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汉族青年女性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探索其与汉族妇女峰值骨密度的相关性.方 法分别采用突变分离PCR和错配PCR-RFLP方法检测北京地区202名无亲缘关系的汉族青年健康女性(20~35岁)受试者CaSR基因A986S、G990R基因型,测定其血钙(Ca)、磷(P)及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OXA)测定腰椎、股骨上段部位的骨密度(BMO).结果 (1)北京地区汉族女性中存在CaSR基因A986S、G990R多态性,从、A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0%和5.0%,等位基因A和S的频率分别为97.5%和2.5%;RR、GR及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3%、51.0%和27.7%,等位基因R和G的频率分别为46.8%和53.2%.(2)校正年龄、身高、体重、BMI及血Ca、P、PTH水平后,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显示从、AS基因型组之间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转子部位的BMD无显著差异(P=01090~0.671);GG、GR及RR基因型组之间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转子部位的BlVID也无显著差异(P=0.089~0.493).结论 (1)北京地区汉族青年女性中CaSR基因A986S、G990R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以A、G等位基因频率较高.(2)未发现CaSR基因A986S、G990R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青年女性峰值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新疆维汉民族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白介素23受体(interleukin-23 receptor,IL-23R)基因中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基因型,以探究IL-23R基因的UC易感位点.方法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263个样本进行9个SNP位点基因分型,分析上述位点基因型,对比维汉民族、维吾尔族UC组与对照组,汉族UC组与对照组上述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探索IL-23R基因的UC易感位点及其在维汉民族间有无差异.结果与维吾尔族对照组相比,维吾尔族UC组在rs11805303、rs17375018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汉族对照组相比,汉族UC组在rs1495965、rs11805303、rs17375018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UC组与汉族UC组在上述9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R基因的rs1495965、rs11805303、rs17375018可能是影响UC发病的易感位点,但本研究涉及IL-23R基因9个SNP位点基因型在维汉民族间无明显差异,考虑上述位点可能不是民族易感性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汉族青年女性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F,CaS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探索其与汉族妇女峰值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突变分离PCR和错配PCR-RFLP方法检测北京地区202名无亲缘关系的汉族青年健康女性(20~35岁)受试者CaSR基因A986S、G990R基因型,测定其血钙(Ca)、磷(P)及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腰椎、股骨上段部位的骨密度(BMD)。结果(1)北京地区汉族女性中存在CaSR基因A986S、G990R多态性,AA、A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0%和5.0%,等位基因A和s的频率分别为97.5%和2.5%;RR、GR及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3%、51.0%和27.7%,等位基因R和G的频率分别为46.8%和53.2%。(2)校正年龄、身高、体重、BMI及血Ca、PTH水平后,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显示AA、AS基因型组之间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转子部位的BMD无显著差异(P=0J090~0.671);GG、GR及RR基因型组之间L2。、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转子部位的BMD也无显著差异(P=0.089~0.493)。结论(1)北京地区汉族青年女性中CaSR基因A986S、G990R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以A、G等位基因频率较高。(2)未发现CaSR基因A986S、G990R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青年女性峰值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保护素基因(TNFRSF11B) 1181G>C(rs2073618)、163A>G(rs3102735)位点和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配体(RANKL)基因(TNFRSF 11)401A>G (rs227743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易感性及其骨密度和疾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00例RA患者和201名健康对照组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rs3102735位点和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SNP;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法测定其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比较其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单倍体型在2组中的分布,并比较不同基因型RA患者骨密度及疾病活动性的差别.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①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rs3102735位点和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在RA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位点单倍体型研究表明:骨保护素和RANKL基因单倍体型(rs2073618G-rs2277438G-rs3102735G)携带者RA疾病易感性明显降低(1.5%与6.0%,OR:0.216,95%CI:0.081~0.575,P=0.0008),骨保护素和RANKL基因单倍体型(rs2073618G-rs2277438A-rs31 02735G)携带者RA易感性明显增加(14.5%与8.4%,OR:1.862,95%CI:1.179~2.943,P=0.007).②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表达为纯合型(AA和GG型)的RA患者(62例)腰椎3(1.05±0.22与0.93±0.26,t=2.314,P=0.023)、腰椎4(1.06±0.24与0.94±0.28,t=2.207,P=0.030)、腰椎2~4(1.04±0.21与0.89±0.28,t=2.788,P=0.007)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杂合型(AG型)RA患者(39例);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和rs3102735位点不同基因型RA患者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表达为纯合型(CC、GG型)的RA患者(60例)在以下疾病活动性指标上明显高于表达为杂合型(CG型)的RA患者(40例):压痛关节数(13±7与10±6,t=2.154,P=0.034)、压痛关节指数(19±11与13±9,t=2.318,P=0.023)、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5.7±1.9与4.8±1.8,t=2.481,P=0.015).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骨保护素基因rs3102735位点不同基因型RA患者间各疾病活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rs3102735位点和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SNP与中国籍汉族RA患者易感性无关,但骨保护素和RANKL基因单倍体型(rs2073618G-rs2277438G-rs3102735G)为RA的保护性因素,而单倍体型(rs 2073618G-rs2277438A-rs31 02735G)是危险因素.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SNP与RA骨代谢相关;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SNP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动受体γ(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年妇女骨峰值及绝经后低骨量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筛选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收集的219例健康青年妇女和102例绝经后低骨量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研究对象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的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基因型。结果研究人群中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校正年龄、体重、身高和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后,219名青年妇女和102名绝经后妇女中PPARγ各基因型组间在L2-4、股骨近端部位的B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基因C161→T的SNP可能不是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症遗传影响因素,其基因型的检测可能对筛查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动受体γ(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年妇女骨峰值及绝经后低骨量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筛选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收集的219例健康青年妇女和102例绝经后低骨量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研究对象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的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基因型。结果研究人群中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校正年龄、体重、身高和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后,219名青年妇女和102名绝经后妇女中PPARγ各基因型组间在L2-4、股骨近端部位的B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基因C161→T的SNP可能不是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症遗传影响因素,其基因型的检测可能对筛查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与T2DM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熔解曲线(HRM)检测T2DM组202例和健康对照(NC)组200名的7个易感基因位点,分析这些易感基因位点多态性与T2DM的相关性。结果两组rs8050136、rs13266634、rs7578597、rs864745和rs796158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s8050136、rs13266634、rs7578597和rs864745位点OR>1,rs7961581位点OR<1。两组rs10811661、rs1092393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均接近于1。结论 rs8050136、rs13266634、rs7578597和rs864745位点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T2DM发病风险相关,rs10811661、rs10923931位点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T2DM发病风险无相关性,rs7961581位点多态性对我国汉族人群T2DM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同源异形盒(homeobox,HOX)基因在调节软骨分化和成骨细胞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是探讨HOXD4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男性和女性低骨量的关系。方法筛选711名(年龄61.8±6.9岁)老年男性(其中419例健康男性、276例骨量减少患者和16例骨质疏松患者)和617名(年龄58.9±6.4岁)绝经后妇女(其中272例健康女性、291例骨量减少患者和54例骨质疏松患者)共1328个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为居住在上海30年以上的汉族人。双能X线吸收仪(GE Lunar Prodigy和Hologie QDR2000)检测左侧股骨颈BMD(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诊断分别按照股骨颈BMD为同性别正常峰值BMD的-1和-2.5个标准差,同时排除继发性低骨量的存在。使用Taqman荧光探针法检测HOXD4的3个标签位点:rs1867863、sr13418078和rs497250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与其他人群不同,在我们的研究中rs13418078只发现CC基因型。在711例老年男性中,rs1867863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AA(40.5%)、AC(45.7%)、CC(13.8%),rs4972504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CC(51.6%)、CT(40.5%)、TT(7.9%);在617例老年女性中,~1867863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AA(42.3%)、AC(43.1%)、CC(14.6%),rs4972504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CC(53.5%)、CT(38.7%)、TT(7.8%);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未发现此两位点SNP在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频率分布的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第一次提示了HOXD4的rs1867863和rs4972504位点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汉族老年男性和女性低骨量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血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水平与骨质疏松等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对78例接受稳定血液透析的患者检测FGF23、骨密度,同时收集其一般资料和血生化、骨代谢指标,分析FGF23与骨质疏松、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血液透析患者FGF23水平与骨代谢指标中的血甲状旁腺激素(i PTH)、血尿素氮、钙、磷浓度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而与骨质疏松程度、骨密度及其他指标间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FGF23对骨代谢水平有早期预测作用,但透析后骨质疏松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并未受到FGF23水平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基因rs16998073位点多态性与河南农村汉族人群高血压易感性的关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研究中抽取1096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以及根据性别(同性别)、年龄(±3岁)进行1∶1匹配的1096名非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珠法抽提全血基因组DNA,采用SNPscanTM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对FGF5基因上选取的rs16998073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FGF5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易感性的关联。应用多因素降维法探讨FGF5基因-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高血压组和对照组位点rs16998073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41)。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FGF5基因rs16998073位点突变基因型AT+TT与高血压易感性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4,95%CI1.10~1.62)。进一步分析显示,FGF5基因rs16998073位点与体质量指数(BMI)对高血压易感性的影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调整OR=1.41,95%CI1.30~1.53)。结论 FGF5基因rs16998073位点多态性与高血压易感性存在关联,且该位点基因多态性和BMI对高血压的发生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林紫薇  郑萍 《胃肠病学》2011,16(2):112-114
瘘管是克罗恩病(CD)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许多临床试验证实英夫利昔对瘘管型CD安全有效.对传统治疗方案无效者,早期规律给予英夫利昔可很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复发.对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者,联合英夫利昔和内外科治疗可提高疗效.本文就近年英夫利昔治疗瘘管型C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全球结核病的疫情非常严重,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不断增加,WHO于20世纪90年代就一再呼吁予以重视。解决此世界性难题的首要措施就是积极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亦即直接监视督导下短程化疗(DOTS),在此基础上要研发新药,使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和缩短结核病疗程两个跨世纪性课题有所突破[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人畜病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疫情特征及变化情况。结果201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以及居民感染率分别为7.78%和0.54%,家畜感染率为0.97%,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2011年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98.30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222 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3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有螺地带敞放家畜12 422头,比2010年上升46.99%。结论201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较2010年下降不明显。仍需加大家畜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7.
大黄素诱导急性胰腺炎胰腺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潘亮  袁耀宗等 《胰腺病学》2002,2(4):214-217
目的 从凋亡信号传导的角度探讨中药大黄素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非治疗组,大黄素组,以腹腔注射雨蛙肽物方法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后6,24,48,72,96小时处死大鼠。应用HE染色比较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Tunel法检测胰腺细胞凋亡指数,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凋亡调控基因Bak和BaxmRNA表达。结果 大黄素干预治疗急性胰腺炎后96小时淀粉酶值显低于未治疗组,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高于未治疗组,凋亡调控基因BakmRNA的表达与未治疗组之间无显性差异。而BaxmRNA的表达显高于未治疗组。结论 大黄素治疗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可能与干预凋亡调控基因有关。诱导凋亡调控基因Bax表达增强可能是干预凋亡信号传导的重要机制,而与Bak基因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8.
19.
包虫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由于受手术复发、死亡等手术水平的限制,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每年药物治疗的数量远大于手术治疗数。药物在术前缩小病灶、减轻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新剂型的动物及临床治疗包虫病现况,为探索包虫病药物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growing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n teens and frequent concomitant problems with adherence, adolescents are a frequent target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support and education. Due to widespread use of technology among teens in general, the use of serious games, games used for purposes beyond entertainment with the intention to educate and support health behavior for teens with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is an emerging and promising practice. This report explores games intended for teens with diabetes, how the use of games may enhance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better utiliza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use of gaming for promoting diabetes management in teens is fairly limited, with some initial support for improvements in both behavioral and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teens. More research is clearly needed in order to further determine how gaming can best be utilized to impact health outcomes in these teens, as well as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