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梦虓  熊章荣  牟林  魏闯  唐延先 《重庆医学》2015,(15):2048-2050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皮下多模式镇痛对开胸食管癌手术切除术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手术切除术的患者分为硬膜外复合皮下镇痛组(A组)和皮下镇痛组(B组)。A组采用术前、术中持续泵注0.15%罗哌卡因、0.00002%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镇痛,关胸前静脉注射曲马多负荷剂量,术毕采用曲马多、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B组关胸前静脉注射曲马多负荷剂量,术毕曲马多、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分别在术后各时段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状态、镇静评分,镇痛药的使用剂量,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PCA按压次数比及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结果(1) A组较B组安静及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PCA按压次数显著降低,舒适状态评分、PCA按压次数比显著上升(P<0.05);(2)两组患者术后基本生命体征,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皮下多模式镇痛用于开胸食管癌手术是一种较佳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复合镇痛与传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 )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的A组(n=40)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 ,注射时间10 min ,并于关胸前选择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管的肋间神经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传统PCIA的B组(n=40)于切皮前10 min输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即刻开始运用舒芬太尼行PCIA。分别于术后2、4、6、12、24、48 h各时间点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VAS )镇痛评分、镇静与舒适状态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CA)实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发应。结果与B组比较,A 组VAS镇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 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胀、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舒适状态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优于术后传统PCIA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对开胸手术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开胸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PCIA组(A组,n=30)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PCIA组(B组,n=30).记录术后VAS评分、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和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应时间点的SpO2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和单用氯诺昔康PCIA相比,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PCIA对开胸手术患者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孙大新  邵军进  刘莹 《当代医学》2010,16(31):88-89
目的探讨特耐(帕瑞昔布钠)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疼痛的影响,并探讨是否减少开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82例行食管贲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静脉给予特耐复合肋间神经阻滞,B组(61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C组(61例)仅静脉给予特耐,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对比观察各组术前、术后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B组止痛有效率与C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3组之间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A组用量最少,C组最多。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特耐复合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加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并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及两者联合镇痛三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以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法 将胸外科105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静脉自控镇痛组及两者联合镇痛组各35例.比较观察3组患者术后在静止、活动、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者联合镇痛组在静息、活动、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及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均明显低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及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应用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桂颖 《吉林医学》2010,31(5):594-59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开胸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即肋间神经阻滞+PCIA组;对照组(B组),即单纯PCIA组,每组20例。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测定心率、血压、血气PaO2及PaCO2。结果: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静脉镇痛药用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明显少于B组。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关胸前施行肋间神经阻滞及术后复合PCIA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的使用量,并可明显改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肋间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对老年开胸手术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肋间神经阻滞(A 组),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B 组)和氢吗啡酮静脉镇痛(C 组),每组32例患者。术后行经静脉自控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不佳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记录3组患者术后2、6、24、48 h 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B 组术后 MMSE 评分高于 A 组和 C 组,VAS 评分低于 A组和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术后 MAP、HR 比 A 组和 C 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比 A组和 B 组 RR 更快、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在老年胸外科手术后能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刘洪波  高嵩 《安徽医学》2005,26(5):412-413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布比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A组为对照组,术后以传统方法间断肌注镇痛药;B组为治疗组,开胸术后以0.375%布比卡因10mL在手术区行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评价在患者完全清醒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且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用布比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具有止痛确切、经济、简便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开胸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小儿上肢手术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小儿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B 2组(n=40),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行臂丛阻滞静脉PCA术后镇痛和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及术后持续臂丛镇痛,观察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B 2组完全阻滞例数分别为35、38例,术后镇痛满意例数分别为32、37例。与A组相比B组在完全阻滞例数和术后镇痛满意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行臂丛神经阻滞及连续阻滞术后镇痛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儿童前臂手术及镇痛。  相似文献   

10.
王殿超  侯芳 《四川医学》2011,32(9):1449-1451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比较ASA I~Ⅱ级,年龄21~32岁,腰麻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的足月初产妇,术后随机分为3组(n=20),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A、B、C组术后分别用0.3、0.4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分别于术后4、8、20、24、48h记录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的按压次数并计算PCA按压计数比,镇静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随着舒芬太尼浓度的增加,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按压次数降低,PCA按压次数比逐渐上升,术后48h之内,C组VAS评分低于A、B组(P〈0.05),B组实际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C组镇痛药用量,实际PCA按压次数低于A、B组(P〈0.05),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术后镇静、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镇痛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对开胸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对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Ⅲ择期开胸手术的病人90例,分为三组,分别实施PCEA、PCIA以及肋间神经阻滞复合PCIA三种镇痛方法。观察三组病人术后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Ⅱ组在T0、T1时刻的VAS评分、MAP、HR显著增高(P〈0.05),在其余时刻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镇痛期间,三组间各时间点的镇静评分、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病人术后镇痛期间没有发生呼吸抑制,术后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用于开胸手术病人术后镇痛,能获得与PCEA相似的镇痛,同时更弥补了静脉PCA早期镇痛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应用于开胸手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方法:将40例行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关胸前由术者行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术毕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B组手术结束时给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在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 PCIA)开始后2、4、6、8、12、24、48、72h观察记录镇痛(VAS评分)和镇静(Ramsay评分)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静止及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舒适状态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下降,B组PCA按压次数比A组上升(P<0.05);两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镇静评分,排气时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对胸科手术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围术期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肋间神经阻滞+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组(MA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合并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RP组)及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P组),记录并比较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泵药量消耗情况。结果 MA组与RP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1、6 h MA组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RP组(P<0.05);术后1、6、24 hMA和RP组的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三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的发生数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嗜睡在MA组和RP组均显著少于P组(P<0.05);PCA药量消耗MA与RP组均显著低于P组(P<0.05),而MA组的消耗量又明显低于RP组(P<0.05)。结论 MA组、RP组与P组相比镇痛效果优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开胸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有利于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峰  程肇燕  张波  陈华增  冼国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57-158,160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双氯酚酸钠栓剂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择期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双氯酚酸钠栓剂进行术后镇痛,对照组仅给予双氯芬酸钠栓剂进行镇痛,分别于术后6、24、48h对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舒适状态评分(BCS)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舒适状态评分(BCS)于术后6、24、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问神经阻滞联合双氯酚酸钠栓剂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与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两种不同超前镇痛方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以0.25%的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每侧注射5 ml;B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静脉推注0.5 mg/ kg咪达唑仑注射液;C 组患者不做处理。三组术后4 h 内均不予任何镇痛处理,4 h 后根据患者要求,给予一定量的杜冷丁。所有病例均不予镇痛泵持续镇痛处理。分别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1、2、3、4 h 患者安静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使用镇痛药的用量等。结果术后观察的各时间点,A 组、B 组 VAS 评分均小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第4小时VAS 评分,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药用量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术前应用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患者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患者额外镇痛药量,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而术前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降低患者使用额外镇痛药量更多,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6.
张海萍  陈本祯 《四川医学》2011,32(7):982-984
目的观察0.1%与0.125%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5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A组产妇予以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67μg/ml硬膜外分娩镇痛,B组予0.12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83μg/ml硬膜外分娩镇痛,C组产妇为对照组,不予镇痛处理。观察镇痛效果(采用VAS评分)、运动阻滞程度(采用Bromage法)、生命体征、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产程、分娩方式。结果三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确切,应用前后比较及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1%罗哌卡因与0.125%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开胸手术的患者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不同浓度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对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开胸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前者于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低浓度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记录阻滞平面、起效时间、并发症.然后开始全麻,记录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术后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阿片类镇痛药需求量.结果 高浓度组感觉阻滞平面(4.8±1.3个节段)、起效时间(3.7±0.5 min)、与低浓度组(5.2±1.6个节段)、(3.6±0.6 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吗啡需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中应用罗哌卡因可以为围术期提供满意的麻醉及镇痛效果,低浓度的罗哌卡因(0.375%)能产生与高浓度的罗哌卡因(0.5%)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行择期开胸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2例,全部患者手术结束后,A组患者给予芬太尼+地佐辛+托烷司琼镇痛;B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地佐辛+托烷司琼镇痛;C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地佐辛+托烷司琼镇痛;对3组患者术后2、4、8、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进行观察记录,并对3组患者术后24 h内单次自控镇痛(PCA)平均按压次数及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和C组患者术后2、4、8 h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且C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术后2 h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而术后4、8、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显著低于A组(P<0.05),而C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显著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开胸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较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或芬太尼使用剂量更少,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