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河南木本植物生态地理分布与树种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通过对河南省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河南木本植物区系的性质与特征.接着探讨了就河南木本植物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木本植物地理区域分异的表现,对河南木本植物进行树种分区,共分2个带8个区,即A、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1)大别、桐柏山地树种区;(2)伏牛山南坡山地树种区;(3)南阳盆地栽培树种区;(4)淮南平原栽培树种区.B、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太行山地树种区;(6)伏牛山北坡山地树种区;(7)豫西黄土丘陵、台地栽培树种区;(8)准北平原栽培树种区.最后,对河南木本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 北亚热带北部山地,包括秦岭(及其东延部分——伏牛山系)桐柏山和大别山系。在这些山系的高海拔的山地上,出现一些常绿的群落——杜鹃群落,是北亚热带北部山地的植被类型,它反映了植被的水平分布的过渡带和植被垂直分布带,可作为北亚热带过渡到暖温带分界的依据之一。在我国,常绿的杜鹃林(或称常绿杜鹃灌丛)适生于高、中山上部的落叶润叶林与  相似文献   

3.
落叶阔叶天然林是河南省伏牛山南坡的主要林型,在伏牛山南坡落叶阔叶天然林内设置28个样地,采用多元回归树(MRT)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落叶阔叶天然林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伏牛山南坡落叶阔叶天然林分为3个群落类型:栓皮栎+山胡椒+披针叶苔草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范围为600~1 030 m;短柄枹+胡枝子+细叶苔草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100~1 400 m的中山地带;锐齿栎+桦叶荚蒾+宽叶苔草群落,主要分布在1 326~1 830 m的中高海拔区域。RDA排序很好地反映了落叶阔叶天然林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环境因子对植物分布的解释率为69.6%。海拔、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容重、铵态氮、全磷、硝态氮对本研究区落叶阔叶天然林群落分布有极其显著影响(P<0.01)。海拔、全氮、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是影响伏牛山南坡落叶阔叶天然林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崇明岛地区以前孢粉研究资料较少 ,通过对崇明岛北侧的CY孔作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 ,详细地划出了大西洋期以来的 9个孢粉组合带 ,并结合邻区钻孔孢粉资料研究 ,恢复了该区植被、气候演化的 7个阶段 .从大西洋中期起植被依次为 :中亚热带含落叶树的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以松、栎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气候经历如下的波动 :热暖潮湿—暖热湿润—温和略干—温暖湿润—温暖略湿—温而略干—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的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而且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从而为该地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划分江苏植被带界线的新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江苏7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了影响江苏植被分布的生态因子,并对照江苏7种主要常绿阔叶树种分布的热量指标,以及现在残存自然植被的状况,以寒冷指标(CI)-3.0(℃·月)、-5.0(℃·月)的等值线为基础,对江苏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植被界线的划分作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召宝天曼辖区,位于伏牛山南坡,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区域.该区有野生维管植物173科,878属,2696种.对该区野生植物区系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其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华中成分为主,区系地理成分多样、起源古老。  相似文献   

7.
岭南山地地处江南古陆北缘,是皖南山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计有种子植物136科,553属,1185种(包括种下分类等级)。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典型的中亚热带性质;其中以温带区系成分为多,但也有丰富的南方热带成分,表现为南北过渡之性质。有些南方热带成分还以岭南山地及其北缘附近为分布北界。因此,在区系区划上,本区应与30°N 附近以北的皖南其它区域区别开来。在植被区划上,宜将30°N 附近一线作为划分皖南境内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之分界线。  相似文献   

8.
南京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长期以来,在自然区划和植被区划中都被确认为属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这个地带的确定,与秦岭——淮河线被确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南京位于常绿阔叶林带的北部边缘,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区,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究竟在南京有没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存在?南京  相似文献   

9.
恩施州野生盆景植物资源及其栽培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施州野生盆景植物资源,经调查共有44科68属101种,评分 布在鹤峰、利川、巴东、宣恩等县市,垂直分布主要位于海拔800-1200m的常绿阔叶林带和海拔1200-2000m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同时,还分析了恩施州一盆景植物资源的应用现状,对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地区野生贫景植折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貌变化,在研究区共施工7个场地33个钻孔,对其中2个代表性钻孔的213个岩芯孢粉样品,采用孢粉谱定量分析法,通过孢粉百分比图式、浓度图式将其划分出若干孢粉组合带,并结合C14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揭示了漳州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8.5 ka以来气候演化基本与我国南方区气候演化一致,以温暖气候为主,经历了由温暖偏干到温暖偏湿波动变化的7个阶段.植被经历了中亚热带含针叶树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灌草丛→中亚热带含松、柏树的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含针叶树的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含针叶树的灌草丛→南亚热带针叶林-灌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江苏宜兴维管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最南端的宜兴地区共有维管植物166科、682属、1435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以小科小属占据优势。区系成分以温带属为主,占55.84%。种的分布类型多为偏南分布,且宜兴为其分丰北界,其中以长江以南分布最多(40%)。宜兴维管植物区系特征说明宜兴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向暖温带地渡的性质,也证实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中亚热带北界划经宜溧山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川滇高山栎矮林是我国横断山区特有的一种高山硬叶常绿阔叶林.应用植物种-面积原理探讨了四川省卧龙自然保区境内的川滇高山栎矮林在海拔梯度上的最小面积与最小面积所含的种数,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矮林中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维管植物的种-面积随海拔梯度的变化都各自表现出了一定规律性.此对硬叶常绿阔叶林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斗科锥属、青冈属和柯属的22个典型常绿阔叶优势种的分布资料和11项环境因子为基础,利用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对这些物种的分布类型以及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展数量分析.根据对应分析的结果,全部物种可分为东、西两个分布类型.其中,东部类型又分为南、北两个亚类型.对应于物种的分布类型,研究区域也分为了西部、东部偏北和东部偏南三个分布区域.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空间梯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类型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影响物种东西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年平均温差、最暖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太阳实际总辐射和干燥指数,而影响物种在南北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最冷月平均温度和太阳潜在总辐射.从分布区域的划分结果来看,同以往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划分方案相比,东、西两个区域的划分与之相吻合,而南、北两个区域的划分则向北略有延伸.  相似文献   

14.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从北向南大致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通过对华东地区自然地理成因、气候和土壤状况的介绍,从不同生境角度分析了华东地区原生植被类型、次生植被类型和人工栽培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固定样方的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固定样方在1ha 绝对保护的样地内,面积500m~2。海拔820m,砂岩,黄壤,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500m~2样方内有维管植物57种46属24科。木本37种,草本14种,藤本6种。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热带性质,占总分布型的61.36%,种的分布型主要集中在热带亚洲和中国特有类型,分别均为38.60%。群落层次清楚,银叶木荷为建群种,小叶栲和白毛新木姜子为第二亚层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诱饵平板法从云南西部海拔740~4200m地区的707份土样中共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4个属,42种,其中未描述种1个(中甸隔指孢Dactylella zhongdianensis),新记录种2个:异形梗虫霉(Stylopage anomala)、原生单顶孢(Monacrosporium inquisitor).对土样的地理位置、海拔、生境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云南西部地区的优势种;在海拔1600~2500m的低山地带和亚热带低山长绿阔叶林中的捕食线虫真菌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中国特有的典型亚热带山地森林动物,狭域分布于安徽东部和南部、浙江西部和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北部,且数量稀少,已有30年没有新分布报道。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研究区先后10次拍摄到黑麂红外线照片,1次野外目击到实体。初步调查认为黑麂在该研究区主要栖息于海拔1 000~2 160 m范围的山顶灌丛草甸、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鉴于黑麂的濒危状况,迫切需要加强武夷山区的黑麂跟踪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木荷+米槠群落中植物各器官的热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从生活型来看,不同生活型其叶的热值差异显著(df=47,P<0.05),常绿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 (2) 主要植物在幼苗时期各器官热值普遍较幼树、成株时期高,在幼苗时期通过极强的光能转化能力,用于主干的高度生长; (3) 石栎、米槠、栲树及苦槠的萌生植株和实生植株各器官的能量配置格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为壳斗科栲属常绿阔叶树种,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各省区,被视为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分界树”。研究苦槠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保护其野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和预测苦槠在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现代和2070年3个时期的潜在分布区,评估了气候因子变化对其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结果】MaxEnt模型模拟现代分布区准确度极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达0.971;苦槠现代高度适宜区主要是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天目山至北雁荡山地区;中度适宜区扩展到了苏南山区、江西及福建沿海地区;末次盛冰期退缩分布在我国华南北部地区,以及东海大陆架东部。2070年,苦槠的分布受气候影响预测适生区会急剧缩小,生境出现破碎化,高、中度适宜区残存于高海拔地区。Jackknife检验表明,最干季降雨量、最干季均温是影响苦槠地理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结论】探讨不同气候因子对苦槠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利用其生物属性监测亚热带最北缘范围动态变化,可为苦槠的种源保护、生境恢复、繁育驯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