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9例9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男4例,女5例,年龄27~48岁,Crowe分期Ⅰ期4髋;Ⅱ期3髋;Ⅲ期1髋;Ⅳ期1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62~24分,平均42.6分。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7髋术后肢体恢复等长,2髋患肢较健侧短5~10mm。Trendlenburg征术前全部阳性,术后阴性8髋,阳性1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87分,平均85.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22髋因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男6例7髋,女12例15髋;年龄28~72岁,平均53岁。按Crowe分型,I型2例2髋,Ⅱ型10例13髋,Ⅲ型5例6髋,Ⅳ型1例1髋。术前均存在严重的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11例下肢短缩3~6cm。术前Harris评分30~65分,平均40分。采用软组织彻底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下肢延长2~6cm,基本恢复双下肢平衡。未出现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假体松动的临床和X线征象。术后Harris评分60~95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全髋置换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良好方法,术中彻底松解可以下肢延长4~6cm而无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DDH)的髋臼重建与术式选择。方法对25例(28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Crowe分期,Ⅰ期4髋,Ⅱ期12髋,III期9髋,IV期3髋。术前Harris评分20~55分,平均46分。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4年。术后Harris评分为82~95,平均90分。结论全髋置换术解除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髋臼的重建与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对26例(2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25例,男1例,平均年龄48.7岁。按Crowe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Ⅲ型3例,Ⅳ型2例。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随访6~72个月,平均36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9.6分(28~65分),术后平均87.4分(72~92分)。术后无坐骨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和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所有病例髋臼均为真臼重建,未见无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征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臼内陷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 获取1名成人单侧DDH患者双侧髋关节CT图像数据,进一步构建患侧半骨盆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臼杯不同内陷水平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原位组和不同水平内移组之间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在模拟拔出试验中,原位组最大抗拔出载荷强度为1 166 N;相比原位组,4 mm和8 mm内移组抗拔出载荷强度分别增加了45.8%和57.1%;原位组髋臼假体在步态周期站立位相载荷工况下的臼杯-骨界面最大微动为166.4 μm,内移4 mm及8 mm组相对原位组分别减少了46.2%和62.1%。对于臼杯植入后髋臼周围即刻应力分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步态周期站立位相载荷工况下,原位组髋臼周围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均最小,平均应力随内移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内移4 mm组峰值应力最高。结论 相较原位植入假体,髋臼内陷技术可以提高假体初始稳定性,稳定性和内移程度成正比。但内移程度不足导致骨覆盖面积不足时,臼杯-骨界面边缘应力显著增加,可能会导致假体相关并发症风险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 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的5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假体与生物型假体,是使57例71髋接受人工全髋假体置换成功的基础.结果对57例7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4个月随访,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 s评分,优(>90)44例54髋,良(80~89)10例1 3髋,可(70~79)3例4髋,无差(<70)者,优良率为94.7%.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按分型,加深髋臼或/和自体植骨重建髋臼的顶部和后柱,是使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三维CT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儿童髋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探讨三维CT对DDH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的DDH患儿12例,在三维重建模型上对患儿髋关节的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通过对12例患儿术前髋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观察与测量,患儿平均髋臼缺损宽度为(39.06±3.11)mm,平均髋臼缺损深度为(8.69±0.57)mm。选择缝匠肌骨瓣修补患儿髋臼缺损,术后髋臼缺损皆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三维CT能够从多个方位观察髋关节结构,更直观、更全面的观察到髋关节形态学的变化,在三维CT模型上可直接测量髋臼缺损的大小,更有效的指导手术选择及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DDH组(52例)及非DDH组(64例)。在术前,术后1、4、24及48周进行临床数据采集,具体包括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双侧髋关节外展肌肌力矩比(HAMMR)。通过骨盆正位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比较两组间外展肌力矩差异。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其中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9.6±7.9)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85.1±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平均(15.5±6.0) mm,最小内移距离8 mm,最大内移距离24.4 mm,其中Crowe Ⅰ型24例,Crowe Ⅱ型19例,Crowe Ⅲ型9例,DDH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HAMMR分别为(85.3±7.4)%及(93.9±3.6)%,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提示患侧外展肌力恢复接近对侧水平(100%)。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与HAMMR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665>0.05)。对DDH组与非DDH组间HAMM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术后1、5、12个月HAMM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患者行THA术应用内侧突出技术,在有限范围内移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不超过24.4 mm),对术后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外展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疾病,表现为髋臼浅而垂直,头臼不对称,对股骨头包容性差,失去正常匹配的解剖关系,由于髋关节生物力学被破坏,加速髋关节机械磨损,过早出现髋关节退变.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1].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在于重建髋关节,恢复外展肌功能和髋关节负重中心点[2],以达到消除疼痛、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行走功能.我们对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时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和大小,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髋臼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行THR的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8例(45髋);以同期行THR的38例(45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对照组,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和螺旋CT扫描片上观察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测量骨囊性变的大小。结果DDH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1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扫描片发现21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髋臼冠状面测定囊变面积为(4.7±5.1)mm2。对照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片发现10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囊变区面积为(1.3±2.4)mm2,两组间骨囊性变的发生率和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存在高发的骨囊性变。在THR髋臼重建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刮除植骨,否则可能影响到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运用内侧突出技术治疗成人DDH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因DDH继发骨性关节炎行THA治疗的30例(36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54岁。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臼杯覆盖、位置及假体是否松动。结果患者随访时间5.5~11年,平均6.8年。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0±6.5)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86.0±11.0)分,术前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Trendelenburg征阴性,无跛行。髋臼覆盖率(87.0±11.0)%,外展角(46.7±3.5)°,髋臼旋转中心内移距离(11.2±7.3) mm,所有患者臼杯内缘达到或超过(25%)Kohler线。截至末次随访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内侧突出技术治疗成人DDH,操作简单,可在真臼附近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THA对比传统THA治疗成人D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CNKI、WanFang Data、CBM、VIP、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1年3月关于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 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42 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13.4 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roweI型和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的临床结果。方法前瞻性将2005年3月—2006年12月80例CroweI型和Ⅱ型DDH患者随机分入HRA组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组。HRA组中3例改行THR、3例失随访,THR组中2例失随访,故34例37髋接受HRA,38例39髋接受THR。在术后6周、3个月、1年,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接受放射学及临床评价。结果HRA组和THR组分别平均随访59.4个月(52~70个月)及60.6个月(50—72个月),2组都未出现假体失败。2组间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但HRA组的屈髋活动度显著优于THR组(P〈0.01)。两组间髋臼假体的平均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HRA组的髋臼假体直径大于THR组(49.5ramvs46.1mm,P=0.001)。结论CroweI型和Ⅱ型DDH行HRA的临床结果与THR相近,但HRA术后屈髋活动度更佳,HRA在使用较大股骨假体的同时,髋臼会有额外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 PAO)术患者的选择标准、手术效果及术中常见的问题,证实PAO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患者的一种理想方法。方法以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或PAO、DDH为关键词在PubMed中检索1988年1月—2014年5月的相关文献。挑选有关PAO治疗DDH在患者选择标准、手术效果以及术中常见问题等方面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分析PAO患者的选择标准、手术效果、术中常见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手术预后产生的影响。结果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全面评估DDH患者的关节软骨情况及髋关节畸形程度,通过体格检查判断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术中通过合理选择截骨块的位置以及必要时附加一定的手术,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如此PAO对各种各样的中青年DDH患者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 PAO是治疗中青年DDH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应明 《医用生物力学》2006,21(2):159-162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有重要影响,而股骨柄假体的颈距是调节这一软组织平衡的主要手段。作者对有关颈距与外展肌力的关系、临床实际中增加颈距的方法以及增加颈距可能带来的益处等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