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研结合动态连续观察的方法,收集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患者确诊时中医证候以及中医治疗后证候变化规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时以发热(70.41%)、咳嗽(57.14%)、胸闷(29.59%)、乏力(28.57%)、咽喉不适(28.57%)、气促(27.55%)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象多见淡红舌(46.94%)、红舌(31.63%)、胖大舌(13.27%)、齿痕舌(13.27%)等,苔质以厚腻苔(53.06%)、薄苔(34.69%)、薄腻苔(10.20%)为主,苔色多见白苔(52.04%)、黄苔(32.65%),脉象以濡脉(44.90%)、细脉(16.33%)、弦脉(15.31%)为主。聚类分析提示患者中脾虚湿阻证47例(47.96%)、湿郁化热证51例(52.04%)。经中医治疗后,舌象多见红舌(52.04%)、淡红舌(36.73%)、齿痕舌(18.37%),苔质以厚腻苔(45.92%)、薄苔(43.88%)为主,苔色多见白苔(68.37%)、黄苔(18.37%),脉象以濡脉(75.51%)居多。[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湿阻证及湿郁化热证两型为主。治疗后,患者舌脉变化提示湿热病邪得以去除,正气恢复。  相似文献   

2.
自拟苍佩汤治疗湿阻中焦证300例崔笑梅陈凌席玉珍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关键词湿阻中焦苍佩汤中图分类号R256.3十年来运用自拟苍佩汤治疗大量湿阻中焦证患者,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0例患者中男124例,女176例。其中胃肠型流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以及藿香正气散的干预对葡萄糖代谢糖异生途径的影响,揭示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对葡萄糖代谢糖异生途径的影响的相关机制,从代谢组学层面揭示脾胃参与调控能量代谢以及藿香正气散燥湿和胃的科学内涵。方法:参照前期较成熟的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自然造模与综合造模相结合,模拟湿病产生的三大主要因素,建立湿阻中焦证模型。检测湿阻中焦证模型及藿香正气散干预后的大鼠肝脏葡萄糖、丙酮酸、丙酮酸羧化酶、葡萄糖-6-磷酸酶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湿阻中焦证模型丙酮酸含量降低,丙酮酸羧化酶、葡萄糖-6-磷酸酶、肝脏葡萄糖含量均增加;藿香正气散能增强葡萄糖代谢糖异生作用。结论:造模前后,肝脏葡萄糖含量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湿阻中焦证会导致能量消耗增加,而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不足。同时这可能是湿阻中焦证身倦乏力、食少纳差的病理基础之一;藿香正气散对湿阻中焦证模型的糖异生有增强作用,且对葡萄糖的分解、转化有一定的作用,这可能是藿香正气散治疗湿病,缓解其身倦乏力、食少纳差等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湿阻中焦证的发生受到环境、气候、饮食、心理、脏腑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最为密切.现代医学从“湿阻中焦证”“湿困脾胃证”在水液代谢、胃肠动力、肠黏膜屏障及机体活性反应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脾主运化”“湿邪”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与分析.总结发现,湿阻中焦证模型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胃肠运动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和机体活性反应失衡,而跨膜转运体及代谢组学为湿阻中焦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与契机.  相似文献   

5.
湿阻中焦大鼠红细胞内外电解质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湿阻中焦大鼠血浆及红细胞内钠,钾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从电解质角度来揭示湿阻中焦证的部分病理机制.方法复制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按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中药组分为4组,分别检测每组大鼠血浆及红细胞内钠,钾离子浓度.结果模型大鼠血浆中Na 无明显变化,而K 明显下降(P<0.01),经中药治疗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K 明显升高(P<0.01),恢复正常水平;模型大鼠红细胞中Na 显著增高(P<0.05)、K 明显下降(P<0.01),经治疗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Na 可较快恢复正常(P<0.01),而K 也可明显延缓其下降趋势.结论细胞内、外Na 、K 离子的紊乱与湿阻中焦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焦湿阻证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中焦湿阻证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红细胞溶血液细胞膜钠钾活性试剂盒,测定中焦湿阻证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自然恢复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中焦湿阻证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经芳香化湿中药治疗后,钠钾泵活性逐渐恢复(P〈0.001)。结论:中焦湿阻证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中焦湿热证治三、湿困中焦【证候】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病机】本证为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中焦脾胃之湿浊,可因湿热直中,也可由膜原传归。湿中蕴热,故身热不扬。湿困于脾,气机失展,则见脘痞腹胀。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上逆而见呕心欲吐。湿阻于内,故口不渴。若湿阻清阳,津液失布,则口渴,但多渴不欲饮或喜热饮。湿邪下趋则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均为湿邪偏重之象。  相似文献   

8.
劳绍贤教授临证取《神农本草经》中石菖蒲“补五脏”之意并将其合理配伍,虚实之证皆用;擅长于在辨证基础上酌加石菖蒲以治湿困脾胃诸症,心血或心阳不足及痰气闭阻之心系病症,痰、湿、气阻肺之肺系病症,肝气不调之肝系病症以及肾气、肾阳不足之肾系病症;其中尤对兼湿浊为患的眩晕、头痛、失眠诸症及舌苔厚腻之脾胃湿热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固本泄浊饮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慢性肾衰竭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固本泄浊饮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结果: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P<0.05),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恶心呕吐、纳呆、舌苔厚腻等湿浊证候的消失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固本泄浊饮有显著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的作用,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中医湿浊证候。  相似文献   

10.
化痰通腑应识法度 王老认为中风急症病人的急性期虽有本虚,然侧重标实,标实以瘀血、痰湿为主,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其三大特征。患者发病后即有便干便秘,常3~5天,甚至10天不大便。初期脘腹胀满,矢气频频,继而腹胀坚实,腹部可触及燥屎包块,或起病后虽能大便,但大便干硬如球状。便秘便于乃由中焦蕴热,消灼津液所致,因腑气不通,浊邪上扰心神,进而发生意识障碍,致病情加重。若舌苔初始可见薄黄,舌质多暗红,此乃有热邪;舌苔转为黄厚腻,是中焦蕴蓄痰热;又常见舌苔中部黄厚而腻,此是痰热蕴蓄中焦;又常见舌中后部黄厚而腻,此是痰热郁阻中下焦;脉弦滑是内有痰热。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亏虚",结合舌苔及症状表现,湖北地区该病多为寒湿所致,病久多兼饮邪等病理产物。舌苔可以作为判断病机转归的重要依据,轻症转归看中焦:发病初期,疫毒多局限于肺卫、气分,病性属实,传变较快。舌中若苔薄白润泽为顺证,预后向好;若出现厚腻苔、焦燥苔、积粉苔及无苔往往提示疫毒内犯中焦,饮停脾胃或胃败津伤,预后均欠佳。重症预后看下焦:发病中后期,疫邪累及中下二焦,病性为虚实夹杂。舌根若出现少苔、无苔提示疫毒侵及肝肾,阴精亏耗,津液干涸,视为危重;若出现厚腻苔,多提示湿困膀胱,并非死候。在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需时时顾护脾胃,并防止肝肾受累、阴液亏耗。  相似文献   

12.
大鼠中焦湿阻证与抗利尿激素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中焦湿阻证与抗利尿激素的关系 ,并观察平胃散及利水渗湿药泽泻对抗利尿激素的影响。方法 塑造中焦湿阻证模型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湿阻造模组、平胃散高剂组、平胃散中剂组、平胃散低剂组、平胃散加泽泻中剂组、不造模给平胃散中剂组、自然恢复组等 8组 ,采用放免分析法检测血浆ADH的浓度。结果 湿阻造模组大鼠ADH比正常组显著升高 (P <0 0 1 ) ;经平胃散治疗 4次以后 ,平胃散高、低剂组及自然恢复组ADH与湿阻造模组比较 ,显著下降 (P <0 0 5 ) ,平胃散中剂组和加泽泻组下降更甚 (P <0 0 1 ) ,与正常组比较ADH则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不造模给平胃散中剂组ADH与湿阻造模组比较无显著变化 (P >0 0 5 )而与正常组比较则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中焦湿阻证ADH释放增强 ,且ADH参与了中焦湿阻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 ,使机体内水、钠潴留 ;平胃散可通过抑制中焦湿阻证大鼠ADH的释放 ,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而对正常大鼠则表现为ADH释放亢进 ;泽泻能通过抑制ADH的释放 ,达到利尿除湿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辨舌论治慢性鼻窦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鼻窦炎属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应长期重点观察患者舌象与证、治的关系.慢性鼻窦炎从舌论治,较易掌握,也符合临床实践.据舌定证,因证处方,舌、证、方系列对应,如舌苔厚腻,则以清化湿浊为主;舌苔薄少,则以养阴清热为主;舌苔薄白,则以益气升清为主.但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也远非这三种类型可以概括,应灵活应用,神机活化,辨舌论治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实用而高效的辨证论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舌苔脱落细胞在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脾虚证及脾胃湿热证、寒湿中阻证共67例及18例正常人进行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结果各组舌苔脱落细胞的构成比均以角化细胞为主,其次为角化前细胞和完全角化细胞,最后为中层细胞。较之正常人,脾虚证组的角化细胞明显减少,而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明显增多(P〈0.01)。各证型组及正常人,除脾胃湿热证组外,各组舌推片都以背景清晰,分布均匀为主,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的分布呈脾虚、正常人、寒湿中阻及脾胃湿热的递增趋势。结论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冠2号方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0日在我院住院且接受新冠2号方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共40例,统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新冠2号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舌象脉象变化情况。结果: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平均时间为14.03天;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干咳、消化道不适症状,口干多饮,部分患者以胸闷、胸痛为首诊症状,经新冠2号方治疗14天后,上述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首诊时舌象多为舌质多以淡红舌,红舌为主,舌苔以腻苔、白苔为主;脉象多为濡脉、滑脉;经治疗14天后,舌色转淡,舌苔转薄,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新冠2号方能显著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胡兴昌 《当代医学》2009,15(3):153-154
从舌质、舌苔两方面论述了舌诊与肝病的关系。通过舌诊反映了肝病湿热病邪的轻重及胃气存亡。厚腻示湿邪较重,肝功不稳定;薄苔示湿邪较轻,肝功稳定;剥苔或无苔示胃气衰败;舌质红绛,预后不良。对通过舌诊所发生的动态变化辨证用药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张怀亮 《中医学报》2021,36(4):679-6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名应为湿毒疫,病因为运气—气候因素、地域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病位主要在太阴肺、脾,病之初期、中期、极期、后期,虚实寒热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传变规律为:疫疠之气兼秽湿浊毒,或夹风夹寒,侵犯肺系;或首入中焦,或由中阳亏虚,传至中焦;心阳不足时,反侮于心;时流下焦(肝肾),终致湿毒弥漫三焦,湿阻气滞而变生诸证。当分期论治,注重清解湿毒,宣畅少阳三焦,重视补气药应用,三因制宜。  相似文献   

18.
"涤浊法"为张磊教授临证八法之一。张老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浊邪,进一步阻滞脏腑,影响脏腑气化功能,出现诸多浊阻之病证。根据浊邪所在部位不同,分浊阻上焦、浊阻中焦和浊阻下焦。张老强调,病的要点在"浊"字,方的要点在"涤"字,它们一是证的着眼点,一是方的着眼点。只要抓住这两点,方药随证加减变化,缓缓图之,自能见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本病临证以见舌质偏红、舌体瘦小、咽干口燥、脘腹灼热、大便干燥等胃阴不足的证候为主;并常兼见脘痛连胁、嗳气呃逆的气机阻滞证候,或兼有消瘦乏力、纳食饱闷的脾虚失运证候,或兼有脾胃虚寒、湿阻中焦、气滞血瘀的病证.故其治法当以酸甘化阴养胃为主,疏肝、健脾、化瘀次之.笔者遵照叶天士养胃阴之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辩证施治,初步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痰湿证是指因脾虚失运,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所致湿浊内停,日久成痰,痰浊阻肺证,出现以咳嗽痰多,色白,胸部痞闷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或吐涎沫,或痰鸣喘促,或呕恶纳呆,肢体困重,眩晕心悸,面色萎黄或虚浮,舌淡胖,苔滑腻,脉滑或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