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6年雨季里,灾区几乎年年发生新的暴雨泥石流。为了快速、准确地判别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以9.24北川暴雨泥石流和8.13龙池暴雨泥石流为典型实例,结合野外调查,利用震后高分辨航空图像和暴雨后影像,分别提取泥石流流域中滑坡物源储量及流域地形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灾害预判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靠、有效,可满足震区泥石流灾害排查的一些初步工作,尤其适合一些暴发大型和特大型泥石流灾害的沟谷。  相似文献   

2.
水打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其静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鸣  唐川  付荣  程磊 《水电能源科学》2012,30(8):104-106,103
都江堰市龙池镇水打沟于2010年8月13日强降雨作用下暴发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并堵塞龙溪河,基于灾害现场调查,结合汶川"5.12"地震震前、震后及"8.13"暴雨后三期影像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水源、物源三个基本条件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动静力学参数,分析了泥石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13日苦水沟暴发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致使主河短时堵塞并溃决,造成了较大灾害。为此研究了苦水沟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地形条件、降雨条件及基本特征,根据沟道内取样及泥石流的洪痕断面计算了泥石流的重度、屈服应力、流速流量等静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苦水沟泥石流堵河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地震和2010年8.13、8.19暴雨使龙池镇龙溪河两岸山体暴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为分析此次泥石流暴发原因,以冷浸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冷浸沟的地形、水源、物源条件的调查分析,计算了该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固体冲出量等动力学参数,并评价了冷浸沟的危险度,得出泥石流的危险度为0.52,属于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5.
2010年在南平市红星村发生了一起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事故,在灾害的抢险及后期的灾害排查中,对该起泥石流灾害的详细调查后认为,其发生和形成与其它泥石流地质灾害有极大的不同,它是由一起滑坡快速下滑导致,将沟谷中松软沉积物挤出掀起,沿沟谷下滑漂移而为,并因泥石流灾害点被后期滑坡再次掩埋而表现的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6.
2010年8.13水打沟滑坡型泥石流危害严重,为此有必要分析研究滑坡起动条件及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的前期降雨条件,以便为预测滑坡型泥石流奠定基础。针对水打沟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和2010年8月13日的暴雨条件,从静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了滑坡堆积体在强降雨条件下的起动条件及斜坡松散堆积体其失稳条件时的地表径流水深,得到了水打沟8.13泥石流形成前滑坡转化为泥石流时的前期降雨量、降雨强度及泥石流爆发时间等,可为经历过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的同类冲沟滑坡及泥石流预测、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3年7月10日,草坡磨子沟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造成岷江堵塞并淤埋都汶高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研究此次泥石流堵河特点并预测未来暴发泥石流堵河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该沟基本特征,探讨了汶川震后沟内地形地貌、降雨条件及物源变化对泥石流暴发的影响;分析了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不同堵河判别公式计算结果,得出在不同暴雨频率下暴发泥石流可能引起的堵河情况,进而预测了该沟的堵河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震后沟内形成超过7×106 m3的固体物源储量,沟道内形成了大量堵塞体,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暴发泥石流;草坡磨子沟在暴雨频率小于5%时暴发泥石流便可造成堵河事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都江堰市龙池地区泥石流堆积扇的危害程度,实地测量了龙池地区36条已暴发的泥石流沟的堆积扇几何数据,分析了泥石流成因及堆积扇的特征,研究了泥石流堆积扇在堆积过程中的应力特征,得出了龙池地区泥石流堆积扇堆积长度、厚度和宽度等预测模型,并计算出龙池地区泥石流的屈服应力τ约为241Pa,沟口泥石流停淤深度hx0和hy0约为2.4m,与研究区野外观测数据相符,为强震区暴雨型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安康市汉滨区的滑坡灾害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滨区位于秦巴腹地,由于地质、气候等因素,常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在对区内滑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泉州山区常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类型,其中以滑坡灾害最为常见。灾害的发生总体受地区独特的地质环境背景、气候特征及人类工程活动3重因素制约,根据3重因素的性质,提出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针对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分析其形成过程与条件很有必要。根据对冰湖溃决泥石流多发的藏东南地区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总结了典型冰湖溃决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及灾害链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提出区内灾害链为内外应力耦合作用地质灾害链,形成过程可分为诱发冰湖溃决、转化、铺床堵江、溃坝洪水 4 个阶段。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灾害链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洪泥石流预报是山洪灾害防御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提供一种有效的预报途径,采用距离判别分析法构建了山洪泥石流预报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选用前期实效雨量和当日雨量为判别因子,以实测山洪泥石流资料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相应的判别函数对山洪泥石流进行预报。实例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误报率低,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荷叶正沟为九寨沟的一级支流,发育有3条支沟,其中#3支沟曾于1948年发生过泥石流地质灾害,对沟口60户310多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查明其形成条件、泥石流动静力学参数等显得特别重要。通过现场沟谷调查、试验,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和降雨条件,计算得出了其动静力学参数,并对其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荷叶正沟为一条百年一遇的低频粘性泥石流沟,是一条中等危险性泥石流沟,可为泥石流的防治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杰  杨宏伟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9):141-143,151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及东西准噶尔盆地等硬质岩裸露地区频繁暴发泥石流,究其原因与粗粒花岗岩自身易遭到物理风化有关。以哈密市天山故乡河流域三道沟左岸黑石沟花岗岩裸露地区为例,黑石沟特殊的地形条件(高差大、沟床比降大、沟道内存在两级高度6~8 m的跌水坎)、粗粒(粒径达0.5~2.0 mm)花岗岩易温差风化及夏季(6~8月)降水集中、降雨历时较短、降雨强度大是形成泥石流的充分必要条件。根据泥痕断面法和雨洪法判断历史上黑石沟内曾暴发多期泥石流,重点探讨了最为显著的两期泥石流侵蚀、输移、堆积的活动特点及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特征及流体性质,发现该沟泥石流为典型的低频稀性水石流,潜在危害性大,应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位于我国西藏的南部,其构造运动活跃、强震多发、地表侵蚀作用强烈,由崩滑(冰崩)—碎屑流—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要素组成的特大地质灾害链频繁发生。这类超高位超远程的链式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广、流域性成灾风险很高,近70年以来已发生15次特大地质灾害链堵江事件,造成很大破坏。研究发现,其发生与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丰富的降水以及较强的冰川活动紧密相关,而沿河谷分布的高陡斜坡处的松散堆积体则为地质灾害链的发生提供了物源。本文就此依次分析了其形成所需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和气象水文等条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最后提出了3条对策建议:①加强特大地质灾害链调查与识别能力;②加强特大地质灾害链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③加强特大地质灾害链工程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汶川地震极震区绵阳市安县高川乡泥石流为例,在对其爆发历史及相应降雨资料的详细调查、收集基础之上,研究了高川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特征,得到了该乡泥石流临界雨量Ic-R关系式,进而建立了高川乡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警戒模式,得到该乡泥石流发生不同几率下的警戒基准线,并验证了该警戒模式具有较高可信度,可用于研究区泥石流预警分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