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典型水文钻孔和露头剖面沉积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样品测试及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形成时,北部环河组、洛河组均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南部环河组湖泊相为主、洛河组沙漠沙丘相广泛分布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这对含水岩石中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石膏等重要矿物组成和易溶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形成明显控制,也控制了含水层和隔水层空间分布,并显著影响了深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区域分布变化。在沉积-成岩环境条件下,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变化的主要水-岩作用包括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溶滤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受含水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地下水循环及水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环河组、洛河组地下水总体表现为盆地北区TDS低、淡水发育、以HCO3型为主,南区TDS高、微咸水和咸水发育、以HCO3.SO4型为主的分布规律,地下水水化学和水质分布在北区分布变化小、在南区上下含水层分布变化复杂。  相似文献   

2.
天然成因的高氟地下水是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前人对高氟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高原盆地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不同类型含水层组(第四系松散层含水层、基岩裂隙或岩溶含水层以及新生代古近纪以来的碎屑岩含水层)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尚不明确。本文以化隆—循化盆地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测试研究区内的各类地下水样品,分析研究区内不同类型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1.007.73 mg/L)主要分布在沿黄河的河谷区域和巴燕低山丘陵区域的泉水和潜水中以及深部的承压水中,在垂向上高氟地下水无明显分布规律。接受黄河水入渗补给的河谷潜水中氟离子浓度较低,补给黄河的河谷潜水中氟离子浓度较高。贫钙富钠的弱碱性苏打型水有利于地下水中氟的富集。泉水和潜水中氟主要来源于萤石的溶解,而承压水中氟除了来源于萤石外,还来源于其他含氟矿物。对于潜水和第四系松散层泉水,蒸发浓缩作用促进了地下水中氟的富集。另外,阴离子竞争吸附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是泉水(第四系松散层泉水和基岩裂隙泉水)和潜水中氟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而承压水中氟离子浓度受竞争吸附作用影响较大,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化隆—循化盆地低氟地下水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钢 《地下水》2006,28(1):17-19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巨大的开启型自流水盆地,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裂隙含水层,白垩系碎屑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本文在分析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规律的基础上,用补给量法计算了白垩系含水层的天然地下水资源量,并阐述了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蓝田灞河谷地第三系碎屑岩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钻孔资料和供水勘探成果,从岩性、构造、地貌和含水层出露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蓝田灞河谷地第三系孔隙裂隙地下水的一般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5.
董娜 《城市地质》2011,6(1):40-44
本文介绍了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分布规律、富水性等情况,并分别从岩性、地貌、构造、埋深、地下水活动及古水文网发育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沉积学初探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含水层沉积学”是沉积学、水文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相互交叉综合的产物,是以沉积学、水文地质学理论为基础,以沉积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查明地下水赋存和循环条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地下水水质成因与分布以及地下水富集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最终服务于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的一门边缘分支学科。含水层沉积学及水文地质综合研究表明,受到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展布的明显控制,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赋存、循环、富集条件以及地下水水质分布总体具有北好南差、盆地南部具有下好上差的宏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三维地震及电法综合勘探在内蒙古东部煤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探区位于内蒙东部,现开采层段为Ⅱ2a煤层,该矿在初探阶段用比拟法予计矿井涌水量,对各含水层及其相互间水力联系缺乏认识,致使建井采煤期间多次发生突水溃砂现象.为查明开采层段煤层顶板含水层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并查明勘探区内构造情况,对该区进行三维地震及电法综合勘探.使用三维地震方法查明了测区内Ⅱ2a煤层底板及几个主要含水层底界面的起伏形态和深度,解释断层14条,其中煤层发育有1条断层、6号含水层发育10条小断层,4号含水层发育有3条小断层;利用电法基本控制了区内含水层富水性和分布情况,查明了含水层的分布形态和埋深.  相似文献   

8.
汪超培  计岭 《地下水》2011,33(5):115-116
研究了安徽淮北平原含水层的分布特征,根据岩性、含水介质和埋藏条件将区内的含水层划分为松散岩类的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指出了区内开采地下水引发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3)
江都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的交汇处,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大,含水层发育,受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沉积影响,不同地区含水层厚度、颗粒、结构和富水性差异较大。通过对比分析江都地区第四纪含水层水文地质结构可以看出,第四纪含水层具厚度大、砂层层次少、颗粒粗、水量丰富等特点,含水层岩性较细,以中细砂、粉细砂为主,砂层厚度薄且呈多层状,含水层之间发育厚度较大的稳定隔水层,水量一般。同时通过对江都地区地下水开采现状分析发现,由于江都区开采井及开采量逐年增加,水位逐年下降,并引发了江都地区的地面沉降,应采取严格地下水开采管理、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合理控制水位、加强浅层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等措施,量化研究开采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合理确定开采井的分布、开采量和控制水位,为江都区水资源合理开采提供基础支撑,为地面沉降机理研究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白垩系基岩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为研究区地下水主要含水层之一,水文地质模型概化为各项异性非均质.根据地下水系统运动规律及分布特征建立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采用广义差分法对其求解,并以长春市区为例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结果表明,计算模型与实际水文地质条件比较接近,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相吻合;为研究区地下水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煤田内影响煤层开采主要含水层为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砂岩含水层,该含水层地下水受地表分水岭的控制作用,地下水最高水位稍向东偏移;区域构造演化形成洛河组底界面从北向南凹陷和隆起依次展布的特征,含水层地下水受隆起地带的阻隔,在凹陷地带形成富集区域,洛河组顶界面由于上覆地层华池组缺失区域,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局部出现富集区;洛河组的沉积相主要为沙漠沉积相的沙丘亚相,平面与垂向上分布稳定,由于岩石孔隙的发育,往往含有大量的水,而且含水层厚度与富水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乌蒙山贫困缺水区生态环境建设、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以昭通市作为重点调查区,基于地质调查、泉流量统计、水质检测,展开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及物探找水方法的研究.结果 表明:①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条带岭谷型、埋藏型为主.条带岭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以现代岩溶为主,目标含水层多、发育深度有限、岩溶发育及富水程度差异大,富水块...  相似文献   

13.
徐州城区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区域,已发生的塌陷均展布在废黄河断裂带内,有明显的规律性,为断裂带地下水富集区过量抽水所造成。研究表明,废黄河断裂带内岩溶发育,发育有向上开口的溶洞和裂隙,断裂带沟通了不同时代的含水层,形成了地下水强径流带或富集带;地堑式断裂带构成的负地形形成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古河道,古河道区域形成"单一透水型盖层"和"透-阻型盖层",使黄河泛滥沉积的砂性土直接覆盖在岩溶含水层上,为过量抽水发生岩溶塌陷提供了重要水动力条件。因此,废黄河断裂带及其伴生断裂控制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特别是岩溶发育强度、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和地下水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4.
宋辉  丁彩元  王克红  彭亚丽 《地下水》2011,33(2):8+31-8,31
沂源断块区构造发育,断裂构造控制着本区地下水分布状态和赋存规律,查明分析地质构造在沂源断块区中对地下水的运移与富集机理,对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雪  晏婴 《城市地质》2015,(4):38-43
饮用水中氟浓度超标,是导致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的主要因素。通过水质资料综合分析,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施工及水质专项调查,开展了地下水中氟分布规律的研究,掌握了氟在地下水空间的分布规律。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超标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及南部地区,氟离子浓度与含水层深度呈反相关系,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深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超标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当含水层埋深在300m以内时,氟离子浓度与含水层深度呈正相关系,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小。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富集与气候条件、含水层岩性、地下水径流速度密切相关,深层地下水氟超标是由地质原因造成的。研究成果为水井施工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研究治理地下水中氟浓度超标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三塘湖盆地是具有正向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的渗入型坳陷盆地,区内含水层发育良好,具有较好的泥-砂-泥结构模式,盆地铀源丰富,地下水中铀元素的分布规律有利于其在氧化还原过渡带中沉积富集,具有较好的铀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广州南部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水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忠  刘华 《地下水》2011,(4):79-81
广州南部地区是广州城市建设战略中"南拓"的重要区域。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对本区城市地下水的监测和保护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水化学特征等,充分综合已有钻孔岩性信息将第四系松散孔隙沉积物概化出三个主要含水层,揭示了各含水层的展布规律,为广州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开...  相似文献   

18.
为模拟洞穴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分布规律。对缓倾岩层(倾角<15°)裂隙疏散或密集及多层或单层含水层结构的模型所做的溶蚀试验表明:均匀介质含水层在平面上洞穴发育呈不均匀状况,剖面上以浅饱水带及承压含水层顶板附近洞穴较发育;在裂隙不发育或不贯通时洞穴发育受层面裂隙控制;在缓倾岩层中,洞穴发育循反倾向的方向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采煤对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扰动程度评价方法适用性不足等问题,以神东补连塔井田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采煤对地下水动力场的影响规律,得出矿井水(矿井排水与采空区储水)的形成是导致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量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并从松散含水层生态水位变化、含水层损伤以及水量损失的角度,提出了采煤对地下水扰动程度的3个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补连塔井田松散含水层地下水生态水位扰动指标基本均大于1,采扰比达92%,说明采煤对生态水位影响较大;由于采动裂隙直接发育至松散含水层内部,导致井田范围内8%面积的含水层完全损伤而失去地下水调蓄能力;而在重复利用矿井水并开发地下水库储水功能的条件下,补连塔矿地下水量损失减少至8.5%,说明矿井水的充分利用对减少地下水资源损失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陕渑煤田构造控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构造动力演化为主线,深入探讨了陕渑煤田构造发育、组合、性质及其分布规律,阐述了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奠定了陕渑煤田主体构造格局,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含水系统的结构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地下水动力条件,尤其燕山期形成的NNE向构造对含水层改造最为明显;地质构造越复杂,岩层富水性就越强,且富水区多位于断层端部或其两侧影响带范围内;矿井突水点在构造复杂区域分布显著增多,大部分的突水点位于小断层附近,褶皱轴部及转折部位也是突水的高发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