测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ELISA法检测裸鼠血清中相关调节因子PTHrP、RANKL、OPG含量的变化。结果 1.阳和汤高、低剂量组、唑来磷酸组的骨转移癌灶体积均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阳和汤高、低剂量组、唑来磷酸组PTHrP和RANKL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PG含量水平增加,RANKL/OPG的比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阳和汤有抗移植性人乳腺癌骨转移作用;2.阳和汤下调PTHrP、RANKL的含量、增加OPG的含量,抑制RANKL/OPG比率可能是其抑制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60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列为实验组,另设3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两组BGP、TRACP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e index,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整体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index,BAS-G)、情绪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α酸性糖蛋白(α-AGP)、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实验组在不同疾病活动状态下BGP、TRACP的变化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RACP水平显著升高,BGP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②按病情活动性分组,BASDAI4组的TRACP水平显著高于BASDAI≤4组,而BGP水平显著低于BASDAI≤4组(P0.01)。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S患者血清BGP水平与年龄、病程、VAS、BASDAI、BASFI、BAS-G、ESR、CRP和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性(P0.05,或P0.01),与CD4+CD25+Treg、CD4+CD25+CD127-Treg百分比呈正相关性(P0.05,或P0.01);AS患者血清TRACP水平与年龄、病程、VAS、BASDAI、BASFI、BAS-G、ESR、CRP和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或P0.01),与CD4+CD25+Treg、CD4+CD25+CD127-Treg百分比呈负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AS患者BGP显著降低,TRACP显著升高,并与其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CD4+CD25+Treg、CD4+CD25+CD127-Treg百分比密切相关,提示AS患者骨代谢表现为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且受到年龄、病程、免疫炎症反应、疾病活动影响,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模型中氧化应激和炎症递质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5周龄C57BL/6雄性小鼠16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分别用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喂养。于实验16周末,测各组动物体质量,处死后取内脏脂肪并测量内脏脂肪/体质量比值;用ELISA法测量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清骨钙素(OC)、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和羟胺法检测胫骨骨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骨密度仪检测右侧股骨骨密度(BMD);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骨组织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蛋白及mRNA的表达;HE染色光镜观察左侧股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体质量、内脏脂肪/体质量比值、骨组织RANKL mRNA/OPG mRNA比值、血清TRACP-5b、IL-6和TNF-α水平、骨组织RANKL表达及骨组织MDA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OC水平、骨组织OPG表达、骨组织SOD及BMD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形态学上,发现高脂饮食组股骨干骺端骨小梁分布稀疏,骨小梁变细及断裂,伴骨髓腔中有大量脂肪浸润。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D与骨组织SOD呈正相关(r=0.627, P<0.01),与内脏脂肪/体质量比值(r=-0.858,P<0.01)、骨组织MDA均呈负相关(r=-0.538,P<0.01);SOD与OPG mRNA呈显著正相关(r=0.637,P<0.01),与TNF-α(r=-0.673,P<0.01)、IL-6(r=-0.874,P<0.01)、RANKL mRNA(r=-0.760,P<0.01)及RANKL/OPG比值(r=-0.768,P<0.01)呈显著负相关;而MDA与TNF-α、IL-6、OPG mRNA、RANKL mRNA以及RANKL/OPG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肾通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65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0例,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和治疗Ⅱ组(35例,用补肾通督方治疗),并设正常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测量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MD降低,血清TNF—α、CTX水平升高,TGF-β1、BGP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Ⅱ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且TNF—α、CTX和骨密度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方可通过调节AS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治疗AS患者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7.
贾天明  李文杰 《医学综述》2014,20(19):3612-3613
目的对来氟米特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惠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S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字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来氟米特组和雷公藤多苷组,每组29例。来氟米特组给予来氟米特片,第1周每日30 mg,分3次饭后口服;第2周后每日20 mg,分2次饭后口服。雷公藤多苷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每日60 mg,分3次饭后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VAS、BASDAI评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化,并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来氟米特组治疗3个月后的VAS评分为(5.21±0.84)分、BASDAI(5.34±0.68)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值(32.29±9.61)mm/h,6个月后的VAS评分为(2.45±0.13)分、BASDAI(3.19±0.27)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值(17.56±4.31)mm/1h;雷公藤多苷组治疗3个月后的VAS评分(4.11±0.79)分、BASDAI(5.41±0.67)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值(31.77±8.96)mm/h,6个月后的VAS评分(2.51±0.22)分、BASDAI(3.35±0.31)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值(18.91±4.29)mm/h。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各项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氟米特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9%,明显低于雷公藤多苷治疗组的41.3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与雷公藤多苷治疗AS的临床疗效相似,但雷公藤多苷的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8.
何小梅 《当代医学》2014,(11):87-88
目的:探讨补脾益肾固冲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湛江市雷州市精神病医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采用炔诺酮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方补脾益肾固冲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均显著升高,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7/49),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脾益肾固冲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