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盆截骨结合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5例16髋,全部均为女性,年龄平均4岁6个月(3岁~6岁6个月),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截骨及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术。结果 优13个髋,良3个髋,没有再脱位。X线片结果优12个髋,良4个髋,没有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骨盆截骨结合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先天性髋内翻的患儿 ,年龄 3~ 1 4岁 ,均采用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 ,并对临床效果及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共有 2 2例 (2 8髋 )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5 .4年 ,参考史氏标准 ,临床评价优良率为 82 .1 % ;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NS角、HE角和ATD值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变化 (P <0 .0 1 )。结论 倒V形外展截骨术操作简单 ,内固定牢固 ,矫正充分 ,临床效果好 ,不易复发 ,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较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股骨内翻+Salter截骨术与骨盆三联截骨两种手术方式对Perthes病严重病例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d,JL骨科收治的43例严重Perthe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股骨内翻+Salter截骨手术组(26例)及骨盆三联截骨手术组(17例),通过改良Stulberg分型评估预后,比较手术效果。将年龄分组(低年龄组6~8岁,高年龄组〉8岁),Catterall分期,外侧柱分级带入回归分析,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3例患儿,男40例,女3例;发病年龄(8.16±1.79)岁;随访时间(52.58±14.45)个月。股骨内翻联合Salter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两组比较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4)。Catterall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股骨内翻+Salter截骨术及骨盆三联截骨术均可以用于治疗Perthes病严重病例。发病年龄及Catterall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年龄越大,骨骺受损越严重的病例,预后越差,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Perthes病即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目前Perthes病治疗理念是“包容治疗”,包容治疗的术式较多,常用的包括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骨盆Salter截骨术及骨盆三联截骨术,骨盆三联截骨术具有不影响股骨头颈干角及下肢力线、不增加髋关节压力、不改变髋臼形状等特点。各种三联截骨术入路及截骨方式不同、手术术式多,并且三联截骨术存在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等缺点。三联截骨术在治疗Perthes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其入路、截骨位置(坐骨、耻骨、髂骨)及截骨方式的选择均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就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转子间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远期疗效。方法:用转子间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20例(27髋),平均随访14年。结果:所有股骨头骺板早期闭合,大转子上移,大部分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球形适应改变,肢体短缩。结论:手术可以使股骨头骺板处在正常位置上,但不能使股骨头骺板内部异常生长得到控制。股骨头骺板的早期闭合是骺板损伤后修复的结局,它维持头干角的稳定并引发周围形态的畸形  相似文献   

6.
低位斜菜骨盆截骨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低位斜形骨盆截骨治疗8 ̄14岁(平均10.2岁)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4例,18个髋关节,经平均6.9年的随诊,疗效满意。低位斜形骨盆截骨不缩小骨盆内径,增加对股骨头的覆盖,新建的臼盖与真臼外缘近似弧形圆顶,可以预防Chiari骨盆截骨术的远期并发症,本文对手术方法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足跖侧松解和跗骨V形截骨治疗儿童高弓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软组织和骨性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高弓足畸形的方法 ,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因神经肌肉性疾病所致的高弓足 /高弓内翻足畸形 15例 19足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遗留高弓足畸形 1例 1足 ,采取足跖侧软组织松解和足跗骨V形截骨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 ,术后用小腿管型石膏固定 6周。主要从足外形的改善、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和X线测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平均获得随访 3年 6个月。跗骨截骨均于术后 6~ 8周愈合。术后 10周开始负重和行走。除 3例高弓足畸形复发并后足内翻加重 ,17足外形、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改善 ,X线测量Meary角由术前平均 2 5°减少至 5°以下。本组优者 8足、良者 9足、差者 3足 ,优良率为 85 .0 %。结论 足跖侧软组织松解和足跗骨V形截骨联合手术是治疗儿童高弓足 /高弓内翻足畸形确实有效的方法 ,对大于 6岁儿童足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 ,对进行性神经肌肉性病变所致的高弓足 /高弓内翻足畸形 ,则术后容易复发或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外侧骰骨闭合性楔形截骨和内侧楔状骨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至今,采用该方法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共24例28足,具体操作方法: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分别在足内、外侧作两个手术切口,Ⅰ期进行骰骨的闭合性楔形截骨(基底位于背外侧)与内侧楔状骨冠状面开放性楔形截骨(截骨点位于其中点).在骰骨截除楔形骨块后,将该楔形骨块嵌入内侧楔状骨截骨间隙内,产生前足外展、中足内旋和骰骨截骨间隙闭合的作用,并使用自制门形钉固定两处截骨.并对随访两年以上的14例16足从临床外观和放射学的角度测量评价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超过2年者总计为14例16足,其临床外观和放射学改变均有明显改善,跟骨-第四跖骨角从术前平均-32°改善到术后平均-16°,距骨-第一跖骨角从术前平均-18°改善到术后平均-4°,但有1足发生内侧楔状骨移植骨块移位,导致矫形丢失.结论 足中跗骨联合截骨是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或称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后的遗留畸形)之"蚕豆足"畸形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肯定,且不需要更多的软组织松解,适用于4岁以上或内侧楔状骨已经良好骨化的患儿.  相似文献   

9.
小儿先天性髋内翻Borden截骨术后12年以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长期随访,评价Borden截骨术的应用价值。经Borden截骨术治疗14岁以下11例(14髓)先天性髓内翻,并进行了1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功能和X线片皆正常5例(6髋);短颈、大粗隆高位3例(3髋);术后5年恢复正常,后因合并类风湿症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后遗扁平髋1例(2髋);术前即有股骨头坏死,后遗扁平髋1例(2髋);复发1例(1髋)。正确应用Borden截骨术,可以使先天性髋内翻恢复接近正常的解剖形态和功能,但如果术中操作不当或术前合并有其他病变将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研究发现,股骨截骨术并非低龄DDH患儿手术治疗所必须的,而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对于18个月至3岁DDH患儿是否要行股骨截骨术。FSODDH项目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设计拟招募200名单侧低龄DDH患儿,随机分成股骨截骨组(n=100)和股骨不截骨组(n=100)。股骨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骨盆截骨术及股骨截骨术治疗;股骨不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及骨盆截骨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至少2年。收集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髋关节正位X线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髋臼指数、股骨头坏死率、再脱位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这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将能为低龄DDH患儿是否需行股骨截骨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低位斜形骨盆截骨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低位外形骨盆截骨治疗8~14岁(平均10.2岁)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4例、18个髋关节,经平均6.9年的随诊,疗效满意。低位斜形骨盆截骨不缩小骨盆内径,增加对股骨头的覆盖,新建的臼益与真臼外缘近似弧形圆顶,可以预防Chiari骨盆截骨术的远期并发症,本文对手术方法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DDH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1例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生再脱位DDH患儿的术式、X线片资料和翻修手术中的发现进行回顾性总结,X线片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再脱位的术式:Salter骨盆截骨术12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26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31例.术后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行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术后两周6例(2~2.5岁)、术后3~4周11例(大于3岁).翻修手术前髋臼指数25°~27°15例、28°~32°26例,股骨颈前倾角55°~75°41例,颈干角大于150°16例,髋臼缺损11例.翻修手术中发现髋臼前缘缺损6例,后缘缺损6例,髋臼浅短21例,髋臼后外缘缺损8例.股骨头嵌于外侧5例,髂胫束紧张35例,髂腰肌腱紧张25例,髋关节囊在假臼后上部19例,关节囊后缘向内腔突出15例,髋臼横韧带紧张15例,髋臼内有瘢痕组织充填41例.翻修手术行髂胫束松解35例,髂腰肌腱松解25例,髋臼横韧带切断15例,髋臼内瘢痕组织刮除41例,髋关节囊假臼部剥离19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5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6例.髋臼后缘植骨6例,髋臼后外缘植骨8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41例.翻修手术后髋臼指数小于20°~25°37例、26°~28°4例,股骨颈前倾角15°~25°38例、30°~35°3例.经6个月至7年的随访,发生再脱位后缘缺损1例,股骨颈前倾角35°1例),髋关节功能活动小于9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9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后期行患肢胫骨延长2例,股骨延长2例).结论 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可能原因:①髋臼缘缺损和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过大使髋关节不稳定,病理性组织阻碍复位;②术后髋关节固定不当及过早活动髋关节.再脱位预防措施:①根据患儿年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复测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注重手术细节,修补髋臼缘缺陷和纠正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充分处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②骨盆联合截骨髋臼旋转和植骨修补髋臼缘缺损增加对股骨头的复盖,以及术后正确和适当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可延长髓内钉(Fassiver-Duval,FD)采用多段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成骨不全股骨严重畸形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成骨不全患儿31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股骨干截骨矫形FD钉手术固定.31例患儿中,26例为双侧股骨干弯曲畸形,5例为单侧股骨干畸形,畸形成角度数(畸形两侧骨干轴线的交角)为20°~90°,平均43°.男17例,女14例,术后按照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分级量表评估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儿童功能独立评定表(WeeFIM评定表)评估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6~6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2 h(1.5~3 h),术中出血约200 ml(100~400 ml),股骨截骨处平均3.7处(3~5处).股骨截骨平均8.5周(7~12周)愈合.患儿撤除石膏后即在床上练习患肢活动,复查X线片显示截骨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全部患儿的父母对手术结果及畸形矫正效果满意,患儿Barthel指数评分由术前平均59.55分(30~8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18分(80~100分),WeeFIM评分由术前平均55.55分(34~8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7.45分(61~90分).未出现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无神经血管损伤病例.结论 多段截骨应用FD钉手术治疗成骨不全股骨畸形,对肢体损伤较小,不进入关节,出血少.可以减少再骨折,最大程度的矫正畸形,改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可用于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方法本组9人10髋,平均手术年龄8岁7个月(6岁5个月~12岁11个月)。手术由股骨近端的短缩、内翻或/和旋转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两个部分组成。骨盆截骨经二个切口完成:内收肌入路截断耻骨上下支,髋前外侧入路截开髂骨;将耻骨上下支向后、内推移并使断端重叠,将截开的髂骨远端向下翻压、向前旋转;自体股骨干骨块或异体骨块嵌入髂骨截面作支撑,2~3枚克氏钢针固定;术后髋人字形模具固定6~8周。结果7人有保守复位史,3人有手术复位史。手术后及短期随访的X线片上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或Sharp角,Wiberg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髋臼股骨头指数(acetabular-head-index,AHI)均有明显改善,闭孔的形态大小可基本恢复对称。结论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操作简单,风险小,能使股骨头获得良好的覆盖,适合于大龄儿童的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肱骨远端倒“V”形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操作技术,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作者收治10例儿童肘内翻患儿,术前依照x线片测量肘内翻的严重程度,确定需要外翻截骨的角度,在肱骨远端实施倒“V”形截骨,实现所需矫正的角度为内翻角+7°的正常提携角后,采取交叉克氏针固定,屈肘60°位石膏固定,6周后拆石膏并拔除克氏针,开始主动肘关节功能训练。采用临床外观、肘关节伸屈功能,x线片测量提携角的方法评价治疗结果。结果1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年(1—2.5年)。患肢提携角接近正常,肘关节伸屈活动达到术前水平,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矫形丢失、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平均10周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临床评价和x线评价结果均达到优良的标准。结论肱骨远端倒“V”形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矫形效果好,能有效恢复肱骨与尺骨的解剖轴线。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桡尺骨骨连接常见于桡尺骨近端,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治疗比较困难。过去多采用桡尺骨近端骨连接横行旋转截骨。将前臂截骨的远侧端轻度旋前后与近端截骨块融合。术后前臂锁定在特定的位置上不能做旋转活动,因而功能不太满意。本文将介绍一种新技术:即纵行分离近端桡尺骨骨连合、带蒂筋膜脂肪瓣隔开、桡骨旋转截骨矫形桡骨小头复位、尺骨远端截骨术、肱二头肌腱止点移位治疗先天性桡尺骨近端骨连合。经1例患儿术后初步随访,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四种术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7~14岁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远期访效果,随访时间为3~15年,平均6年10个月,结果Pemberton术临床功能及X线形态优良率为82.5%及75%,骨盆旋转截骨术为63%及55%,Zahradnick术为78.5%及72.5%,Shanz术为75%及73%,认为Pemberton术是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位首选术式,Shanz术只要截骨平面平坐骨结节,截骨后外展角度为45°,截骨后股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RE)和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设计制备一种适用于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股骨近端内翻旋转短缩截骨术的导航模板.方法 对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例(6髋)大龄DDH患儿进行CT连续扫描,根据CT数据使用Mimics和Geomagic Design Direct软件,利用正逆向结合建模设计囊括股骨近端内翻、旋转、短缩截骨术全部手术参数及步骤在内的导航模板.通过熔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法RP技术生产实物模板,手术时首先将导航模板与股骨近端相吻合,置入导针后,沿导航模板进行截骨,撤离导板后利用导针为操纵杆进行内翻、旋转及短缩并插入对应钢板钉孔内,于导针针道依次旋人皮质螺钉完成手术.结果 术前规划、模拟手术及术中操作一致,平均手术时长18 min,最长21 min,最短14 min,手术时间及射线暴露次数大幅降低,术后随访12~18个月,根据Mckay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4(66.7%)、良1(16.7%)、可1(16.7%),优良率达83.3%;SeverinX线评定标准:Ⅰ级5髋(83.3%)、Ⅱ级1髋(16.7%),优良率达100%,无1例出现再脱位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利用RE和RP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应用于大龄DDH患儿股骨近端内翻旋转短缩截骨术,可以简化手术步骤、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精确性、确保手术疗效,为大龄DDH患儿精准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MED)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6例MED患儿,均有髋关节受累。根据股骨近端的放射学表现,分为三型,Ⅰ型为股骨近端轻度发育不良,髋关节形态基本正常;Ⅱ型为股骨近端明显发育不良,股骨颈短粗,股骨头骨骺小、碎裂呈斑点状,伴不同程度的髋内翻;Ⅲ型为股骨近端严重发育不良,在骨盆前后位片上见不到股骨头影像,仅见短粗三角形的股骨颈残端,大转子高位,有严重的髋内翻畸形。本组Ⅰ、Ⅱ、Ⅲ型患儿各2例。Ⅰ型股骨近端不需手术矫形,Ⅱ型行转子间外展截骨术,Ⅲ型行转子关节成形术。如伴有髋臼发育不良,可同时行髋臼成形术。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5.5年,平均3.5年,髋关节功能、步态及影像学表现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Trendelenburg征阴性。结论MED髋关节病变,预后不良。畸形轻微可保守治疗,畸形严重可采用外展截骨术、转子关节成形术矫正,短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 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 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