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目的探索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的中医辨证及其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36例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患者,制定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四诊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及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结果因子分析共获得17个公因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聚类分析,依据证素辨证的方法获得4种有效中医证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毒盛证、血脉瘀阻证、气血两虚证、热毒伤阴证。结论糖尿病足坏疽(筋疽型)以湿热毒盛证最为多见,湿热为其主要证素;其余依次为血脉瘀阻证、气血两虚证、热毒伤阴证。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后期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湿热、邪毒、络阻、血瘀为标,病位在血、脉、筋.本病多归属"筋疽"、"脱疽"范畴."筋疽"理论由著名脉管病专家奚九一根据3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他认为湿热毒盛,筋烂肉腐为主要的发病机理.从我们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足溃疡表现为湿性坏疽(筋疽)的约占75%,表现为干性坏疽(脱疽)的约占10%,表现为混合性坏疽的约占15%.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新发湿热毒蕴型糖尿病足坏疽与普通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临床血糖指标之间的差异;同时通过比较新发坏疽与治疗后坏疽血糖指标之间差异,说明稳定控制血糖在防治本病发生的重要性。方法:通过检测新发湿热毒蕴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A组)、治疗超过3个月以上糖尿病足坏疽未痊愈患者(B组)及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C组)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的水平,然后对A组及C组、A组及B组之间就上述指标的平均值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与新发糖尿病足湿热毒蕴型坏疽患者比较GS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1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发湿热毒蕴型糖尿病足坏疽与治疗超过3个月以上糖尿病足坏疽患者比较GS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1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SP、HbA1c可以作为监控糖尿病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2~3周高血糖水平即可能增加湿热毒蕴型糖尿病足坏疽的危险性,说明稳定控制血糖对防治本病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黄血竭方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湿热毒盛证的疗效及对感染创面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糖尿病足湿热毒盛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56例患者(脱落4例)给予乳酸依沙吖啶外敷治疗,治疗组57例患者(脱落3例)给予三黄血竭方膏剂外敷治疗。对比2组治疗4 w的中医疗效及创面脓腐、红肿、足趾坏疽的主症评分变化;对比2组的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创面愈合率;测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患者在治疗4 w后,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创面脓腐、红肿、足趾坏疽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创面脓腐、红肿、足趾坏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创面面积、创面深度显著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1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晚期CRC患者12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中医证候、QLQ-CMPPCC评分、血清CEA、CA125以及术后生存结局等临床资料,并分析中医证候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120例晚期CRC患者中,中医证候以肝肾阴虚证、湿热瘀毒证为主,占比分别为28.33%、26.67%。与其他证候比较,湿热瘀毒证患者的男性比例及直肠癌比例较高,肝肾阴虚、湿热瘀毒证患者的肝转移比例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候比较,肝肾阴虚、湿热瘀毒证患者血清CA125、CEA水平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候比较,肝肾阴虚证、湿热瘀毒证患者QLQ-CMPPCC评分均较低,且1年生存率较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CRC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血清CEA及CA125水平及生存结局均存在差异性,其中肝肾阴虚、湿热瘀毒证患者血清CEA及CA125水平较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中医证型与下肢动脉超声影像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相关研究方法,选择50例住院患者,辨证分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PHILIPS iu22型,探头频率1.5~10MHz,设定血流朝向探头为红色,背向探头为蓝色,取样容器置于血管纵切面中央彩色血流明亮处,声速和血流方向角度≤30°),取患者仰卧位和俯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从上至下依次扫查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观测中医证型、血管走行、管腔充盈程度、管壁内-中膜厚度、管壁光滑程度及有无斑块(大小、形态、回声),动脉内径、血液峰值流速。[结果]气阴两虚12例,血脉瘀阻16例,湿热毒盛8例,寒湿阻络8例,热毒伤阴6例。动脉内径:股动脉气阴两虚小于血脉瘀阻、湿热毒盛(P0.05)、热毒伤阴小于血脉瘀阻、湿热毒盛(P0.05),腘动脉内径热毒伤阴小于湿热毒盛(P0.05),其余各证型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血液峰值流速: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气阴两虚低于血脉瘀阻、湿热毒盛、寒湿阻络(P0.05),其余各证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足中医证型与下肢动脉超声影像具有相关性,下肢动脉受累与糖尿病病程正相关,气阴两虚型最重,血脉瘀阻型较轻。  相似文献   

7.
奚九一老师认为糖尿病足筋疽病机为久消气阴两虚,气虚生湿,阴虚损筋;湿郁筋肿,郁而化热,筋腐成疽。辨证多为湿热、湿毒证,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治则。深静脉血栓多为血热壅盛,腑实之证,治宜清营凉血泻瘀。痛风多为脾肾不足,津液代谢失常,湿热之邪流连于关节所致。治宜健脾补肾,祛湿降浊。丹毒急性期多为湿热下注型,慢性期多为脾肾两虚湿阻型。分别用中药内服、外用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奚九一老师认为糖尿病足筋疽病机为久消气阴两虚,气虚生湿,阴虚损筋;湿郁筋肿,郁而化热,筋腐成疽。辨证多为湿热、湿毒证,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治则。深静脉血栓多为血热壅盛,腑实之证,治宜清营凉血泻瘀。痛风多为脾肾不足,津液代谢失常,湿热之邪流连于关节所致。治宜健脾补肾,祛湿降浊。丹毒急性期多为湿热下注型,慢性期多为脾肾两虚湿阻型。分别用中药内服、外用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出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新病症理论,丰富和提高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方法:①建立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和清法治疗的新方案,进行回顾性临床疗效研究;并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照分析糖尿病足筋疽组患者和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的不同病理特点;②建立大鼠实验模型,采用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探讨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可能发病机理,并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①通过临床清法治疗,保肢率为95.2%,截肢率3.4%,死亡率1.4%,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活血组(P<0.01).经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等证实其特异性病理改变为:非缺血性的肌腱变性、肿胀、胶原组织排列紊乱、溶解;②糖尿病模型大鼠肌腱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醛糖还原酶(AR)活性有增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药效学研究表明奚氏清法方组在降低血糖、血脂,提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一氧化碳合酶(NOS)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足坏疽的病理改变不同于肢体动脉缺血性坏疽.提示奚氏筋疽的发病机理,可能与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多元醇途径激活、氧化应激增强等有关;奚氏方剂可降低血糖、降血脂、调节纤溶系统,有效抑制真菌以及厌氧菌的生长,对防止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肌腱病变有效;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这一新病症理论的提出,为糖尿病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WHO对糖尿病足(DF)的定义为:糖尿病(DM)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又称"糖尿病坏疽"。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脱疽"和"筋疽"范畴,肢端干黑骨脱、剧痛难忍者为"脱疽",湿热毒盛导致肢端肉腐、筋烂者为"筋疽"。病因病机为:消渴日久,气阴两伤,阴阳俱虚,于是湿浊内停、痹阻脉络而发病;或者为气血双亏、寒邪外侵、凝滞收引、脉  相似文献   

11.
周静  高晟  吴深涛 《天津中医药》2015,32(9):526-529
[目的]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不同证型患者量表积分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将20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血瘀、气阴两虚兼湿热、阴阳两虚组,进行量表评测,研究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阴两虚兼湿热组与阴阳两虚组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评分、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分依次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两虚型患者糖尿病控制状况及生存质量最差,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患者较好,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最好。研究显示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发病规律、疾病控制状况及生存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患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证候要素与血清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的收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166例,根据人院时的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予以赋分,同时检测发病72 hTC、TG、HDL-C、LDL-C、Ox-LDL数值,应用统计软件SPSS研究证候要素与血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证候要素出现频数最高为风91例次,占55.2%,阴虚阳亢出现最少13例次,占7.9%.单一证候要素31例,占18.8%,相兼证候要素共118例,占71.5%;女性TC、LDL.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年龄≥60岁TG、LDL.C、Ox-LDL与年龄<60岁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证候要素间各项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风与Ox-LDL成正相关;火与TG成负相关;阴虚阳亢与TC成正相关.[结论]在中风病发病过程中普遍存在血脂代谢异常现象,各证候要素分值与血脂代谢紊乱之间存在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颖  张立平  孙宏峰  刘晶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33-1137
[目的] 观察柴芪汤治疗肝郁脾虚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肝郁脾虚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基础治疗(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治疗组40例,予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柴芪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的变化,并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血压、BMI、FPG、FINS、HOMA-IR、血脂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FPG、FINS、HOMA-IR、TC、LDL-C改善明显(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芪汤治疗肝郁脾虚型代谢综合征疗效显著,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评价中药复方糖痹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基础治疗(如血糖、血压、血脂等)的基础上,给予35例DPN患者口服糖痹康配方颗粒,治疗8周后,对患者的各项指标(如:中医证候、实验室检查及肌电图)进行客观评价。[结果]糖痹康治疗前后受试对象的双侧胫运动神经(MCV)、感觉神经(SCV)传导速度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复方糖痹康可显著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国际公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并且总有效率达到91.14%。  相似文献   

15.
姜晨  宋玉  吕阳  杨洪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44-1148
[目的] 探究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药辨治尿毒症血管钙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421例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发生率,并详细分析其中125例合并血管钙化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要素及中医证候信息,总结其证候规律,并进一步探讨患者临床特征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 本腹膜透析中心患者中血管钙化发生率为29.7%。其中以单纯心脏瓣膜钙化患者居多(80.0%)。中医证候中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48.0%),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0.0%)、脾肾气虚证(17.6%)、肝肾阴虚证(8.0%)和阴阳两虚证(6.4%);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49.5%),其次为湿浊证(26.6%)、血瘀证(15.6%)、水气证(7.3%)。不同年龄和透析龄患者的本虚证、标实证构成比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本虚证P<0.01;标实证P<0.05)。年龄大、透析龄越长者脾肾阳虚证占比越多(P<0.01);性别对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影响;血肌酐水平对本虚证辨别有影响,血肌酐较高的患者脾肾阳虚证居多(P<0.01);血钾水平影响标实证辨证(P<0.01),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对本虚和标实证分布都有显著影响。[结论] 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血管钙化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年龄、透析龄影响尿毒症血管钙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辨证亦应考虑实验室指标对证候分型的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对临床辨证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萍  安琳 《天津中医药》2017,34(4):239-241
[目的]观察参芪地黄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在镇江市中医院肾病科及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部接受治疗的早期DN患者7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加味参芪地黄汤,每次200 mL,每日3次,共6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糖、血脂、肾功能、24 h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参芪地黄汤能有效改善DN患者症状体征,下调血糖血脂水平,减少尿白蛋白,从而起到早期防治D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关键中医病位证素,并探索各病位证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规律,为中医临床辨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92例T2DM患者中医病位辨证归属为脾、肾、肝,探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BMI指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睡眠时间上肝、肾两组的睡眠时间较脾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5);高血压、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在各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肝组主要虚性证素为:阴虚(P0.01);主要实性证素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阳亢、湿、痰、气滞、血瘀、热(P0.05);脾组主要虚性证素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阳虚(P0.01),主要实性证素为湿(P0.05);肾组主要虚性证素为阳虚(P0.05),主要实性证素为湿(P0.01)。[结论]T2DM患者病位在肝时,容易出现阴虚;病位在脾、肾时容易出现阳虚。临床辨治T2DM时应注重肝阴的滋养,与脾、肾阳气的温补,同时注重祛除各脏腑湿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患者血清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变化,为两种中医证型的科学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C/MS技术检测过敏性鼻炎患者肺虚感寒证、肾阳亏虚证以及正常人的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利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A-DA)分析,研究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肾阳亏虚证患者代谢谱具有良好的分离趋势,并与健康人对照组有明显区分。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如Wiley和NIST质谱库)及本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品代谢物谱库鉴定了2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代谢物。在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患者中筛选得到了丙氨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Z)-O-十八碳烯酸、十八烷酸6种差异代谢产物。[结论]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的代谢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方面,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临床不同中医证型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