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穴位及其周围发生感觉敏感性的改变;作为当前针灸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穴位敏化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其病理表现的联系、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方面多是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经敏化穴位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而实验研究较多关注穴位敏化机制及规律的研究。笔者将从穴位敏化的内涵、穴位敏化的类型及其探测方法、穴位敏化的机制及规律等方面对穴位敏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健康人与乳腺增生症患者相关穴位疼痛阈值的检测,观察乳腺增生症患者穴位痛敏化现象并总结痛敏化规律。方法 使用WAGNER手持压力测痛仪对32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及32例健康受试者的膻中、乳根、屋翳、膺窗、合谷、天宗、肝俞、足三里、期门、太冲各穴分别进行痛阈检测,观察两组穴位疼痛阈值差异,并对不同病程及不同乳房肿块分级患者的疼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乳腺增生症患者各穴痛阈值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P<0.01),其中天宗、膺窗、太冲、乳根、屋翳穴痛阈值变化率较高;不同病程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太冲穴疼痛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病程>12个月患者其他经穴的痛阈值明显低于病程≤12个月患者(P<0.05),其中屋翳、膺窗、期门及天宗穴痛阈值平均变化率较高;乳房肿块分级BI-RADS 3类患者屋翳、膺窗、乳根、期门、合谷、天宗、肝俞等穴痛阈值明显低于BI-RADS 2类患者(P<0.05),其中天宗、乳根、屋翳、膺窗痛阈值平均变化率较高。结论 乳腺增生症存在明显的穴位痛敏化现象,患者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健康人;乳房局部及背部投影区穴位的痛敏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展一种适合穴位敏化现象研究的动物模型,观察心肌缺血导致的体表穴位处力敏变化,探讨穴位敏化的现象及发生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改进的气囊阻塞可控心肌缺血模型。在造模前后检测心肌缺血引起的Ⅱ导联变化,通过心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坏死程度。分别在心肌缺血模型制备过程第8、14、20天检测清醒家兔不同体表部位机械痛阈值。结果:可控心肌缺血模型制备过程中模型组Ⅱ导联变化一致,在气囊充气阻塞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缺血)时ST段抬高(P0.05),气囊放气后ST段恢复,表明家兔心肌缺血刺激可控。心肌TTC染色示模型组心肌坏死程度为(9.37±0.19)%。3个检测阶段模型组与对照组家兔在足底及"太溪"穴处均无明显机械痛阈值改变(P0.05);心肌缺血刺激14d后模型组"内关"处及心肌缺血刺激20d后模型组"神门"和"内关"处机械痛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的家兔可控心肌缺血模型适用于疾病前后穴位敏化现象的力敏研究。心肌缺血可导致"神门"和"内关"处力敏降低,内脏疾病可导致相关临床治疗穴位发生敏化。  相似文献   

4.
刘晓丽  吕翠  张文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757-1760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l(tran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vanilloid 1,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主要表达在感觉神经元上,属于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家族成员之一。该受体可被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或内源性配基等激活,介导疼痛的传递,导致机体功能损伤。中医认为疼痛的发生机制为“不通则痛”,寒性收引和瘀血阻滞均能导致血脉不通而疼痛,清热解毒中药多数具有抗炎效果,温里药和活血化瘀药具有通畅血脉的作用。因此,无论从抗炎角度或通脉角度,清热解毒药、温里药和活血化瘀药均具有止痛作用。该文以TRPV1为靶点,对上述3类中药的止痛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穴位敏化是穴位接受刺激因素后激发机体调节功能的动态过程。目前,运用影像学技术的穴位敏化研究尽管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忽略了穴位敏化的时空动态性、忽略了敏化过程中特征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特定分子探针尚未得到较好运用。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观察到穴位敏化动态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学变化,还可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同时,前沿纳米技术和材料正愈发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将生物成像技术和纳米生物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纳米生物成像技术,可为穴位敏化的胞内结构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为探讨穴位敏化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皮肤微生态与免疫系统终生相互作用,生理状态下皮肤微生态处于动态平衡.皮肤表面理化性质相同部位的菌群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理及疾病状态均存在菌群动态变化.本文结合皮肤微生物、皮肤病与内脏病的关联研究,分析皮肤微生态改变与内脏病理状态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敏化穴位作为机体自稳态失衡在体表的异常表现,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化的机制、物质结构基础及腧穴本态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近期穴位敏化理论不断完善时,更多科研结果表明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的筋膜激痛点存在高度相关性.在许多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激痛点与穴位敏化机制相类似.通过分析认为穴位敏化理论与筋膜激痛点理论在位置分布、临床表现和疾病治疗的相关特征可以指导临床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寒热体质大鼠TRPV1通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寒、热体质大鼠大脑皮质辣椒素受体(TRPV1)通道表达及热痛阈的差异。方法:以两后掌表面皮肤温度为主要指标,结合自主活动及一般情况,从自然群体大鼠中筛选出常体、寒体及热体大鼠,通过光照热痛照射仪测定各组大鼠热痛甩尾潜伏期,比较不同体质大鼠的热痛阈差异。取大鼠大脑皮质,用实时荧光RT-PCR(SYBR GreenⅠ)检测TRPV1通道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RPV1通道蛋白表达。结果:热体组大鼠热痛甩尾潜伏期时间显著低于常体组和寒体组(P0.01);热体组大鼠大脑皮质TRPV1通道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常体和寒体组(P0.01);热体组大鼠大脑皮质TRPV1通道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寒体组(P0.05)。结论:寒、热体质大鼠大脑皮质中TRPV1通道mRNA、蛋白表达及热痛阈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及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思路。方法 电子检索(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CBM、WanFang Database、VIP和英文数据库PubMed)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冠心病穴位敏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总结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69篇,冠心病涉及的穴位敏化现象包括热敏、力敏、光敏、形敏、电敏、痛敏及少量的其它敏化形式,穴位敏化的检测手段丰富,不同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其中以力敏和形敏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冠心病常见敏化穴为内关、心俞、神门、膻中等,其中内关的敏化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并常与膻中同时出现敏化现象;阴经的敏化发生率明显多于阳经;敏化现象多集中在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阴心经;敏化部位多集中在上肢部、胸部和背部;敏化穴位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络穴发生敏化现象的频次最高。结论 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穴位敏化现象,其敏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被丰富,多种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敏化现象涉及的穴位、经脉及部位较为广泛,其中的高频敏化穴区部位与目前临床治疗所选穴区部位基本一致。未来应进一步明确穴位敏化动态变化规律及建立敏化标准,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针灸临床优势病种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探究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与规律。方法:结合文献和专家经验,筛选出治疗KOA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包括:鹤顶、梁丘、命门、内膝眼、曲泉、犊鼻等,对814例KOA患者和217例健康受试者的穴位温度、机械痛阈、压痛阈变化进行检测,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判别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KOA患者穴位温度升高、机械痛阈和压痛阈降低(P<0.05),且存在区分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现象的界值。机器学习结果显示,穴位敏化预测准确率最高为86.7%(肾俞),最低为73.9%(鹤顶);对KOA患者临床3期预测准确率较高,最高为93.3%(曲泉)。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穴位敏化现象反映疾病的特征,且与疾病的病情存在关联,可为KOA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脏病理状态下穴位敏感程度的变化;观察电针刺激对延髓背柱核(DCN)神经元激活效应在正常和内脏伤害性传入情况下反应的量-效变化,阐述穴位敏化的中枢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CRD)作为内脏伤害性刺激,记录延髓DCN神经元活动,观察不同强度CRD刺激前后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穴区对DCN神经元的激活作用量-效反应的不同改变.结果:内脏的伤害性传入可以在DCN神经元观察到敏化穴位针刺的反应强度,并随着内脏伤害强度的增加,针刺对DCN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也随之增加.结论:穴位可随内脏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当内脏功能受损时,体表相应反应点的数量、穴位感受野的大小和穴位的敏感程度也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4.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睾丸及附睾炎性病变患者体表牵涉痛分布区与治疗该类疾病相关穴位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对比相关内脏器官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临床体查确定的体表痛敏点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分布部位与临床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进行对比;动物实验部分观察雄性SD睾丸炎模型大鼠(n=8)、对照组(n=3)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后体表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和相关穴位对比。结果:临床观察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体表痛敏点大多分布在下腹部及下肢内侧,腰部及会阴部也有部分分布,痛敏点分布范围与大部分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所处位置在同一区域,并有部分重叠;动物实验观察到体表Evans Blue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分布情况高度相似。结论:睾丸、附睾炎性病变引发的体表痛敏点多数与治疗该类疾病的相关穴位所处位置重叠或邻近,提示这些疾病状态下的体表敏化点可能是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敏化与非敏化"天枢"对大鼠空肠运动抑制效应的影响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敏化组,每组16只,每组6只用于痛行为检测,每组10只用于肠运动记录。敏化组大鼠给予"天枢"局部注射15%芥子油溶液(20μL)模拟穴位敏化,对照组注射石蜡油。以大鼠舔舐"天枢"的次数及时间为指标,观察"天枢"敏化时痛行为改变;HE染色观察芥子油引起"天枢"敏化的炎性改变;采用空肠内水囊置入法记录大鼠空肠运动收缩压力波,以波幅比值及频率比值为检测指标,观察"天枢"不同敏化状态对空肠自发运动及电针"天枢"抑制空肠运动效应的影响。结果:(1)与空白组及对照组比较,"天枢"注射芥子油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引起敏化组大鼠舔舐"天枢"的次数与时间显著增加(P<0.01);(2)与基线及石蜡油比较,芥子油敏化"天枢"能够显著降低大鼠空肠运动的收缩压力波幅及频率比值(P<0.001,P<0.01);与空白组及对照组比较,芥子油敏化"天枢"能够显著降低电针"天枢"产生抑制空肠运动所需的电流强度(P<0.05,P<0.01),能增加1.5 mA电针刺激"天枢"对空肠运动波幅的抑制效应(P<0.05),且量效关系分析三组50%抑制率对应的电针强度分别为:空白组为2.57 mA,对照组为2.42 mA,敏化组为1.25 mA。结论:"天枢"模拟敏化后,能够直接参与机体对空肠运动的调节,同时增强对电针刺激的响应性,放大电针"天枢"对空肠运动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分子生物的角度,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在胃溃疡小鼠穴位敏化过程中的表达、效应及机制。方法 将5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模型组(n=30),模型组在胃窦小弯近幽门处注射60%冰乙酸到胃壁肌层近黏膜下层构建胃溃疡小鼠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术后第6天,在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染色液后观察其体表渗出点数量、分布范围和规律;机械痛及热痛阈值测量评估小鼠痛敏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胃体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蛋白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穴位敏化后小鼠脊髓T9~T11节段内的背根节(DRG)神经元、体表支配区皮肤及该节段脊髓背角中PACAP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体组织破坏,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特征;模型组体表EB渗出点的数量明显增多,且主要分布在脊髓T6~L1段支配区域,其中以T9~T11区域最为集中;该区域敏化点机械痛阈值降低(P<0.01)。穴位敏化后,模型组脊髓T9~T11节段内的DRG神经元、体表支配区皮肤及该节段脊髓背角浅层中PACAP蛋白和阳...  相似文献   

18.
中药五味理论及味效发生机制一直是中药药性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该文利用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技术,通过研究中药成分对TRPV1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探讨TRPV1与中药辛味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TRPV1激动剂药效团模型与中药化学成分之间的匹配关系揭示了辛味中药的药效成分。因此,提出TRPV1离子通道是辛味药性发挥药效的潜在靶点之一。中药辛味药性是由其化学成分决定的,且在不同层次上符合继承性和加和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膝骨关节炎(KOA)的主要敏化穴位及敏化方式,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其与KOA病情程度及炎症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检索及筛选建库至2019年12月30日期间PubMed、Embase(OvidSP)、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KOA的敏化穴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验证穴位在疾病状态下是否存在痛觉敏化及穴位面积的改变.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正常人、功能性肠病患者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做比较,求得其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和正常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患者体表相关敏化穴位的分布和痛敏感度变化.结果: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的压痛阈值显著下降(P〈0.05),其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的压痛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阴陵泉穴位及其旁开1寸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曲池及其同神经节的压痛阈值、大肠俞的压痛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处于痛敏感状态.结论:功能性肠病患者会出现某些穴位的痛敏和痛敏的范围增大,说明穴位处于敏化状态.敏化的穴位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其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