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匹配血小板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过allo-HSCT后发生免疫性PTR患者16例,共输注单采血小板253次。根据血小板输注前交叉配型试验结果进行分组,结果阴性为配合性输注组(37次),阳性为非配合性输注组(216次);其中13例HLA-I类抗体阳性患者,根据输注前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分为HLA-I类抗体阳性配合性输注组(28次),HLA-I类抗体阳性非配合性输注组(158次)。以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校正后增高指数(CCI)为衡量指标,分析不同输注策略对allo-HSCT后PTR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 16例PTR患者,其中HLA-I类抗体阳性13例,HPA抗体阳性3例。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输注24 h-CCI和有效率分别为7.188(1.035,11.9)和62.16%,高于非配合性输注组0(0,3.546)和2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LA-I类抗体阳性的PTR患者...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观察2组血液肿瘤患者,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4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患者32例,通过输注血小板后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判断PTR,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 A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2.5%,判断PTR为17.5%。:B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8.0%,判断PTR为71.9%。A组通过CCI判断PTR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21.626,P<0.001)。通过CCI判断为PTR的30 例患者中,检出HLA抗体者占13.3%,HPA抗体占3.3%。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显著的正相关系( =16.359 P<0.001)。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输注血小板 >5次者更易产生PTR(P<0.001)结论:在引起PTR的因素中,主要以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更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 同种免疫  相似文献   

3.
陈映 《中外医疗》2010,29(23):1-2
目的探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途径,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对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先进行HLA抗体与HPA抗体检测,然后分别在血小板供者库中找到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 12例PTR患者检出HLA抗体阳性共8例,阳性率为66.7%,HPA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为8.3%,HLA抗体合并HPA抗体阳性共3例,阳性率为25.0%。对8例仅有HLA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7.5%,对1例有HPA抗体的患者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3.3%。对3例有HLA与HPA联合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6.7%。结论对PTR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选择HLA相合的供血者及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十分重要,是解决PT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娜娜  王超  赵阳  蒋菲菲  吕蓉 《安徽医学》2023,44(8):887-890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HLA-I类抗体分布特征,探讨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回避策略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送检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223例,采用固相凝集法对PTR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对确定为HLA-I类抗体阳性患者采用HLA单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进行HLA-I类抗体高分检测,通过DSA回避策略,选择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供者血小板进行配合性输注,根据患者24 h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在223例PTR患者抗体筛查中发现130例患者抗体筛查为阳性,并对确定为HLA-I类抗体的42例患者进行HLA-I类特异性抗体鉴定,HLA-I类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32.31%(42/130),其中HLA-I类抗体强阳性者21例、中阳性者37例、弱阳性者41例,抗体强弱检出率分别为50%(21/42)、88.10%(37/42)和97.62%(41/42)。统计发现37例PTR患者HLA-I类特异性抗体(Raw Value>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抗体分类及其比率.方法:多次输血或(和)血小板输注无效100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经多次离心洗涤,用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为16%,免疫性因素引起的PTR主要是HLA抗体.结论:PTR多数由非免疫性原因所致,免疫性原因所致主要是HLA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并对其HPA及HLA-Ⅰ类抗原进行基因分型,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同种抗原/HLA-Ⅰ类抗原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7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运用PCR-SSP方法,采用HPA分型试剂盒检测血小板同种抗原7个抗原系统HPA-1、2、3、4、5、6、15,以及HLA分型试剂盒对HLA-A/B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6名患者单独表达HLA抗体,4名患者表达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3例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表达,其中以GPⅡb/Ⅲa为主。对17例患者HPA系统和HLA-Ⅰ类抗原基因分型,发现HPA-3系统中a的基因频率高达0.676,b为0.324;HLA-A*02、HLA-A*24、HLA-A*11和HLA-B*60、HLA-B*13、HLA-B*46多见。结论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表达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了解PTR与HPA/HLA-Ⅰ类抗原的相关性对指导临床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95-469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指数(CCI)作为判别PTR的依据,选择在我院住院的65例患者,观察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PTR的发生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出65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2组,比较1h、24hCCI值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6.9%,PTR发生率为41.5%;1h及24hCCI值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无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阴性组的2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选择与患者血小板相配合的供血者,可获得更好的效果,能有效预防PTR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血小板减少和(或)出血的重要措施,但反复多次输注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refractoriness,PTR),严重影响治疗,甚至危及生命。解决PTR问题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抗体阴性PTR的有效治疗方案。笔者结合1例HLA-I类抗体阴性PTR的治疗,对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在PTR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方法 选择2015-2018年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首次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198例,应用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估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分析发热、脾大及化疗等非免疫因素以及血小板HLA-Ⅰ类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时合理有效的输注管理策略.结果 198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823次,有效输注l 040次,总体输注有效率为57.0%.血小板输注有效性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降低(x2=45.840,P=0.000);发热、脾大、免疫抑制、化疗和移植因素可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P<0.05).患者血小板HLA-Ⅰ类抗体阳性率为22.2%.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在HLA-Ⅰ类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62.3%比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281,P=0.000),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HLA-Ⅰ类抗体产生在不同输注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015,P=0.091),抗体的产生未伴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并且HLA-Ⅰ类抗体的产生在不同年龄、性别及血液病种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在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管理过程中,加强非免疫性因素监测及处理的同时,应在血小板输注前常规开展血小板HLA-Ⅰ类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岚  张爱根  李妙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27-2228,2231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71例(33.33%),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65例(30.51%);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2例(0.94%);HLA和HPA抗体并存4例(1.88%).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榆注",可逆转血小板榆注无效状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4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19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结果,并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等指标,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无效输注率为28.57%(12/42),对于输注没有效果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67%,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更高(P0.05)。在输注次数逐渐增加下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 观察2组血液肿瘤患者,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4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患者32例,通过输注血小板后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判断PTR,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 A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2.5%,判断PTR为17.5%.B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8.0%,判断PTR为71.9%.A组通过CCI判断PTR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1.626,P<0.001).通过CCI判断为PTR的30例患者中,检出HLA抗体者占13.3%,HPA抗体占3.3%.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显著的正相关(χ2=16.359,P<0.001).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易产生PTR(P<0.001).结论 在引起PTR的因素中,主要以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更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输注疗效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小板输注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出现2次或2次以上输注无效的患者纳入无效组)两组,有效组55例,无效组37例。统计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5.11%;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疗效与脾大、感染、HLA抗体、HPA抗体及输注次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及疾病分类无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HLA抗体、HPA抗体及输注次数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的高危因素(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组患者的复发率(36.40%)明显高于有效组(1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患者的死亡率(39.40%)高于有效组(24.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无效组的中...  相似文献   

15.
周建月  韦喜敢  梁春峰  杨海燕 《重庆医学》2011,40(34):3503-3505
目的了解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对血小板在临床输注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该院9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然后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结果抗体阳性35例,占检测总数35.7%(35/98),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31例,占检测总数31.6%(31/98),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1例,占检测总数1.0%(1/98),HLA和HPA抗体共存3例,占检测总数3.1%(3/98)。含HLA免疫性抗体者交叉配血需要筛选献血员人数5~10名,含HPA抗体者交叉配血需筛选的献血员人数100名以上,而含HPA和HLA共存抗体者交叉配血需筛选的献血员人数最多达200名以上。结论血小板单一HLA抗体阳性的患者寻找供血员较含HPA抗体容易,单一HPA抗体及HPA和HLA混合抗体配血较难。血小板抗体是PTR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PTR应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合性输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产生的因素,HLA和HPA抗体的分布特征、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5例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分析抗体强度、体质量、性别、年龄、感染、脾肿大、输血次数、活动性出血、血小板类型、治疗类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抗体强度、体质量、感染、输血次数、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治疗性输注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感染、输血次数≥3次、脾肿大和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感染、输血次数≥3次、脾肿大和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并对血小板配型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使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抗体阳性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以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值)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血型、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血小板抗体与PTR的关系,分析血小板配型疗效及其与疾病种类、抗体类型的关系。结果 114例患者输注血小板310例次,女性、血小板输注次数大于6次以上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的输注无效率为35.1%,较随机输注的无效率要低(P0.05)。配型疗效与疾病种类、抗体类型未见明显相关。结论性别、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输注配型血小板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原发病考察,并以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血清HLA抗体及HPA抗体的阳性率,从免疫学角度和非免疫学角度综合分析其致病原因和预防策略。结果原发病考察:6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主要为原发病为血液系统疾病,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其次为器官移植和恶性肿瘤。抗体阳性率:6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抗体阳性率为45.9%(28例),其中抗-HLA占主体(31.1%)。结论引发PTR的因素较为复杂,可分非免疫性和免疫性两大类,除对症治疗原发病和免疫学因素积极防范外,严格控制血小板灌注使用率也是预防PTR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2):3901-3902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