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优越性。方法 经头颅CT或MRI确诊,手术采取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2~8年,恢复原工作26例,肿瘤复发9例,其中恶性肿瘤6例,蝶骨嵴脑膜瘤复发3例。结论 颅眶沟通瘤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额眶筛入路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切除前中颅底、额、筛窦、眶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式,以满足临床需要。方法对13例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患者采用额眶筛入路、T型切口,将外鼻下翻,切除部分筛窦、纸板、额骨眶部及额窦后壁,充分暴露肿瘤组织,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或完全切除肿瘤,分离、保护相应解剖部位,如视神经、内动脉、蝶鞍和脑膜等重要解剖结构。将外鼻回复,用钛板钛钉与额骨固定,恢复良好颌面外形。结果13例颅鼻眶沟通瘤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24个月,11例肿瘤无复发,均无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面部外形良好。结论经额眶筛进入、侧下翻鼻骨入路是耳鼻咽喉科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3种手术切除与修复方法.方法 采用颅面联合径路对16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鼻-眶-颅沟通性肿瘤切除,并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3例眶颅沟通性肿瘤行额下进路手术切除,并行颞肌筋膜修补;4例经翼点入路,颞肌筋膜修补.结果 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好转,未发生颅内感染.2年生存16例,3年生存7例,5年以上存活4例.结论 颅面联合径路、额下径路、翼点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加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颞肌筋膜瓣修复,切除范围安全、彻底,修复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切除及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3例颅底脑膜瘤,1例斜坡软骨肉瘤,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颞叶、翼腭窝、颞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肿瘤切除治疗,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耳鸣1例次,面部麻木2例次,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眶颧入路治疗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和操作技巧,以提高全切率,降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蝶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症状、影像学、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率等。结果蝶眶脑膜瘤患者眼球突出和局部疼痛是主要的发病症状,少数可伴有视力轻度下降。肿瘤长径3~7 cm,平均4.5 cm。18例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orbito zygomatic approach,OZ)入路开颅,3例翼点开颅保留眶缘、仅磨除肿瘤周围骨质(其中1例术后52个月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21例患者其中切除14例(66.7%),近全切除6例(28.6%),部分切除1例(4.8%)。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瞳孔扩大3例(14.3%),术后3个月复查时症状消失;1例偏瘫,后肌力恢复至IV+级。结论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入路,蝶眶处的脑膜瘤可良好显露;硬膜外预先处理肿瘤基底,血供可大大减少肿瘤出血;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可获满意的肿瘤切除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方法 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对5例颅鼻眶沟通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5例嗅觉均丧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该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具有显露好,颅底重建可靠等优点。突向中颅窝侧方较多的肿瘤则需结合颞部入路,对不能用颅骨内板行骨性重建者采用自体的额骨条重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额眶筛区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于患侧行扩大鼻外额筛窦进路,根据肿瘤范围大小向鼻侧或沿眉弓向外延长切口,可充分暴露前颅底、额眶筛区甚至眶外上缘区域肿瘤。结果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累及前颅底额眶筛区的肿瘤28例使用上述术式。经随访,其中8例良性肿瘤至今无复发,20例恶性肿瘤中,1年生存率95%(19/20),3年生存率61.5%(8/13),5年生存率57.1%(4/7)。结论该术式术野暴露充分,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操作方便,切除肿瘤彻底,重建颅底方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该术式是切除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的较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37例前颅底肿瘤进行了相应的手术切除,颅面联合入路21例,其中额颅合并鼻侧切开1例,上颌骨内侧部分切除或暂移开切除肿瘤7例,上颌骨切除8例,上颌骨或(和)眶或(和)颌面皮肤切除5例;上颌骨部分或全外旋合并鼻锥转位13例;鼻额翻瓣、额眶入路及面中揭翻各1例。结果:10例良性肿瘤患者均健在,恶性肿瘤患者3、5年存活率分别为81.9%(22/27)、62.9%(17/27)。9年以上无瘤存活1例。结论:除鼻侧切开外不同类型颅面联合入路均能提供良好的肿瘤显露,有利于鼻颅沟通瘤的整块切除。部分或上颌骨全外旋合并鼻锥转位适于切除累及颅底尚未侵及颅内的肿瘤。额鼻共同翻开适于切除额窦发育良好的鼻颅沟通瘤。颅眶入路适于颅眶沟通瘤。面中揭翻应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恶性肿瘤大块切除时最佳手术径路。方法 在双眉弓做“U”型切口 ,连接患侧鼻侧切开。向上翻揭额肌皮瓣、向健侧翻揭鼻锥 ,充分暴露并大块切除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结果 自 1986年 12月~ 1996年 12月 ,临床实施 5 0例患者 ,经随访 ,1年生存率为86 0 % ( 4 3 5 0 ) ,3年生存率为 6 2 0 % ( 31 5 0 ) ,5年生存率为 4 4 0 % ( 2 2 5 0 )。结论 采用额鼻瓣翻揭 ,术野暴露充分 ,较颅面联合手术省去了头部冠状切口 ,术后脑组织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10例前颅底肿瘤的术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锥体下翻额正中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在前颅底肿瘤中的应用。方法:颅面联合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术2例;经额下进路颅-眶-鼻沟通性肿瘤切除术3例;鼻侧切开术3例;鼻锥体下翻额正中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加额骨膜、髂骨瓣颅底修复和重建2例。结果:10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瘤体,经1~5年随访,良性肿瘤6例无复发。恶性肿瘤4例中,1例随访1年生存良好;余3例中生存3年2例,5年1例。结论:前颅底肿瘤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性质选择最佳的手术进路。鼻锥体下翻额正中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对额叶损伤轻,颅底修复方便,是一有价值的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5例骑跨中后颅窝底脑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骑跨中后颅窝底脑肿瘤15例,包括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3例,垂体瘤1例,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其中11例采用硬脑膜内入路,4例采用硬脑膜外入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切除骑跨中后颅窝底肿瘤的理想入路之一。结合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邻近结构、生长方向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有机地结合是取得最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眶 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 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II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I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 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经眶 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Orbitozygomatic resection of meningiomas of the orbi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cic Y 《The Laryngoscope》2004,114(1):164-170
OBJECTIVE: To review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orbital meningioma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ll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author for treatment of orbital meningiomas over a 5 year period with a minimum of 1 year follow-up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Demographic data,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recurrence rates were documented. RESULTS: A total of sev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this condition.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with the outlined technique in 71% of the patients, and gross tumor removal was achieved in the remaining 29% of patients. This latter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gamma-knife treatment, and only a single patient has evidence of persistent disease that is nonprogressive at 3-year follow-up. CONCLUSIONS: Meningioma of the orbit, whether primary (ectopic) or secondary. should be treated as at other sites with complete surgical excision if possible. Gamma knife or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may be useful for residual microscopic disease. Surgical clearance is facilitated with the broad field exposure afforded by the orbitozygomatic approach outlined in the article,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directed at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of key landmarks particularly in retro-orbital and cavernous sinus exten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入路在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治疗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资料,经病理证实恶性肿瘤31例,良性肿瘤13例。位于前颅底区35例,累及前、中颅底区9例。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硬脑膜缺损用自体组织严密修补,并用额部带蒂复合组织瓣行颅底区组织缺损修复。结果肿瘤全切3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脑神经损伤3例,伤口感染2例,出现暂时性脑脊液漏2例,一过性精神症状2例。随访1~6年,10例死于肿瘤复发,失访2例。存活2年以上25例,3年以上17例。结论颅面联合入路是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入路之一,它是前颅底区(部分可以累及中颅底区)沟通性肿瘤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及其周围区域肿瘤的最大限度保存功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3月-2005年5月间手术的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根据术前肿瘤性质、大小、位置、听力功能、面神经功能以及后组脑神经功能,分别采用乳突与颈部联合进路(4例)、不移位面神经的颞下窝进路(9例)、移位面神经的颞下窝进路(11例)以及颞下窝进路联合耳蜗进路(8例),分析术后功能保存情况。术中均使用脑神经监护仪,术后均复查CT或MRI。结果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其中副神经节瘤13例、神经鞘膜瘤10例、脑膜瘤2例、巨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胆固醇性肉芽肿1例,随访时间3~60个月。26例肿瘤全切,5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死亡2例。5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并发颅内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2级13例,3~4级12例,5~6级7例;术后3—60个月随访面神经功能1—2级23例,3—4级7例,5—6级2例;术后听力较术前改善4例、不变10例、减退11例,丧失7例;术后9例无后组脑神经症状,11例出现暂时性麻痹,12例出现永久性麻痹但1—3个月后10例代偿,2例未代偿。结论采用不同手术进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可以达到肿瘤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存功能,维持可接受的生活质量,手术技术及熟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为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脊索瘤的组织病理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观察 2 0例脊索瘤的临床表现 ,影像所见及组织病理特征 ;对 7例脊索瘤作免疫组化标记抗原染色 ;对 2例脊索瘤作电镜观察 ,19例手术治疗 ,其中 6例鼻侧及腭间进路中以内镜辅助下完成手术 ,11例加放射治疗 ,随访观察 3~ 5年。结果 ①根据症状和体征、影像所见、原发部位、扩展范围和手术所见 2 0例临床分型 :蝶鞍型 5例 ,斜坡型 9例 ,枕颞型 2例 ,广泛型 4例 ,其中 1例广泛型有多发性颅神经损害 ,未手术死亡 ,尸解诊断为脊索瘤肺转移 ,肿瘤压迫脑干生命中枢致死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5 %和 35 % ;②脊索瘤的病理检查见特征性的液滴细胞 ;③免疫组化标记蛋白染色中上皮性抗原的阳性率比其他间叶肿瘤上皮性抗原阳性率高 ;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有多量扩张的内质网及胞浆微丝。结论 脊索瘤是具有上皮性及间叶性抗原分化特性的低度恶性肿瘤 ,以液滴细胞为组织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完全切除颅底脊索瘤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 ,术后易复发 ,可发生转移。手术及放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 1993~ 2 0 0 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处理侵及颅底肿瘤 84例的经验 ,讨论侵及颅底不同部位病变手术入路特点 ,以求选择最好的手术入路彻底切除肿瘤 ,同时尽量保护颅底、颅内重要结构 ,减少并发症。结果 患者年龄 6~ 78岁 ,平均 4 3 8岁。良性肿瘤 14例 ,恶性肿瘤 70例。采用各种手术入路切除累及咽旁颅底肿瘤 38例 ;同时有前、中颅底破坏 7例 ;肿瘤同时累及中、后颅底 13例 ;侧颅底颞下窝肿瘤 2 6例。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颅底缺损或填充 6 0例。 6例并发脑脊液漏 ,2例迟发脑脓肿 ,修复组织瓣部分坏死 3例 ,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恶性肿瘤 3年生存率 6 7 5 % (2 7/ 4 0 )。结论 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相对于颅底不同部位的肿瘤 ,针对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选择 ,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因素综合考虑 :①肿瘤部位及累及的范围 ;②安全、充分地切除肿瘤 ;③正常功能结构及外观影响小 ;④便于可靠有效地修复  相似文献   

18.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treatment of 37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glomus jugulare tumors were compar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Fisch classification system, 6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class B tumors, 19 class C and 12 patients with class D. Twenty-eight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and 9 patients had primary radiation therapy (to 50 Gy). In 20 of the surgical cases (71%), radical tumor removal could be achieved and required no further treatment over a follow-up period of 8.6 years (range 2–15 years). Incomplete tumor resection with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resulted in progressive tumor growth in three cases. One patient in this group experienced subarachnoid bleeding that had to be managed by salvage surgery. After primary radiation therapy, glomus jugulare tumors were still evident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s, but showed no sign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s a result of our experience, we found that a one-stage radical tumor resection performed in collaboration by otologic surgeons and neurosurgeons wa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large glomus jugulare tumors. Received: 9 April 1998 / Accepted: 21 December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