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不明原因晕厥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tilt table test,TTT),试验全程行心电,血压监护,结果:TTT诱发晕厥16例,阳性率40%(16/40),其中基础倾斜试验诱发晕厥3例,阳性率7.5%(3/40),发生严重反应5例,占诱发晕厥者的31.2%(5/16),结论:T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虽为无创检查,但严重反应并不少见,应于试验前严格筛选病人,试验中及时对症处理,减少严重重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2例VV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HUT检查.比较不同时间点阳性检出患者生理变化[心率(HR)、收缩压(DBP)、舒张压(SBP)]及HUT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的特点,寻找VVS在HUTT中发生晕厥的预警指标,以便早期识别VVS阳性反应,降低检查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8月因不明原因晕厥于某院行HUTT检查的患儿在HUTT中临床表现、心率及心电图等特点。结果①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ased head-up tilt test,BHUT)中,临床表现胸闷在阴性组有1例(2%),VVS组9例(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sublingual nitroglycerin head-up tilt test,SNHUT)中,临床表现头晕、胸闷、面色苍白、恶心、视物模糊、乏力及发热在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HUTT中心电图,阴性组和VV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VVS阳性反应平均时间是在SNHUT开始后的5~10 min,且在SNHUT开始后的前3 min心率较试验前基础心率平均上升30.4%。结论通过观察HUTT中临床表现、心率变化及心电图改变,可一定程度上预测V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药物激发结合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 testing,HU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者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已排除明确病因的晕厥患者行 HUT,包括基础试验和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药物激发试验.结果 15例中阳性11例,阳性率为73.3%;其中基础 HUT阳性率20.0% (3/15);硝酸甘油激发阳性率50.0%(6/12);硝酸甘油激发阴性者再经异丙肾上腺素激发阳性率16.7% (2/12).结论 基础 HUT结合药物激发诊断VVS安全可行,其中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方便、省时、耐受性好,无严重的副作用,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6.
直立倾斜试验(HUT)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各家报道不一。通过药物诱发可增加HUT的敏感性。以往的诱发试验多采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但方法复杂,且耗时长,本试验采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探讨其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在发病年龄、性别、诱因、晕厥先兆、持续时间及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HUTT)方面的差别。方法根据初次发病年龄把所有患儿分为低龄组(6~10岁)和高龄组(11~16岁),对两组分别进行年龄、性别、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的比较以及两组病例在诱因,先兆出现和持续时间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VVS在低年龄组发病率较高年龄组发病率抵;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低;HUTT阳性率在年龄组间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阳性率明显增高;两组在诱因、先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S发病率低年龄组低于高年龄组,HUTT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在诱因和先兆方面,低年龄组低于高年龄组,持续时间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希望能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400例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按照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205例、阳性组195例。阴性组中,男性104例,女性101例,年龄(41.62...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年龄、性别因素对应用三阶段法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1 162例疑诊VVS患者,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7组(≤10岁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0岁组);分析HUTT结果在各年龄组的差异性,以及VVS在各年龄组的性别分布。结果 在纳入的1 162例疑似患者中,经基础+硝酸甘油HUTT共确诊505例(43.42%),经三阶段倾斜试验共确诊648例(55.8%)。HUTT在10~20岁组疑似患者中阳性率最高(60.8%),各年龄组间HUTT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人群中女性患者的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但该差异主要在31~50岁年龄组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三阶段法HUTT较传统的基础+硝酸甘油HUTT诊断VVS的检出率有所提高。VVS在各年龄段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女性较男性更为多发,但主要表现在31~50岁之间的晕厥患者中。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8名不明原因晕厥病人及14名对照者经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后,进行舌下含服消心中加直立倾斜试验。S.ISD-HUT在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病人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92%。  相似文献   

11.
孙跃民  东伊卡 《天津医药》1998,26(5):259-261
采用多阶段异丙基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MITTT),对36例不同明原因的晕厥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结果28例呈阳性,阳性率为77.8%,表现类型:混合型23例占821%,血管抑制型4例占14.3%,心脏抑制型1例占3.6%,对试验阳性反应病人给予心得安10 ̄15mg 3次/日或倍他乐克25 ̄50mg 2次/日,服药2 ̄3周,治疗后重复本试验均为阴性。随访3 ̄18个月,无1例再发晕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6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健康教育组20例、基础治疗组(健康教育结合增加盐水摄入和直立训练)22例和药物治疗组(基础治疗+美托洛尔)23例,比较三组患儿的主观疗效、客观疗效(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健康教育组、基础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的主观疗效好转率分别为35.0%(7/20)、68.2%(15/22)和65.2%(15/23),基础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的主观疗效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4,P>0.05),但均高于健康教育组(2分别为4.62和3.90,P均<0.05)。三组的客观疗效好转率分别为25.0%(5/20)、68.2%(15/22)和95.7%(22/23),药物治疗组高于基础治疗组和健康教育组(2分别为4.07和7.83,P均<0.05)。三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应首选健康教育结合增加盐水摄入和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对于反复发作次数较多以及非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过程中引起T波增高的特征、临床意义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析36例在TET中出现T波增高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29例T波增高开始于运动中2~8 min,7例发生于运动后2~3 min,T波增高持续时间3~7 min;出现在V2、V3导联21例,V4导联9例,Ⅱ、Ⅲ、aVF导联6例.T波幅度V2导联0.8~2.0 mV,V3导联0.5~1.6 mV,V4导联0.6~1.3 mV,Ⅱ、Ⅲ、aVF导联0.4~0.8 mV.运动中发生心绞痛10例.36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全部出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左前降支病变22例,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右冠状动脉病变6例.行PTCA术36例,支架植入术27例.结论 TET中T波增高是冠状动脉病变存在的可靠阳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头胸导联心电图 (HCECG)和常规导联心电图 (RLECG)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析 172例两种导联心电图的T波形态 ,并结合其中 1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心血池 (99mTC RBC)、Holter、UCG、X线心脏片、血脂检查做比较。结果 ①正常组两种导联心电图T波形态一致 ,均在正常范围 ,但T波振幅均值HCECG >RLECG(P <0 .0 1)。②异常组HCECG与对照的几项检查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HCECG能排除T波的假性改变 ,更符合冠脉造影诊断 ,可用来客观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③HCECG与冠脉造影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HCECG为无创性检查 ,能提供心肌缺血的初步判断 ,有助于冠脉造影前的临床筛选。  相似文献   

15.
过瑾 《天津医药》2018,46(11):1230-1232
摘要: 目的 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与超声心动图正常儿童的圆顶尖角型T波在形态及高度上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心电图检查出圆顶尖角T波的儿童心电图114例, 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成先天性心脏病组 (先心病组) 71例和超声心动图正常组 (正常组) 43例, 通过测量2组圆顶尖角型T波的高度比较2组圆顶尖角型T波在形态上的区别; 先心病组患者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种类不同分组, 比较各组间圆顶尖角型T波的高度。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先心病组的圆顶尖角型T波的第二峰大于第一峰的比例更高 (52.11% vs. 18.60%), 且第二峰尖角波高度更高。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病种之间圆顶尖角型T波在高度及形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圆顶尖角型T波可出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电图中, 亦可出现在超声心动图正常儿童心电图中, 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着更高的尖角T波, 且第二峰高于第一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