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在古地貌格局研究基础上,以流体势和储层沥青为依据,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形成过程。应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储层沥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沥青为液态烃类裂解后的残留物,其含量呈规律性变化。各类型岩石中,储集孔隙发育的残余鲕粒白云岩中的沥青含量最高,其高低与原始液态烃类聚集的多少有关。沥青含量与天然气产量、气藏规模及储层物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古隆起和储层控制着天然气的运移富集。鲕滩气藏的形成可分为岩性—构造型和构造型两种成藏模式。前一类型包括罗家寨、渡口河及铁山坡等储集性能好的气藏;后一类型以金珠坪气藏为代表。鲕滩气藏属于印支晚期—燕山期聚油气、喜山期调整定型成藏的晚期成藏类型。  相似文献   

2.
鄂西渝东区长兴组发现了近源常压型礁滩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原油裂解气。具有H2S和CO2含量高的特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受岩性-构造的控制,有构造-岩性型和岩性型两种成藏模式,控制礁滩气藏规模的关键因素是有利沉积相带内经白云岩化、溶蚀次生改造后储集性能极大改善的白云岩和与构造圈闭的有效匹配。构造-岩性型气藏以建南气藏为主,属于印支晚期-燕山期聚油气、喜马拉雅期调整定型成藏的晚期成藏类型;岩性型气藏以三星伴月气藏为主,储层孔隙发育和演化过程就是圈闭的发育成藏过程。礁滩气藏白云岩分布广,资源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川东北罗家寨飞仙关组气藏成藏过程及聚集效率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罗家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田是四川盆地迄今为止储量规模超过500×108m3,居第3位的大型气田。天然气甲烷含量一般为75.29%~84.95%,乙烷含量0.07%~0.11%,硫化氢含量7.13%~10.49%,为高含硫化氢的过成熟干气。罗家寨气田气源主要为上二叠统烃源岩,富集在中下三叠统区域性膏盐岩盖层之下、受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中,属于下生上储顶盖的它源近常压的垂向运移成藏系统,成藏条件优越。储层中普遍存在的沥青为古油藏原油裂解成气的中间产物,并且沥青含量与储层孔隙度及天然气产能呈正相关。气藏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早中期的鲕粒岩聚油气、液态烃类深埋裂解以及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形成、流体进行局部调整、构造控气的成藏过程,烃类充注期主要为中-晚侏罗世。高效的输导体系、优质的储集空间以及良好的封堵条件,确保了罗家寨气田较高的聚集效率。  相似文献   

4.
综合应用盆地模拟、构造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储层成岩及物性演化史、构造圈闭和运移输导体系形成演化史等关键成藏要素进行了模拟与研究,并对各成藏条件随时空演化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白云岩储层在(准)同生期既已形成;石羊镇、金马、鸭子河等背斜圈闭在印支晩幕构造运动中形成;历经东吴运动、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关口、彭州等断裂和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共同形成了持续、畅通的纵横向油气运移系统。这些成藏条件形成时间早、空间配置关系好,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聚空间。综合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原油裂解供气成藏,燕山期雷口坡组烃源岩供油与古油藏裂解供气双源供烃形成油气藏,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气藏形成并最终定型的成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随着普光1井、2井在二叠系长兴组和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中喷出高产工业天然气流,发现了四川盆地有史以来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田——普光气田。研究表明,普光气田主要以二叠系长兴组台地边缘形成的礁滩和白云岩组合以及三叠系飞仙关组浅海开阔台地相沉积的粒屑滩、鲕粒滩为储层,后期埋藏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下寒武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烃源岩。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运动都对普光古圈闭及油气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普光气藏属于构造—岩性复合孔隙型气藏,其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经历了原生油藏阶段、气藏阶段和改造定型阶段。普光气田的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对广大川东北地区勘探类似天然气藏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陷,在其东、西、北坡呈马蹄形分布,显裂缝系统构成天然气自然渗流的重要通道,天然气藏主要聚集在以早期构造为基础的各种复合圈闭中。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的分析,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原生气藏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晚白垩世以后,储层整体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结束,油气被致密化作用所"封存"。喜马拉雅运动使区内产生强烈形变,主要表现为裂缝对早期致密化"封存"油气的活化作用。因此,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特征:早期"古构造"是天然气藏聚集的基础;中期"致密化封存"是天然气保存的条件;晚期"裂缝活化"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叠合盆地深层含油气系统最显著的成藏特征,研究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的有效性和规模性对于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变革为主线的盆地级古构造恢复和成藏模拟,研究了烃源灶演化,并恢复了成藏过程,构建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受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灶热演化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灯影组圈闭不断调整改造,烃类运移与圈闭的动态配置控制油气富集。(2)筇竹寺组烃源岩普遍为高—过成熟,经历全过程生排烃,生成的原油发生热裂解生气并作为新的烃源灶;干酪根热解与原油裂解构成的烃源灶接力供烃体系控制着跨重大构造期油气聚集过程中的持续烃类补给。(3)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成藏类型可划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2类:原生型气藏为成油期已具备圈闭条件的气藏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型和岩性型2个亚类4个小类。其中,原位构造型长期继承性捕获油气,最有利于规模成藏;岩性型侧向遮挡条件好,可规模成藏,不受埋深控制;次生型气藏受较晚构造活动控制,可划分为3个亚类。结论认为,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深层、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的基本条件,其规模...  相似文献   

8.
综合吐鲁番拗陷深层地震、钻井和露头等资料,本文建立复杂构造带区域地质大剖面,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恢复。主要目的是动态地再现构造的形成过程,精确地判断出古今圈闭的时空展布,合理地解释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散失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海西期—印支早期为拗隆雏形形成期,变形强度南强北弱;印支晚期—燕山期为构造持续隆升发展变形期,具有由南到北变形渐晚、变形强度减弱的整体特征;喜马拉雅期为深层古构造调整改造定型期,调整改造强度具有北强南弱,以及中段强、东西两段弱的特征。构造运动与圈闭形成的突出特征是印支末期以隆升剥蚀作用为主,中晚燕山期以继承性褶皱加强作用为主,喜马拉雅期以逆冲褶皱改造作用为主。圈闭形成与油气运移的配置有四种关系:海西期—印支早期形成的圈闭早于油气的生排烃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期形成的圈闭大致与油气生排烃同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稍晚于生排烃期,晚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大大晚于生排烃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沉积相、储集体和储层、烃源岩、古隆起演化等成藏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1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古隆起、大型克拉通内裂陷、4套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3套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储层、原油裂解气是形成大面积高丰度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2古隆起不同部位发育不同的气藏成藏模式,继承性古隆起核部以古油藏"原位"裂解聚集成藏为主,继承性古隆起斜坡以晚期构造圈闭分散液态烃裂解成藏为主;3古隆起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勘探方向,古隆起核部以寻找继承性古构造圈闭为主,也具备岩性地层气藏勘探的基础,古隆起斜坡以寻找大型高幅度喜马拉雅期构造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10.
������Һ�������ɰ�ҳɲ���������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造控制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和分布;②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富集油气的主要圈闭类型;③天然有效裂缝系统是高产的关键;④古今复合圈闭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这些认识和成果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江苏地区中-古生界沉积了下青龙组(T1x)、二叠系、高家边组(S1g)-五峰组(O3w)、幕府山组(∈1mu)等多套烃源岩.均达到以生气为主的阶段.具有丰富的烃类天然气物质基础。已有钻井中的天然气显示,研究区天然气类型有烃类天然气和非烃类天然气,且具有多种成因类型。经对黄桥CO2气田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条件较差,后期的构造裂缝及溶蚀孔洞是天然气的重要储集空间;断层在气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天然气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聚集是该区重要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思路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27  
中国南方改造型盆地的特点,决定了其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成藏的基础、关键、归宿特殊性的分析、论证为基点,根据:(1)现今油气藏的定位不决定于原型盆地,而与晚期改造,再分配烃源控制的空间有关;(2)主导成藏模式应为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聚集晚期成藏两种类型;(3)油气的高演化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决定了南方应以找气为主;(4)晚期重建整体封存体系的优劣是能否成藏并保存的关键,其核心是建造与改造的统一;(5)南方天然气的储集以多层系、多类型为特点,应坚持"有主要目的层,而不唯主要目的层”,多层兼顾,立体勘探和"二次生烃,多层储集、动态成藏,整体封存”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已钻资料,对飞仙关组的鲕滩气藏控制因素及储集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飞仙关组的鲕滩气藏控制因素为沉积相、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从飞仙关组的鲕滩气藏储集条件看,鲕滩气藏多为构造圈闭气藏,保存条件良好。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藏条件的关键因素是储层与圈闭。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沉积相、成岩相、烃类运聚优势相、局部构造、钻井显示和油气测试结果等因素,对川东的北部地区进行了有利区带预测和划分,即环开江—梁平海槽外缘分布的川东碳酸盐连陆台地边缘鲕粒滩发育区、环开江—梁平海槽内缘分布区是川东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苏码头构造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气藏为一典型的负压—常压浅层远源"次生气藏",在分析其气藏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蓬莱镇组气藏的成藏条件。有效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期长、生气强度高)为蓬莱镇组浅层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古构造有利于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并继承性发展,并叠加现今优越的圈闭条件;相控下发育的优质砂体为天然气富集提供了重要的储集场所;保存条件差异大,层位越深封闭性越好。总结了该区天然气的富集规律:早期聚集,中期局部破坏,晚期调整成藏定型。苏码头蓬莱镇组富集高产气受构造和储集砂体(岩性)双重控制,但更主要受控于沉积砂体的展布与储集物性的优劣。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气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地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刻画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了下古生界气藏特征,揭示了古油藏与气藏相互耦合关系,初步建立了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2套高品质烃源岩,平均厚度约为100 m,两者分布区域具有显著继承性,存在川南、川东及鄂西3个生烃中心。储层主要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中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及宝塔组,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或小河坝组;基质孔隙度小于1%者占70%~80%,但局部层段发育岩溶孔洞、裂缝型及礁灰岩等优质储层,有效孔洞率可达4%~11%。下古生界发育有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泥质岩、中下寒武统膏质岩2类区域性盖层,其主要分布在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层位繁多。天然气干燥,非烃含量高,多为原油裂解气,川东、川南气源分别主要为志留系烃源岩和寒武系烃源岩。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共经历了如下过程:油气生成→古油藏(捕获成藏)→古油藏调整(跨层运移)→古气藏(高温裂解)→古气藏遭受破坏或形成现今气藏(构造调整)。古油藏原油裂解气是下古生界现今气藏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古油藏对四川盆地现今天然气藏的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开江-梁平海槽中-北段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勘探已在多个区块取得重大突破,而海槽南段的勘探进展有限,其储层面貌及分布的控制因素不明确。基于录井、岩心、岩石薄片和碳、氧、锶同位素、主量与微量元素等测试资料,根据矿物组成、晶粒大小和孔隙成因类型,在开江-梁平海槽南段飞仙关组鲕滩识别出粒间孔型鲕粒灰岩(A型)、铸模孔型鲕粒灰岩(B型)、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C型)、铸模孔型鲕粒白云岩(D型)、细晶白云岩(E型)和粉晶白云岩(F型)6种储集岩类型以及鲕粒灰岩储层、鲕粒白云岩储层和晶粒白云岩储层3类储层。鲕粒灰岩储层分布在台缘带和台内。台缘带鲕粒灰岩储层岩石类型为粒间孔型鲕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残留粒间孔为主;台内鲕粒灰岩储层岩石类型为铸模孔型鲕粒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铸模孔或粒内溶孔。鲕粒白云岩储层仅发育在台缘带,储集岩类型为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或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与铸模孔型鲕粒白云岩的组合。晶粒白云岩储层仅在台缘带发育,储集岩类型为细晶白云岩或粉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鲕粒白云岩储层与晶粒白云岩储层、细晶白云岩与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的储集物性相对较好。组构选择性溶蚀作用和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等盐度海水主导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是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与储集岩类型多样化及其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川西坳陷广泛发育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天然气以低含非烃气为特征,不同气藏天然气干燥系数差别明显,组分运移分馏现象明显。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只有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为油型气,并含有少量H2S气体。川西坳陷经历了多期成藏,但主要成藏期发生在燕山期,后经过喜马拉雅期的逆冲断裂作用,浅层储集层被改造,形成次生气藏。气藏分布明显受古隆起控制,并且在构造强活动带发育浅层次生气藏,隐伏断裂在次生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上组合,受储集条件控制,气藏形态主要呈透镜体。图6表1参19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运聚成藏史包括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及成藏各要素的配置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23气田为例,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借助天然气分析测试资料,对该气田沙四段气藏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23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前梨园洼陷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在沙一段沉积期至东营组沉积末期,洼陷带生成的煤成气沿文东断层向上运移进入沙四段砂体,并沿着砂体高孔隙高渗透带向西北方向运聚,在沙四段储集层的有利部位聚集成藏,为一期连续充注成藏。其古气水界面比现今气藏的气水界面约低10m,表明文23沙四段气藏中的天然气在东营运动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散失。  相似文献   

19.
支东明  李建忠  张伟  王晓辉  马强  刘俊田  杨帆 《石油学报》2022,43(10):1383-1394
2020—2022年,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双吉构造带多口井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常规油气勘探潜力。为深入研究吉木萨尔凹陷及其周缘二叠系常规油气的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双吉构造带是受SN向和EW向两组断裂控制形成的断鼻型正向构造,规模储集体发育,砂体展布受古地貌控制,具有"沟槽控砂"特征,具备形成大型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储层条件。井井子沟组发育"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在井井子沟组砂岩储层中聚集成藏,具有"生烃增压驱动、断裂垂向运移、岩性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优质烃源岩的下伏储层具备规模成藏的潜力,构造带北部及南部靠近主走滑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优越,是拓展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