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萘哌地尔衍生物YMⅢ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Wistar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YMⅢ对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原、c-myc mRNA表达.结果 未经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的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0.1 μmol/L YMⅢ能抑制Wistar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YMⅢ(0.01、0.05、0.1 μmol/L)能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所致Wistar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YMⅢ(0.05~0.1 μmol/L)作用能使血管紧张素Ⅱ所致Wistar大鼠血管紧张素原、c-myc mRNA表达水平下调,而各浓度YMⅢ均能下调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原、c-myc mRNA表达.结论 YMⅢ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且抑制增殖作用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比在Wistar大鼠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管紧张素原、c-myc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对经佛波酯分化的人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mRNA的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以进一步了解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地位.方法 将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10-10~10-7 mol/L)与经佛波酯(40 nmol/L)分化后的人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共孵育24 h,以及将血管紧张素Ⅱ(10-7 mol/L)与细胞作用不同时间(0、6、12、24和48 h),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 经佛波酯诱导后,人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表达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mRNA.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细胞24 h,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mRNA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血管紧张素Ⅱ(10-7 mol/L)作用于细胞,呈时间依赖性诱导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 mRNA的表达,6 h开始增加,24 h达峰,之后逐渐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经佛波酯诱导分化后的人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血管紧张素Ⅱ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上调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mRNA表达.血管紧张素Ⅱ与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可能共同参与了血管壁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正常血压Wistar-Kyoto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腺苷三磷酸酶(Ca2+-ATPase和Na+,K+-ATPase)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种植法培养14周龄Wistar-Kyoto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加入含有1×10-9、1×10-8和1×10-7 mol/L血管紧张素Ⅱ培养液,共同孵育6 h、12 h和24 h.采用生化酶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Ca2+-ATPase、Na+,K+-ATPase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低、中浓度血管紧张素Ⅱ(1×10-9和1×10-8 mol/L ) 增加Wistar-Kyoto大鼠 Ca2+-ATPase活性(P<0.05~P<0.01),与干预时间呈正相关(r=0.340, 0.725),24 h达最大值,且上调质膜Ca2+-ATPase 亚型1 mRNA表达 (P<0.05~P<0.01);高浓度 (1×10-7mol/L ) 血管紧张素Ⅱ抑制Ca2+-ATPas活性(P<0.05),与干预时间呈负相关(r=-0.348 ),其24 h效应最强,并下调质膜Ca2+-ATPase 亚型1 mRNA表达 (P<0.05).3种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均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Ca2+-ATPase活性(P<0.05~P<0.01),与干预时间呈负相关 (r=-0.346,-0.493,-0.759),24 h抑制最强,并下调质膜Ca2+-ATPase 亚型1 mRNA表达 (P<0.05~ P<0.01).3种浓度(1×10-9、1×10-8和1×10-7 mol/L )血管紧张素Ⅱ依次在24 h、12 h、6 h显著增加Wistar-Kyoto大鼠Na+,K+-ATPase 活性 (P<0.05~P<0.01),且剂量依赖性增加24 h Na+,K+-ATPase活性及上调α1亚单位mRNA 表达 (P<0.05~P<0.01),与干预时间呈正相关(r=0.425,0.645,0.767 ).低、中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Na+,K+-ATPase活性及α1亚单位mRNA 表达均无影响 (均P>0.05);高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则抑制Na+,K+-ATPase活性(P<0.01),与干预时间呈负相关(r=-0.589),24 h达最大效应,且下调α1亚单位mRNA 表达(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对正常血压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Ca2+-ATPase活性及质膜Ca2+-ATPase 亚型1 mRNA表达有双向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激活Na+,K+-ATPase活性及α1亚单位mRNA表达;抑制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Ca2+-ATPase、Na+,K+-ATPase活性及Ca2+-ATPase亚型1、α1亚单位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表达的影响 ,以培养幼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和 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不同处理组平滑肌细胞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蛋白及其mR NA表达和平滑肌细胞培养介质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10 - 6 ~ 10 - 1 0 mol L血管紧张素Ⅱ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平滑肌细胞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 ,增高培养介质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蛋白含量 (P均 <0 .0 0 1)。 10 - 5 ~ 10 - 7mol L氯沙坦预处理使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平滑肌细胞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及培养介质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蛋白含量明显减低 (P均 <0 .0 0 1)。以上结果提示 ,氯沙坦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平滑肌细胞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的表达与分泌 ,这可能有助于减轻或防治某些病理状态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对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原代THP-1细胞,取5~8代细胞用佛波酯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将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不同浓度(0.1、1、10μmol/L)血管紧张素-(1-7)组和不同浓度(0.1、1、5和10μ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相应处理因素培养48 h后,RT-PCR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1-7)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着血管紧张素-(1-7)浓度的升高,其mRNA及蛋白的表达也升高(P<0.05);而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且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的mRNA及蛋白表达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1-7)呈浓度依赖性促进THP-1巨噬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呈浓度依赖性抑制THP-1巨噬细胞过氧...  相似文献   

6.
雌二醇对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雌二醇对去卵巢SD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去卵巢组、去卵巢加雌二醇(简称雌二醇)组和假手术组。测量术前和术后大鼠体重、血压,检测血清雌二醇、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心脏、肾皮质、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离体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雌二醇对血管平滑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三组大鼠在手术前体重没有明显差别,三个月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475.8±23.0比372.1±13.1,P<0.05),雌二醇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别(387.3±15.9比372.1±13.1,P>0.05)。2.术前三组大鼠血压没有明显的差别。三个月后,去卵巢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117.5±7.6比104.4±6.2mmHg,P<0.05),雌二醇组血压不升高,与假手术组没有差别。3.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升高(617.7±80.1比215.0±26.7,P<0.05)。雌二醇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与假手术组没有区别。4.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心脏、肾脏、主动脉血管mRNA表达明显增加,雌二醇组无显著差异。5.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在0.2%小牛血清培养基的条件下,加入10-6mol/L雌二醇,从4h开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的表达,12h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0.65±0.06比0.85±0.07,P<0.05)。在0.2%小牛血清培养基的条件下,10-5、10-6和10-7mol/L雌二醇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的表达,当雌二醇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0.67±0.06比0.85±0.07,P<0.05)。结论1.雌二醇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及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2.雌二醇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可能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机制,阐明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 经形态学及抗VⅢ因子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以下分组加入不同干扰因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①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②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③血管紧张素(1-7)组:加入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④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组:分别用血管紧张素(1-7)10、100、1 000、10 000 nmol/L预处理30 min后,再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⑤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组:先用1 000 nmol/L A-779预处理30 min后,再用终浓度为1 000 nmol/L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30 min,最后加入终浓度1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各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细胞生长良好,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透明度大,轮廓不清.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法,可检测到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VⅢ因子相关抗原为阳性.①与对照组比,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使E-选择素(25.39±1.97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38.71±5.51 ng/L)的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 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②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使E-选择素(3.72±0.95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90.24±9.82 ng/L)的蛋白分泌量降低,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亦降低(均P<0.01);③混合刺激组中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减少E-选择素蛋白合成,分别为21.15±1.31、17.41±1.94、12.71±1.84、9.46±1.40μ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同时也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合成,分别为214.57±7.16、196.83±8.20、176.63±8.93、155.52±8.19 n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④混合刺激组中,与AngⅡ组比较,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ngⅡ刺激E-选择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均P<0.01);⑤加入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后,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消失.结论 血管紧张素(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小鼠胰岛β细胞株NIT-1予(1)0、10-7、10-6、10-5和10-4 mol/L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处理24h;(2)0、10-7、10-6、10-5和10-4mol/L浓度血管紧张素(1-7)处理24h;(3)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联合处理24h,分为对照、10-5 mol/L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血管紧张素(1-7)、10-5 mol/L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血管紧张素(1-7)组.Western印迹检测胰岛素受体β亚基酪氨酸磷酸化(IR-β-Tyr)及蛋白激酶β丝氨酸磷酸化(Akt-Ser)水平.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浓度10-5和10-4mol/L时,胰岛素刺激的IR-β-Tyr、Akt-Ser表达显著降低;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1-7)作用下,胰岛素刺激的IR-β-Tyr、Akt-Ser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加入血管紧张素(1-7)共同孵育可逆转血管紧张素Ⅱ对Akt-Ser表达的抑制,而血管紧张素Ⅱ对IR-β-Tyr表达的抑制无效应.结论 在β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血管紧张素(1-7)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对胰岛素刺激的Akt-Ser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和血管紧张素1-7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确定斑块中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蛋白的细胞类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动脉内膜损伤术后饲以高脂饲料4个月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取腹主动脉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和血管紧张素1-7蛋白在兔腹主动脉斑块中表达,大多数的巨噬细胞、部分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都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主要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阳性区域表达,分布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阳性细胞胞外。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和血管紧张素1-7都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及血管紧张素1-7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机制,探讨缬沙坦(valsartan)对其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与干预药物共培养。(1)按AngⅡ浓度梯度0(对照组)、10-9、10-8、10-7、10-6、10-5mol/L和时间梯度0(对照组)、3、6、12和24h分组培养,用RT-PCR检测klotho mRNA的表达水平。(2)按Valsartan浓度梯度0(对照组)、10-9、10-7、10-5和10-3mol/L分组培养,RT-PCR检测klothomRNA的表达。(3)设对照组、AngⅡ(10-7mol/L)组、AngⅡ(10-7mol/L) Valsartan(10-5mol/L)组和Valsartan(10-5mol/L)组,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AngⅡ对klotho mRNA表达呈量效抑制关系,但在时效关系上,klotho在3h点被AngⅡ抑制(P<0.05),6~12h klotho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而24h后klotho mRNA表达减少,呈明显抑制状态(P<0.05)。(2)不同浓度Valsartan对klotho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ngⅡ可明显抑制klotho表达(P<0.05),给予Valsartan阻断AngⅡ作用后,klotho表达增高(P<0.05),而Valsartan本身对klotho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AngⅡ对klotho基因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Valsartan可拮抗AngⅡ对klotho基因的抑制作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是AngⅡ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取第4~8代细胞进行实验.用终浓度为1 μmol/L血管紧张素Ⅱ诱导6 h,随机分成对照组(含10% FBS的DMEM培养基)、1 μ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不同浓度罗格列酮(20、30、40及50μmol/L) 干预组,30 μmol/L罗格列酮干预不同时间组 (6、12、18及24 h).分别采用MTT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增殖周期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测定不同干预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组吸光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0、30、40及5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12 h及30μmol/L 罗格列酮干预6、12、18及24 h后,吸光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管紧张素Ⅱ组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罗格列酮干预浓度的增加或干预时间的延长,增殖指数、S期细胞分数及处于S期分数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不同浓度(20、30及5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12 h及同一浓度(30μmol/L)干预不同时间(6、12及24 h)显著升高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罗格列酮至少部分通过上调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表达,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从G0/G1期向S期、G2/M期转化,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发挥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外膜成纤维细胞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浓度(10-8、10-7、10-6和10-5mol/L)和时间(6h、12h和24h)干预组及血管紧张素Ⅱ加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或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干预组,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10-6mol/L明显刺激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的表达,6h、12h和24h桥蛋白较对照组分别升高65.43%、97.03%和105.11%(P<0.05);而24h阴性对照无明显变化。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均可诱导骨桥蛋白表达,10-8、10-7、10-6和10-5mol/L管紧张素Ⅱ孵育后分别升高了70.46%、97.37%、123.10%和147.59%(P<0.01)。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前1h分别加入氯沙坦(10-5mol/L)、PD123319(10mmol/L)、氯沙坦(10-5mol/L) PD123319(10mmol/L),共同孵育12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58.9%、0.92%和59.7%。Western blotting分析,12h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干预组(10-8、10-7、10-6和10-5mol/L)骨桥蛋白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0.68%、63.03%和69.86%(P<0.05),氯沙坦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骨桥蛋白表达,抑制率达到61.7%(P<0.05),而PD123319作用后抑制作用不明显,抑制率仅为0.85%(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刺激大鼠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的表达,此作用可能是通过AT1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缬沙坦与替米沙坦对离体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增殖及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HASMCs 复苏、传代后,分别用不同浓度及条件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缬沙坦(Val)、替米沙坦(Tel)、GW9662 干预HASMCs,采用CCK-8 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蛋白表达.结果 25 μmol/L Tel 与25 μmol/L Val 相比可更强地抑制1 μmol/L AngⅡ诱导的HASMCs 增殖.Tel 可抑制无AngⅡ刺激的HASMCs 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而Val 无此作用.25 μmol/L Tel 及Val 抑制HASMCs 上AT1受体表达相同(8.6%比17.0%,P>0.05),但Tel 促进AT2受体表达作用更强(29.9%比10.5%,P<0.05).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剂GW9662 能抑制吡格列酮对HASMCs 抑制增殖的作用,但不能影响Tel 对HASMCs 抑制增殖作用.结论 替米沙坦比缬沙坦具有更强的抑制HASMCs 增殖及促进AT2受体表达上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影响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2型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剂量、时间依赖的影响。结果基础状态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2型受体均有少量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显著上调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P〈0.01)和下调2型受体的表达(P〈0.05)。浓度依赖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罗格列酮(20、30和50μmol/L)干预12h均显著下调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上调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和0.05)。时间依赖实验表明,30μmol/L的罗格列酮干预后,6h即出现明显的干预效应,24h时下调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上调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作用最大,与血管紧张素Ⅱ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地下调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7激动剂罗格列酮发挥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收集贴壁细胞,随机分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各浓度(10-3mol/L、10-5mol/L、10-7mol/L)组、血管紧张素Ⅱ+缬沙坦组、血管紧张素Ⅱ+PD123319组。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 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呈浓度依赖方式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此作用可被缬沙坦显著抑制,使之接近正常水平,PD123319对此无明显作用。结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介导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不参与血管紧张素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AngⅡ对THP-1巨噬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I(SR-BI)表达的影响。方法将THP-1巨噬细胞根据AngⅡ和Ang(1-7)对SR-B1表达的影响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AngⅡ组(10~10~4 nmol/L组);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Ang(1-7)组(10~10~4 nmol/L组);空白对照组、AngⅡ10~2nmol/L组、AngⅡ10~2 nmol/L+Ang(1-7)组(10~2~10~4 nmol/L组)、AngⅡ+Ang(1-7)+A-779组。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R-BI mRNA及SR-BI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gⅡ10~10~4nmol/L组SR-BI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Ang(1-7)10~10~4 nmol/L组SR-BI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呈浓度依赖性(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AngⅡ组比较,AngⅡ10~2 nmol/L+Ang(1-7)组(10~2~10~4 nmol/L组)SR-BI表达明显上调,呈浓度依赖性(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gⅡ+Ang(1-7)10~2 nmol/L+A-779组SR-BI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Ang(1-7)通过其特异性MAS受体浓度依赖性地拮抗AngⅡ抑制SR-BI的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流,提高了胆固醇逆转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表达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用正常人新鲜血浆制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复苏、传代后取生长良好3~6代用于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终浓度分别为20、40及80 mg/L)、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组(1、5和10μmol/L)、不同时间组(4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5μmol/L阿托伐他汀分别刺激6、12和24 h及混合刺激组(5μmol/L阿托伐他汀 4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24 h)。提取细胞总RNA及蛋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蛋白的表达。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下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的表达分别降低为73%、51%和33%,蛋白的表达降低为81%、50%及32%,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培养6、12和24 h时间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减少为66%、55%和50%,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降低为63%、53%及49%(P>0.01)。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及其培养不同时间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能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和蛋白表达的下调,mRNA表达增加为1.63倍,蛋白表达增加为1.60倍(P>0.01)。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下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阿托伐他汀能抑制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Smad泛素调节因子2(Smurf2)及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检测Smurf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murf2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I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gⅡ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murf2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促进I型胶原的表达(P<0.05);ox-LDL呈浓度依赖性促进Smurf2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抑制I型胶原的表达(P<0.05).以AngⅡ(10-5 mol/L)联合不同浓度ox-LDL(20、40及80ms/L)作用大鼠VSMC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Smurf2的表达升高(P<0.05),抑制I型胶原的表达(P<0.05).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抑制Smurf2的表达来提高I型胶原的表达;ox-LDL可能通过提高Smurf2的表达抑制Ⅰ型胶原的表达;ox-LDL呈浓度依赖性逆转AngⅡ对Smurf2的抑制作用,同时抑制I型胶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环氧合酶2的表达,并探讨阿司匹林和氟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细胞,观察环氧合酶2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氟伐他汀或二者联用药物预处理细胞,观察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环氧合酶2的表达.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环氧合酶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导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环氧合酶2 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为1.0 μmol/L时环氧合酶2表达最强;阿司匹林和氟伐他汀均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环氧合酶2的诱导,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氟伐他汀比较,二者联合应用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环氧合酶2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5);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与以上结果符合.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环氧合酶2的表达,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环氧合酶2的诱导,且有协同抑制作用,为指导临床用药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p57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生中的作用。用贴壁法培养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加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 20ug/L或血管紧张素Ⅱ 1umol/L刺激24h,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p57蛋白水平,用DNA芯片技术检测p57 mRNA的表达量,结果发现,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组p57 mRNA和p57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组,分别为后者的2.47倍和1.7倍,而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组p57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接近,保持在较低水平,研究结果提示,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p57基因表达明显增高,p57基因的高表达可能起抑制血管平滑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