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青蛤稚贝中间培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在大规格青蛤苗种培育过程中,放养方式、密度、底质、饵料等因素与青蛤稚贝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规格为10~300万粒/kg的青蛤苗,在底质适宜的池塘、海涂进行培养,都能获得很好效果,培养3~11个月,稚贝可增重几十倍或上百倍;在水温实验中,8~33℃的范围内稚贝存活率为100%,33℃时稚贝的壳长增长率最大,达175%;在海水比重实验中,海水比重为1.015~1.020两组生长最好,壳长增长率分别达89%、96%;饵料实验中得出投喂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櫣eueriLemmermann)培养青蛤稚贝效果最好,其次是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ParkOA 3011)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Tseng,Chenetzhangsp.nov.);在不同底质培养中,青蛤苗种存活率都是100%,其中以泥砂质的底质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对文蛤稚贝虾池中间育成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稚贝经164d中间育成,贝苗平均壳长达6.51mm,最大个体25mm,成活率达60.18%。报道了文蛤稚贝中间育成的主要技术环节,尤其是稚贝虾池网箱育成技术;介绍了提高育成稚贝的生长速度、育成成活率的方法与措施,以及稚贝在高温期间如何度夏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青蛤工厂化育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青蛤人工育苗中催产、幼虫培育及稚贝的附着与培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工催产率达95%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7-89%,附着率达64%左右,在105.61m^3水体的室 内育苗池内,培育出壳长223-428μm稚贝169889.42万粒,单位水体育苗量168.87万粒/m^3。经土池培养出壳长3-6mm稚贝3878.45万粒,成活率达22.83%。  相似文献   

4.
对青蛤人工育苗中催产、幼虫培育及稚贝的附着与培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工催产率达95%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7-89%,附着率达64%左右,在105.61m^3水体的室 内育苗池内,培育出壳长223-428μm稚贝169889.42万粒,单位水体育苗量168.87万粒/m^3。经土池培养出壳长3-6mm稚贝3878.45万粒,成活率达22.83%。  相似文献   

5.
青蛤Cyclinasinensis(Gmelin)俗称黑蛤、圆蛤、铁蛤、牛眼蛤、墨蛤、石头螺等 ,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有关青蛤繁殖和生长的研究 ,孙晋廷和关福田[1 ] ,曾志南和李复雪[2 ] ,于业绍等[3] ,于业绍和王慧[4] ,于业绍和周琳[5] 先后都有过报导。在浙江省玉环县沿海 ,进行海涂埕田养殖和池塘育肥 ,以及养殖环境和青蛤体内的细菌分析等研究还属首次 ,本文阐述该项试验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区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玉环县 ,北纬 2 8°1′~ 2 8°9′ ,东经 1 2 1°3′~ 1 2 1°3 2′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有明…  相似文献   

6.
青蛤的移苗与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蛤Cyclinasinensis(Gmelin)俗称黑蛤、圆蛤、铁蛤、牛眼蛤、墨蛤、石头螺等 ,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有关青蛤繁殖和生长的研究 ,孙晋廷和关福田[1 ] ,曾志南和李复雪[2 ] ,于业绍等[3] ,于业绍和王慧[4] ,于业绍和周琳[5] 先后都有过报导。在浙江省玉环县沿海 ,进行海涂埕田养殖和池塘育肥 ,以及养殖环境和青蛤体内的细菌分析等研究还属首次 ,本文阐述该项试验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区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玉环县 ,北纬 2 8°1′~ 2 8°9′ ,东经 1 2 1°3′~ 1 2 1°3 2′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有明…  相似文献   

7.
文蛤稚贝生产性室内越冬暂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0月-2001年4月,在盘山县水产局双良公司的1500m^3水体育苗室内,将30个底面积各为22.8m^2的水泥池作为文蛤稚贝越冬培育池,10个相同面积的水泥池作为水处理池,投放体长0.56-1.24mm的文蛤稚贝4.3808亿枚,在平均水温4℃、pH8.15、溶解氧7mg/L以上、盐度26、白天照度1000lx的试验条件下,进行生产性室内水泥池越冬培育试验。结果越冬培育的文蛤稚贝成活数量达3.6253亿枚,成活率为82.8%,文蛤稚贝在越冬培育过程中,其体长不增长,不摄食,亦不运动。  相似文献   

8.
比较运输方式及环境温度对合浦珠母贝稚贝运输中的存活影响,从而为稚贝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方式、环境温度及运输时间的把握提供借鉴和参考。以3月龄稚贝为实验材料,运用无水干露、加水淹没及包装充氧等3种方式,分别在环境温度为5、13、21和29℃下模拟运输。每隔3 h从每组运输条件下取出1组实验贝,转移到正常养殖环境下暂养恢复,经48 h后统计其存活率。对运输时间与存活率之间进行非线性参数曲线拟合,计算每组运输条件下的致死时间(T_0)、半致死时间(T_(0.5))及全致死时间(T_1);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氏方法比较3种运输方式及4种环境温度间的均值。结果显示:包装充氧优于其他两种运输方式,而加水淹没又优于无水干露;温度为13℃和21℃时优于其他2个环境温度,环境温度为17.60~20.05℃是稚贝运输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9.
放养密度对西施舌稚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6-8月,在汕头市海水种苗培育中心,对体长11.74mm的西施舌稚贝放养密度进行研究。经50d的观察,结果表明,西施舌稚贝的生长与放养密度关系密切。最终平均体长、最终平均体重和平均体长增长率、平均体重增长率都伴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水温25.6~28.2℃,每平方米放养3 000粒平均体长11.7mm的西施舌稚贝,其净增重量最佳。  相似文献   

10.
文蛤稚贝期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文蛤稚贝期不同培育密度对日生长,出苗量,成活率的影响。密度为33-160个/cm^2,与日生长有极显著差异;密度为33-60个/cm62,有显著差异。33个/cm^2密度组其生长最快,160个/cm^2密度组生长较慢。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加,平均日生长速度减慢,而单位水体出苗量增加,培育密度对成活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香椿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采集了贵州省关岭县人工培育的32年生香椿,通过树干解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香椿在幼龄阶段树高生长较快,15年以前其平均生长量在1.4m以上,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9年,年生长量1.633m;胸径生长高峰期在第9年,年平均生长量达1.95cm,18年后至32年,年平均生长量仍达到1.3cm以上;在30年前,材积增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出现两次高峰。香椿至32年时,可分为3个生长期,即:幼龄期、速生期和成熟期。并运用SPSS 13.0软件对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建立了模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池塘养殖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指数、可食部分比例、营养成分组成,以比较两者的品质.结果表明: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相比,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肌肉指数、肝脏指数、可食部分总和无显著变化(P>0.05);雌性的性腺指数、性肝指数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显著(P<0.05),但雄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P<0.05),但雌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无氮浸出物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但雌雄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总量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鲜味氨基酸总含量显著大于野生中华绒螯蟹(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单烯酸含量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其中雌性群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雄性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池养河蟹性早熟现象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积温、营养、品系3个因素对河蟹性早熟的影响。通过观察蟹种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性腺发育情况确定性早熟比例,从而得出初步结论:不同品系河蟹性早熟比例有显著差异(F〉0.05),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性早熟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用第2步足跗节内侧刚毛多寡来判别雄性蟹种的性早熟,即当跗节近趾节端1/3处密布刚毛、长度2mm左右时,即已成熟,此时性腺成熟系数0.8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被毛孢RCEF0273培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提高菌丝生物量为目的,对中国被毛孢RCEF0273菌株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最佳氮源为奶粉,其后依次为黄豆粉、酵母粉和麸皮,最差的为蛋白胨和NH4NO3;碳源对此菌的生长影响较小,比较适合的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其次为乳糖、淀粉等.应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接种量、CMC浓度以及添加玻璃珠的数量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30%的接种量可显著提高菌丝的生物量,而添加CMC或玻璃珠不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7.
光色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诱集与仔蟹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光照颜色的行为反应,探究蟹类颜色视觉的特征,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蓝光(波长446~493 nm)、绿光(波长502~579 nm)、黄光(波长586~600 nm)、红光(波长620~644 nm)、白光(波长440~637 nm)对中华绒螯蟹Ⅱ~Ⅴ期溞状幼体与大眼幼体的诱集效果,以及对仔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装置中,Ⅱ~Ⅴ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在蓝光下的分布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光照组(P0.01),各期幼体在绿光下的分布率也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光照组;在室外土池中,采用容积为1 L的捕苗器,在蓝光下捕获大眼幼体的数量最多,为1097尾,极显著高于白光组(253尾)、红光组(121尾)和黄光组(35尾)(P0.01),显著高于绿光组(629尾)(P0.05);24 h内各光色组中仔蟹的昼夜摄食量结果显示,各组仔蟹的日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天摄食量平均值高于夜晚,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河蟹一龄性早熟是扣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构建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性成熟河蟹家系,综合评估了两种家系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早熟率、成活率、产量、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及其规格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1)除215日龄雄体甲壳长外,一龄早熟家系扣蟹在155和215日龄的体质量、甲壳长、甲壳宽、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二龄成熟家系(P0.05);(2)整体上两种家系子代的成活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尽管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雄体的早熟率略高于二龄成熟家系,但是两者的差异不显著,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雌体无一龄早熟现象,二龄成熟家系子代雌体的早熟率是其雄体的两倍;(3)两种家系后代中正常扣蟹各规格比例基本呈正态分布,雌雄体主要集中于3~6 g和6~9 g两个体质量范围,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成熟家系的大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一龄早熟家系的小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综上,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两者的一龄性早熟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河蟹一龄性早熟的生理机制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将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的蛋白提取物经凝胶过滤后所得到的各个组分分别进行促雄性腺素(AGH)生物活性的初步检测,以输精管和精巢的蛋白提取物作为阴性对照,保幼激素(JHⅢ)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发现其中7个组分对卵巢组织的氨基酸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磷酸缓冲液(PBS)存在显著差异,初步判断该7个组分可能存在AGH生物活性;阴性对照组对卵巢组织的氨基酸吸收没有抑制作用,JHⅢ阳性对照与PBS差异极为显著。再将上述可能具有AGH活性的7个组分分别注射到中华绒螯蟹雌性幼蟹体内,观察是否真正具有AGH活性,结果其中2个样品注射后雌性幼蟹产生了性别逆转现象,证明该2个样品组分中确实存在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