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木雕艺术在民族家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在这个文化生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木雕艺术,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湘西传统雕刻艺术在建筑家具、室内家具、习俗礼仪家具中的应用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传统木雕艺术,使它得到健康的延续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山西建筑为引子,从传统建筑特征中挖掘晋作家具内涵。通过对山西建筑与晋作家具进行类比研究后发现,山西不仅留存有众多唐宋时期的古老建筑,在明清晋作家具上亦可寻见其效仿宋元古制的形式;山西建筑形式封闭,居住功能完善,在陈设其间的家具造型上亦封闭内敛,讲求功能的实用主义;山西建筑精工细作、美仑美奂,晋作家具在品质上亦极力追求完美。建筑与家具相互辉映,在对器物的考究中,也折射出山西传统的地域文化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以中国传统建筑与传统家具为研究对象,从材料、基本结构原则、接合方式以及细部结构与装饰构件等几个方面,研究了中国传统木建筑梁柱框架结构对传统家具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家具设计起源于建筑,从古埃及的第一张椅子到中国传统明式家具,或将视角转向西方现代家具设计领域,家具族谱的顶端都赫然显现着建筑设计的影子.同时,建筑的完备与发展也有赖于家具设计中诸如造型与功能等的求索创新.历史上诸多优秀的设计师及其作品已然展现了建筑与家具一体化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我也曾在深圳家具研发院及其室内家具设计的项...  相似文献   

5.
从定义上来说,家具即帮助人们便于生活、维持社交以及从事生产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工具。在家具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家具。其中,唐朝木建筑与家具显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借唐朝的建筑文化背景,从唐朝建筑格局、技术运用和装饰手法出发,对唐朝家具与建筑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最后对唐朝家具的整体特点予以阐述,极大地体现了唐朝时期家具建筑文化影响下对人们生活中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建筑文化与家具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建筑和家具都蕴含着中国特色文化,其中建筑的柱与家具的腿都具有历史意义上的特征。本文从设计风格、文化、结合方式与造型等方面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的特点并探究了这两者的关系。进而分别分析建筑的柱和家具的腿的特征,并从"侧脚与收分"、柱础造型等方面入手,发现中国传统家具和现代家具的腿虽然各有自己的特征,但在这两个方面与中国建筑的柱是有着极大联系的。希望本文能对现代家具的腿部造型和结构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元素进行研究,获得斗拱元素的应用原则和方法,并应用到现代家具设计领域。通过文献整理和调研分析建筑、家居、家具设计领域内斗拱元素的设计应用现状,对其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实例设计。研究获得将斗拱元素应用于家具创新设计的基础原则和设计方法,并使用其指导设计了多种创意型家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创意和发展思路。得出了现代家具设计中可以利用轮廓提取、形态重构和材料替换等方法,将传统建筑斗拱的各种结构、形态特征应用于家具产品的外观、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结论。将斗拱元素用于现代家具设计的几种方法非常实用,对于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和拓展现代家具设计领域是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把小宁  尹维丽  吕九芳 《家具》2023,(3):46-51+16
为更好地探索中式家具与其他生活器具中的生态性与互动性,选择兼顾生态性与自然互动性的园林为研究对象,从中得到富含生态性与互动性的家具设计启示。总结东方传统园林中人的生活方式、建筑特色、家具器具融景方式与陈设并做分类概述,得出不同的传统中式家具器具生态性。对西方传统园林进行接景手法分析与景观小品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景观小品的生态性方式要素。通过东西方古典园林及其中家具器具融景方式与设计方式的总结,提出生态性中式风格家具的设计要素。拓宽传统家具再设计的可能性,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同时,将生态性引入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家具》2021,(3)
家具与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的产生来源于建筑,建筑的形成不可缺少家具。对于中国传统家具和建筑而言,两者之间最突出的共同点便是榫卯结构。为探究榫卯结构在家具与建筑中的文化体现,基于远古、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及近现代这几大时期,结合家具与建筑的发展,梳理分析榫卯结构的演变,总结榫卯结构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期为榫卯结构在现代家具与建筑中的创新和应用扩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西轻工业》2019,(6):105-106
本文以西方建筑室内空间与中国传统明式家具为基本对象,从中西方各自的角度出发,比较其文化内涵、设计思想及理念,然后对二者的设计思想和理念进行碰撞与融合,以传统明式家具为基础,结合渗透西方建筑室内空间的摩登感,从而对中国传统明式家具进行创新性设计。  相似文献   

11.
《家具》2017,(1)
中韩两国传统家具在形态、结构和装饰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相似点,这与两国自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研究韩国李朝后期与中国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内部陈设,从家具的种类、造型、结构、材质、装饰等方面对两国宫廷家具做了简单的比较,以挖掘中国传统家具发展新思路,促进传统文化的输出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满族历史源远流长,在半农耕、半渔猎生产、生活、祭祀等过程中创造了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满族家具是其历史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厚重深沉的文化和工艺,折射出深厚独特的设计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满族传统家具的文化起源、结构、涂饰工艺、造型与装饰等特点,探讨满族传统家具的设计文化特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满族传统家具工艺和文化的关注,增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家具艺术的活化与传承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式家具器具因沉浸在传统生活美学观之中而别具魅力与美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中国人起居环境方式的改变,中式家具器具不似从前般能体现中国传统生活美学观。因此梳理中国家居环境变迁历史,从家居环境变迁角度分析家具器具变化与家具器具中逐步消失的传统生活美学观,结合案例探讨现有传统中式风格家具设计的不足之处,再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出发,从根本上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观进行发散性思考,并通过研究部分家具器具,佐证了传统美学观落实至家具器具设计之上的原则,指出未来中式传统风格家具器具发展方向及应遵循的规则,探索中式传统风格家具器具更多的发展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徽派家具与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当地人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结。本文通过对徽派家具和建筑调研,探索中国传统家具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进而从用材、结构、空间、装饰等方面深层解读徽派民间家具与建筑间的共生关系。希望借此将徽派特色符号诠释于现代家具灵魂中,为现代的徽派家具赋予艺术化的设计新标签。  相似文献   

15.
陕西党家村民居建筑被誉为中华民居瑰宝,党家村的传统民俗家具也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家具布局和品类的角度对党家村传统民俗家具进行研究,旨在全面把握党家村传统民俗家具的留存现状。进而对党家村传统民俗家具的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以求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家村传统民俗家具,从中汲取有效养分,启迪现代中式家具设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家具发展为轨迹,结合它的整体文化环境及文化交流背景,展开对泰国这一时期家具所受建筑艺术的影响深入探析。通过对泰国这一时期家具的分析,发现泰国家具更多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拥有独具特色的造型风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住宿的供不应求,出现了很多由古建筑翻新的民宿,但其中的家具却与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外观无法达到深度契合。为了缓解民宿家具在设计上缺乏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现状以及进一步传承与发扬纳西族传统文化,笔者将在论证建筑与民宿家具联系的过程中,通过对纳西族典型建筑木府元素的分析、提炼,结合现代应用方式,将其融于民宿家具的设计中,最终呈现出具体设计案例,证实其可行性,希望能为我国的地域性民宿家具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将建筑类型学方法引入家具形态设计领域,在类型学的基础上探讨家具形态的特征与类型、设计要素和形态的转换生成方法。设计出在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双统一基础之上实现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家具。作为一种对家具形态尝试性的类型学思考,希望对家具形态设计能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9.
上海建筑的发展带动海派家具的变革,无论是租界建筑,还是石库门住宅群,亦或是装饰主义建筑,均与海派家具的萌芽、形成与发展及成熟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艺术、文化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设计思想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而混搭风格以其差异性与矛盾性共存的特点,在众多艺术风格中脱颖而出,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混搭风格逐渐被应用于室内设计、家居设计等方面,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融合的灵感。尤其是混搭风格在一些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更是精妙,突破了传统家具设计的局限,为家具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文章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人们对现代家具设计的需求,阐述混搭的概念与含义,从家具设计中的色彩、材料、风格、功能四个方面探析混搭风格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对当前混搭风格的应用前景进行总结与思考,展望未来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