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居民在COVID-19疫情期间其社会支持、焦虑及睡眠质量的情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对居民的社会支持、焦虑以及睡眠质量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选自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调查上海市社区居民在COVID-19疫情下社会支持、焦虑、睡眠质量情况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87±7.46),多因素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婚姻状况、疾病医疗负担、子女看望次数等.结论: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应针对不同人群完善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善社会支持现状,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潍坊市41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护人员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水平得分较高: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具有正相关关系,并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医护人员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性,可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提高治疗依从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拟的一般情况问卷和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46名美沙酮受治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受治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1.97 ±-8.58,主观支持分为19.38±5.67;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现状受治者的社会支持总分组间比较和主观支持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和工作现状为受治者社会支持得分的影响因素(均有P <0.05).结论 美沙酮受治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影响美沙酮受治者社会支持得分的主要因素为婚姻状况和工作现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2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通过互联网或电话对1771例罕见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60.37±18.23)分,其中,工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现状,分析支持体系及医护行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选取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医护行为调查表、住院老年患者安全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家庭支持量表进行测评。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得分为82.7±21.2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格、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务人员陪检情况、经历过医疗差错、医护人员尊重患者隐私、及时更换液体、医护人员言语通俗易懂、医护人员技术、医护人员态度、社会支持、家庭支持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p 0.05)。结论:良好的支持体系与医护行为有助于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从而更好的改进并提高医护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研疫情背景下上海市规范化培训护士领悟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分析当前形势下,规培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4月,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三所公立综合医院的332名规范化培训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调研规培护士的一般资料及疫情防控相关行为、职业认同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对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规培护士职业认同感总得分为(108.44±19.94)分,其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自我反思、职业社会支持、职业挫折应对、职业认知评价和职业社交技能;规培护士领悟社会支持总分(61.74±12.54)分,各维度中朋友支持得分最高,家庭支持得分最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新冠疫情时期,相比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规培护士其职业认同感得分降低9.058分(P <0.001);规培护士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知晓度每上升一个等级(了解、熟悉、掌握),其职业认同感得分则提高3.339分(P=0.003);相比无相关经历者,有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经历或有管控区域抗疫经历的规培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探究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医生、护士进行面对面访谈,填写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心理卫生影响因素调查表。结果精神卫生医护人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SCL-90总均分存在不同工龄、学历和健康状况人群的差别;学历、主观支持度和总支持度是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异常率较高,明显差于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学历、社会主观支持度和总支持度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长工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5年工作者;医护人员健康者心理状况明显优于体弱者。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及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 10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网络游戏成瘾者共检出59名,占总数的5.8%,占网络成瘾者的64.8%,其中男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性别、交往焦虑、抑郁、社会支持进入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社会支持为保护因素.结论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社会、心理等众多因素相关,需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以维护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东省COVID-19疫情防控人员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为提高防疫队伍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自制在线问卷对广东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参与过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层次回归分析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 168名疫情防控人员,632人(29.15%)有离职倾向。高级职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有编制、每日睡眠时间≥6 h、工作满意度和领导/同事/亲戚支持对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存在负向作用,而工作通宵和休息日加班对离职倾向具有促进作用。交互作用项“工作满意度×家人支持”在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向调节效应。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广东省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较高,完善疫情防控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为防疫人员提供更多支持可降低其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新疆医学院校专职教师职业紧张和睡眠质量现状,并分析职业紧张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医学院校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工作紧张测量量表(Job Stress Survey,JS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教师的职业紧张和睡眠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并根据资料类型和设计类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此次共调查新疆医学院校专职教师449人,其中低度职业紧张者106人(23.60%),中度职业紧张者186人(41.40%),高度职业紧张者157人(35.00%)。不同婚姻状况组的教师除工作压力频度维度上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外,在其余JSS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01,P=0.007;Z=-2.839,P=0.005;Z=-2.649,P=0.008;t=-2.497,P=0.013;Z=-2.019,P=0.044)。不同月收入组的教师只在组织支持缺乏频度维度的得分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44)。有睡眠问题者117人(26.06%),其中不同职业紧张组教师在PSQI总分以及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4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OR=1.633,95%CI:1.017~2.624)和职业紧张(OR=5.855,95%CI:2.235~15.340;OR=15.816,95%CI:6.096~41.029)均与睡眠质量呈正性关联,收入高者、职业紧张程度高者发生睡眠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新疆医学院校专职教师存在一定睡眠问题,且与其职业紧张程度的升高密切相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并通过降低其职业紧张状况来改善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意    刘诚信  陈晓莉    刘露  叶磊    刘恒志  陈雪峰  姚舜 《现代预防医学》2020,(16):2933-2938
目的 评估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疫情中,四川省援鄂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省援鄂一线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包括婚姻状况、职业、是否有小孩、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是否有过灾害或疫情救援经历或培训演练、认为自己感染风险的高低等,使用Connor - Davidson 心理韧性量表(Connor -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 - 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估医务人员的心理韧性和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心理支持的程度,以及对支持的利用情况。运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结果 共纳入253位医务人员,心理韧性量表得分总分(68.25±15.25)分,心理韧性量表得分总分(F = 3.979,P = 0.020)、力量维度得分(F = 3.781,P = 0.024)、坚韧维度得分(F = 4.130,P = 0.017)与职称相关,心理韧性量表得分总分(F = 2.791,P = 0.041)、力量维度得分(F = 2.693,P = 0.047)、坚韧维度得分(F = 2.824,P = 0.039)与认为自己感染风险的高低程度相关,力量维度得分与工作年限相关(F = 3.419,P = 0.034),有过灾害或疫情救援经历或培训演练的医护人员坚韧维度得分高于未接受过的医护人员(t = 1.969,P = 0.0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总分(41.25±8.55)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F = 3.392,P = 0.019)、客观支持得分(F = 2.921,P = 0.035)、主观支持得分(F = 3.341,P = 0.020)与年龄相关,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F = 9.045,P<0.001)、客观支持得分(F = 10.996,P<0.001)、主观支持得分(F = 7.227,P = 0.001)与婚姻状况相关,社会支持总分(F = 3.544,P = 0.030)、主观支持分(F = 4.193,P = 0.016)与工作年限相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疫情中,四川省援鄂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心理韧性与职称、认为自己感染风险程度有关;社会支持度与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关。受研究设计限制,上述结论还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初中生主观生活质量现状,探讨影响其主观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调查问卷、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及中学生感知学校气氛问卷,于2019年7月—9月间调查安徽省不同地区五所中学300名初中生,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初中生主观生活质量总分为(152.96±22.70)分。300人中,男生148人(49.3%),主观生活质量总分为(151.58±21.25)分;女生152人(50.7%),主观生活质量总分为(154.30±24.02)分。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初中生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月总收入(P=0.027)、师生关系维度(P=0.000)、同学关系维度(P=0.037)和学业压力维度(P=0.005)。结论 初中生主观生活质量总分整体偏低,且与家庭月总收入,学校气氛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业压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背景下定州市和青岛市两地医务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1年7月―2021年8月对定州市和青岛市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利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MBI-GS)评价职业倦怠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982名被调查者中,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为91.1%,其中达到轻中度、重度的比例分别为71.5%和19.6%。多因素分析显示工作满意度感觉一般或者比较不满意(OR=3.108, 95% CI: 1.653~5.843)、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OR=1.129, 95% CI: 1.071~1.191)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高;同时睡眠时间缩短(OR=0.331, 95% CI: 0.166~0.662)的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低。Spearman相关分析中,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 < 0.001),社会支持情况、生活满意度情况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P < 0.001)。  结论  定州市和青岛市大部分的医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需提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等关怀和社会支持力度,同时也要考虑适当增加防疫工作中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以促进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高校首批返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701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9.33%(522/2 701)。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OR=2.24,95%CI=1.47~3.41)、从来不吃早餐(OR=3.25,95%CI=1.86~5.68)、疫情期间家庭受损(OR=1.48,95%CI=1.17~1.87)以及消极应对(OR=1.15,95%CI=1.12~1.17)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父母之间关系非常差相比,父母之间关系一般(OR=0.23,95%CI=0.06~0.89)、比较好(OR=0.23,95%CI=0.06~0.87)、非常好(OR=0.19,95%CI=0.05~0.74)均与睡眠障碍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疫情期间每周锻炼1~2次(OR=0.76,95%CI=0.58~1.00)、积极应对(OR=0.93,95%CI=0.91~0.96)亦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使返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母亲文化程度、早餐习惯、疫情期间家庭受损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返校大学生给予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疲劳和睡眠情况,为开展医务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8月,以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09名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疲劳指数-14量表(FS-14)分别调查研究对象睡眠质量和疲劳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障碍和疲劳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001份,有效率回收率99.20%。1001名医务人员PSQI总平均分为(7.43±3.69)分,平均睡眠时间为(6.25±1.09)h,有睡眠障碍的占44.86%;FS-14总平均分为(7.31±3.77)分,有520例判定为疲劳状态,发生率为51.9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相比内科科室,工作科室是急诊(OR=1.78)、重症(OR=2.21)的医务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性更大(P<0.05);(2)相比没有压力的医务人员,经常感到有压力的医护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疲劳的可能性更大(OR=4.295、5.646,P<0.05);(3)相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性更小(OR=0.565,P<0.05);(4)相比自感健康情况差的医务人员,自感健康状况中等以上的医护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疲劳的可能性更小(OR=0.036~0.242,P<0.05);(5)相比主城区院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副中心院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小(OR=0.622,P<0.05);(6)相比工作时间≤40 h的医务人员,周工作时间大于50 h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大(OR=2.217、1.593,P<0.05);(7)相比从业时间<5年的医务人员,从业时间11~20年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大(OR=2.095,P<0.05);(8)相比周运动次数<2次的医务人员,周运动次数≥2次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小(OR=0.681,P<0.05)。PSQI各条目与FS-14量表的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以及疲劳总分均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疲劳现象及睡眠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关注身心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缓解医务人员的疲劳及睡眠问题。应进行科学的人员配备和工作量平衡、提供睡眠教育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湖南省成年居民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对睡眠质量调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30个县区9 469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为12.5%。女性(OR = 1.525,95%CI:1.285~1.810)、年龄增大(OR = 2.270,95%CI:1.952~2.638)、患有慢性疾病(OR = 2.926,95%CI:2.642~3.240)、焦虑(OR = 6.851,95%CI:4.424~10.608)、抑郁(OR = 3.493,95%CI:2.125~5.740)、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差(OR = 1.786,95%CI:1.637~1.949)、上床睡觉时间晚(OR = 1.193,95%CI:1.103~1.290)是失眠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较高,家庭、社会应密切关注重点人群身心健康,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二胎产妇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384例二胎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爱丁堡产后抑郁评价量表(EP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分娩后1周的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状况的因素。结果263例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0.21%(116/3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公婆关系、陪伴分娩、婴儿低体重、新生儿性别满意度、喂养方式、睡眠障碍、产前焦虑、产前抑郁、社会支持总分与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关(χ2/t值分别为5.746、13.506、5.538、12.681、17.066、5.556、11.709、8.367、36.145、14.416、13.307、8.866、17.317,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4000元(OR=1.693,95%CI:1.031~3.259)、睡眠障碍(OR=2.311,95%CI:1.364~4.810)、与公婆关系差(OR=3.267,95%CI:1.528~7.509)、产前焦虑(OR=7.913,95%CI:2.149~19.331)、产前抑郁(OR=4.057,95%CI:1.716~8.024)、新生儿低体重(OR=5.350,95%CI:2.130~11.356)、喂养方式(混合喂养:OR=1.785,95%CI:1.452~2.330;人工喂养:OR=2.091,95%CI:1.367~3.945)、社会支持水平(OR=3.835,95%CI:1.501~5.628)是影响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应针对高危因素开展个性化的宣教,积极给予系统的心理疏导,以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岛市医务人员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1—6月对青岛市761名医务人员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生客观支持维度得分低于职能部门人员(P<0.05);护士客观支持维度得分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流行期间上海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和压力知觉量表(PSS-10),焦虑项症状(GAD-7)和健康自评量表(PHD-9),通过问卷星开展调查。结果 压力应激阳性率为27.9%,焦虑症状阳性率为30.0%,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7.0%。女性(OR:0.68,95%CI:0.547~0.846)、30岁以下青年(OR:0.761,95%CI:0.605~0.958;OR:0.561,95%CI:0.408~0.771)、周工作时长超过60h和80h者(OR:1.877,95%CI:1.345~2.619;OR:2.759,95%CI:1.570~4.847)、家庭支持较差(OR:1.515,95%CI:1.183~1.941)、工作风险高(OR:1.354,95%CI:1.128~1.625),有发热门诊的综合医院(OR:1.456,95%CI:1.151~1.843;OR:1.540,95%CI:1.225~1.936)更易发生压力应激;女性(OR:0.758,95%CI:0.612~0.939)、其他婚姻状态(OR:0.678,95%CI:0.527~0.872)、工龄长(OR:1.884,95%CI:1.273~2.789;OR:2.087,95%CI:1.258~3.465)、周工作时长超过60h和80h者(OR:2.092,95%CI:1.519~2.882),OR:3.879,95%CI:2.223~6.759)、高工作风险(OR:1.568,95%CI:1.320~1.862),预期疫情时长不确定(OR:1.437,95%CI:1.076~1.920)更易发生焦虑症状;有发热门诊的综合医院(OR:1.408,95%CI:1.126~1.762)、30岁以下青年(OR:0.652,95%CI:0.474~0.896)、周工作时长超过60h者(OR:1.791,95%CI:1.288~2.488)、预期疫情时长不确定(OR:1.679,95%CI:1.254~2.248)、高工作风险(OR:1.364,95%CI:1.136~1.636)更易发生抑郁症状。结论 COVID-19防控期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受到一定影响,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长,关注家庭支持,高风险岗位人员,分层完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