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唐代中期以后、两宋年间及明清之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钱(银)荒,各朝对钱(银)荒均进行了一定的治理。唐宋及明清之际的钱(银)荒是我国历史上通货紧缩的典型,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安地铁二号线TJSG-13标段永宁门~钟楼盾构区间钟楼站右线盾构接收端头加固施工的实例分析,介绍了施工中采取的水平袖阀管注浆加固措施,评价分析了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3.
古都西安     
《科技潮》2004,(B08):18-19
西安,古称长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远的历史渊源,使西安成为中国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与物资集散地;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西安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历史演义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新文体,以《三国演义》为其滥觞.明清时期对这种文体的理论探讨,多散见于小说的序跋中.本文从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界定、虚实问题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对庞杂的原始材料进行评介,从而滤淅出明清时期的历史演义创作观.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前已有学者对我国明清时期华北、华中、江南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较多的研究;而关于河南省的干旱灾害的研究,尤其是干旱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时空变化特征仍鲜有报道.基于此,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河南...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古都奈良,是我多次访游的地方。几乎可以说,每次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我心里总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这不仅因为那里有着一千二百年前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遗产,而且还因为,今天那里的人们正在为日中友好续写着新篇。东山魁夷的障壁画我每到奈良,都瞻仰唐招提寺。这所宏伟建筑,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唐代的著名高僧鉴真(一作鑑真)和尚和他的弟子主持修建的。跨进它的南大门,迎面的是一座威严、敦厚的金堂,后面是优雅的讲堂,周围作陪衬的是别致、玲珑的钟楼、鼓楼。庄严肃穆的御影堂内,安置着日本有名的国宝,即最古老的雕刻艺术的杰作——鉴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是脱胎于唐代燕乐并多方面继承唐宋音乐传统,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历代音乐艺术及各地民间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存活在我国民间的以成套乐器再现千年古乐曲的传统音乐形式。作为历史悠久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安鼓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与其历史以来生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从西安鼓乐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音乐环境等几个方面探讨西安鼓乐生存环境,对于消费时代语境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从理论研究与现实保护的视域继续传承西安鼓乐,以期实现西安鼓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是个复合三角洲.中山冲缺三角洲就是珠江三角洲中众多小三角洲中的一个.它是西江冲缺甘竹滩山区后在浅海湾中形成.它呈完整的放射状水系.东支冲积成十六沙,西支堆出十八沙.中山冲缺三角洲的形成开始于唐代以前.唐代已有坦田形成.但成陆大部是在宋代.元代基本形成.明清两代是沙田淤涨,河道变窄时期.河口不断向海外伸展.  相似文献   

10.
西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保留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文化遗产,使西安成为全国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分析区域旅游业发展与历史古迹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以及历史古迹旅游的内涵、研究现状,从西安的实际出发,阐述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禀赋及其开发现状,探讨历史古迹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并提出西安历史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宦官制度一直为人所诟病,甚至很多人都将明代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宦官,尽管牵强,但是明代宦官为害之深是汉唐两代所不曾有的,既要究其制度成因,更需要对其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佛教东渐,佛法在华夏遍地开花,新喻地区也沐浴在法雨兰香之中,以致高僧大德、法门龙象相继而起,名山古寺、宝刹禅林凌云烁汉。南朝至隋,新喻佛教蓬勃发展,,唐宋之时,臻于极盛,元代一度回落,明代再次中兴,明末以后一蹶不振,近代则法脉中断,只留下断碣残碑。  相似文献   

13.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14.
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起源于唐朝,在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以及非最后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研究三法司会审在明清得以完善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对今日诉讼制度之建设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郑芝龙本是明末闽粤沿海海商海盗集团的首领 ,受抚后 ,担任福建总兵之职。他借助明廷的名号和力量 ,垄断了东南沿海的贸易。明亡后 ,明的残余势力先后在南京和福州建立福王、唐王政权。郑芝龙遂翊赞唐王 (隆武帝 ) ,统管当时全闽兵马 ,以至权倾朝野。但他拥立唐王的目的并非为了抗清复明 ,而是为了保住自己海上贸易的特权 ,故当清军大兵压境时 ,他不作任何抵抗就投降清廷。历来史家都把唐王政权的灭亡归咎于郑芝龙 ,其实是不够客观的。本文分析了唐王政权灭亡的原因 ,论述了郑芝龙辅助隆武帝抗清所起的积极作用 ,力图给郑芝龙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博士官是秦代国家图书的主管者、政治事务的参议者,担当了后世文馆学士的某些职任,可视为秦代版本的文馆学士。以此为依托而建立的秦代博士制度是唐宋学士制度的远源之一。秦始皇令博士官以文学身份待诏宫廷,最早开始了文臣从驾奉诏作诗的尝试,说明秦代博士还兼充文学侍从、词臣角色。他们从驾期间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组游仙诗,时代要早于汉武帝立乐府好多年,在诗歌题材上具有开创性。总体上看博士官是秦代文学的建设者,他们丰富了秦代文学的作者谱系、创作方式、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阐明中华文学经四千年的演变潮流,形成中国文脉。上古文存、春秋笔墨、两汉散赋、魏晋骈咏、唐宋诗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历代文人佳作汇集,构成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繁星满天,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19.
虽然明朝初期法律状况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还是有些问题颇有争议,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对<洪武三十年律>与<明大诰>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刑法体系而言,<大明律>并不是如有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较唐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另外,明初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其无视正常法制或像沈家本所说威竭而不振.而是因为"明刑弼教"的口号看起来重典治吏,实际上是君权的膨胀,带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的扩张和恶化.导致权力的滥用,从而将本来就制定的不科学的重典引向恶化,导致了重刑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草堂诗余》是一部“重北宋、轻南宋”,独尚绮艳婉丽词风的一部词选,在流传中享有盛名,尤其在明代流传甚广,对明代词风、词学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清初承袭明代词风、词学观念之影响,且为反拨明末淫靡词风,《草堂诗余》在清初一时被重新接受.但由于《草堂诗余》取径狭隘,以绮艳婉丽为词风本色,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晚明淫哇之风,但最终无法避免流入淫靡,且受当时社会情况、清廷文化政策之影响,《草堂诗余》受到了批判,乃至最终摒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