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春洪  生晶  丁乙  陈剑华 《江苏医药》2004,30(7):489-491,i001
目的 建立SD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对DAI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前景。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自由落体法复制弥漫性脑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4h、8h、24h、48h行MRS检查,观察NAA/Cr、Cho/Cr的变化,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打击后24h即可见轴索损伤的病理表现;MRS示轴索损伤后NAA/Cr4h显著下降;8h起逐渐恢复上升,但48h又明显下降;而Cho/Cr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 DAI急性期可能存在短暂可恢复的时间窗。MRS有望为DAI的早期诊断、预后和疗效判断提供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猫头颅瞬间侧向旋转引起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的稳定性,并探讨损伤的机制。方法:对照组4只、损伤组38只,采用自制弥漫性轴索损伤装置,将损伤组猫头颅于11~12ms内在冠状面测向旋转60°造成剪力伤,于伤后6、12、24、48、72、120、144、168h分批处死动物,制脑切片、行嗜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伤后即刻猫意识均丧失.6只30min内死亡,肉眼亦见蛛网膜下广泛出血,其余存活猫在伤后6~168h,肉眼见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光镜下见脑干、胼胝体、大脑脚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断裂、轴索回缩球形成、成簇小胶原细胞增生等征象.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猫头颅侧向瞬间旋转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表明剪力可引起轴索损伤,为DAI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36例临床患者的诊断与研究,探讨磁共振(MRI)多序列成像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对36例患者进行MRI多序列成像检查。术后,与诊断结果做对比。结果36例患者均被MRI检查证实。其中,脑干损伤19例,胼胝体损伤7例,脑实质及脑皮层损伤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与术后诊断符合率100%。结论磁共振(MRI)多序列成像技术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分析62例DAI病人资料,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62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61%)。伴脑挫裂伤者44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45例。结论:在弥漫性脑损伤中,DAI是常见弥漫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刘仕昌  杨卓 《天津医药》2007,35(12):908-908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可经静脉注射的无毒性分子,其在豚鼠脊髓内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最近的研究显示,大鼠脑外伤后静脉注射的PEG亦可进入脑实质,并修复胼胝体区的细胞膜损伤。大脑外伤性轴索损伤(TAI)引起顺行性轴浆运输中断,造成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积聚。该现象提示由于轴索断裂导致的轴索变性,可引起神经元死亡。本实验中,研究者分析冲击加速度损伤致TAI动物模型脑组织内的APP表达情况,并检测损伤后静脉注射PEG这一膜修复药物能否减少轴索损伤区的APP积聚。  相似文献   

6.
<正>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为交通事故中旋转暴力产生的一种脑部疾患,患者脑组织发生碰撞、牵拉,因灰白质坚韧性不同使灰白质邻界部位发生剪力损伤导致白质联合纤维(轴索)撕裂,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脑中轴部分,即胼胝体、大脑脚、脑室周围、脑干、小脑上脚等,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因此诊断困难,单依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不能提供客观依据~([1,2])。目前  相似文献   

7.
朱文昱  黄强  兰青 《江苏医药》2006,32(3):217-219
目的比较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原发性脑干损伤(PBSI)的异同,为正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CT/MRI特征,对46例DAI和20例PBSI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结果DAI组中,CT/MRI发现合并脑干损伤12例;PBSI组中,CT/MRI阴性或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例,单纯脑干损伤1例,合并其它部位脑损伤12例。结论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包括合并存在的脑干轴索损伤;PBSI是脑干的原发性损伤,包括原发于脑干的轴索损伤、挫裂伤和血肿。DAI和PBSI存在交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大鼠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2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DAI组和治疗组,建立DAI模型后治疗组给予尼奠地平注射液腹腔注射,剂量为0.5 mg/(kg·d),分别于伤前和伤后6h、1d、3d、7d通过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反映脑水肿情况,通过观察伊文蓝(EB)含量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DAI后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EB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伤后1d和3d,2组内不同时间点脑组织水含量和脑E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伤后6h和1d、3d时尼莫地平治疗组脑组织水含量明显低于DAI组(P<0.05或P<0.01),伤后6h和1d、3d、7d尼莫地平治疗组脑EB含量明显低于DAI组(均P<0.01).结论:尼莫地平可以有效控制DAI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年来临床确诊的1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d内接受CT与MRI检查,MRI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结果DAI在CT影像上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其中3例患者CT表现正常;MRI检查10例患者均表现异常,可见弥漫性脑肿胀,单发或多发的脑白质小灶性损伤,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病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10例患者中,MRI共检出42个病灶,CT仅检出15个病灶。MRI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结论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I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新亮  王毅  冯洁  张建宁 《天津医药》2012,40(7):704-706
【摘要】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DAI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造模后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腹腔注射,剂量为0.5mg/kg体重/d,分别于伤前和伤后6h、1d、3d、7d通过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反应脑水肿情况,通过观察伊文蓝(EB)含量反应BBB通透性变化。结果:DAI后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EB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伤后1d和3d,DAI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治疗组较低。结论:使用尼莫地平可以有效控制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改变及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理改变、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尸解病人的病理学改变及6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头CT改变、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尸解组:胼胝体和/或脑干肉眼观挫伤、出血4例,胼胝体和脑干无肉眼观病变1例,5例均有弥漫性脑肿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临床组:GCS评分3~4分病人9例,5~8分37例,9~12分12例,13~14分3例。入院后均予保守治疗,12例高颅压型病人在保守治疗中病情恶化,复查头CT,1例脑肿胀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其中死亡2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9例,轻残12例,治愈9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在临床中是一类较常见的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较高,常与其它脑损伤并存,预后较差。其预后主要与病人年龄、GCS评分、入院时是否有瞳孔改变及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CT、MRI表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13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CT、MRI特点。结果13例DAI伤者中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发现异常高信号大脑皮质髓质交界处6例次,脑干2例次,胼胝体4例次。结论临床判断和影像学应同时并重,对于那些脑损伤后出现严重的意识和认知障碍.有瞳孔征象但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存在较为突出的脑干征象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与颅内压升高程度不符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两者不相符时,应高度怀疑并存的DA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72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64例,呈斑点状,直径多小于20 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56例;合并硬膜外血肿29例,颅底骨折33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资料,GCS评分,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 交通事故伤41例,占70.69%,颅内压增高24例,占41.21%,高分辨螺旋CT/MRI发现出血灶47例,占81%,死亡28例,占48.28%。结论 车祸伤致DAI率高,DAI伤后即刻昏迷且意识障碍重、时间长,颅内压增高不明显,死亡率高,CT/MRI检查有助于DAI的临床诊断。早期诊断,采取综合措施系统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早期视神经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EAE模型组及β-榄香烯干预组小鼠视神经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二组视神经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β,β-APP)、2,3-环核苷3磷酸二酯酶(2,3-cyclic nucleopide 3-phosphdiesterase,CNPase)蛋白表达。结果:β-榄香烯干预组小鼠视神经的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正常髓鞘蛋白CNPase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31.8±1.0vs10.6±0.7,P〈0.05),轴索损害的标志物β-APP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减少(80.4±9.4vs182.7±9.1,P〈0.05)。结论:β-榄香烯可保护EAE小鼠视神经的髓鞘及轴索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例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表现为中线未见移位,85.2%病灶较小且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损伤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本病常伴有其他类型脑部损伤。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外伤病史和临床表现,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及CT资料.结果:54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45例,呈斑片状,直径多小于20 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38例;合并硬膜外/或下血肿19例,颅底骨折21例.结论: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实验性创伤性脑外伤(tra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大脑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NGF组,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法制作TBI大鼠模型,NGF组经鼻给予NGF治疗。采用平衡木方法评估3组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TBI大鼠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P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结果 NGF组TBI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协调功能恢复较快(P〈0.05),免疫组化观察发现对照组和NGF组NSE阳性细胞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NGF组NSE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NGF组β-APP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NGF组β-APP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给予NGF可增加TBI大鼠NSE阳性细胞表达,减少β-APP阳性细胞表达,减轻脑水肿,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李伯恩  吴金  严畅 《安徽医药》2006,10(11):853-854
目的探讨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处理对策。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于伤后12 h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阿片受体拮抗剂应用、防止应激性溃疡、肠内外营养支持以及合并伤早期处理,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结果伤后6个月按GOS统计,其中死亡8例,植物生存6例,重残8例,中残12例,良好8例。结论对重型DAI早期综合治疗(12 h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