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资料,综合分析松辽盆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砂岩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砂岩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以粉细粒为主,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少量微裂缝,孔隙结构差,储层物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蚀等成岩作用过程,储层胶结物类型多,包括各种黏土矿物胶结、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长石胶结和黄铁矿胶结等,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成岩阶段。储层特征主要受到沉积、成岩作用影响:沉积作用控制着有利储层(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的分布和原始孔隙度,储层物性与沉积物原始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杂基含量等沉积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压实作用是研究区储层物性最主要的破坏作用;胶结作用一方面作为骨架支撑颗粒,抵御了部分压实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堵塞储层孔隙的物质;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储层的孔隙度,连通了部分孔隙,增加了油气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物源方向研究是沉积相研究的重要内容,物源方向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古水流的方向,控制了砂体的展布范围和延伸趋势。因此物源方向的分析和研究对沉积相展布、储层评价及油气成藏等综合分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盆地区域地质背景、重矿物组合、砂地比及古地貌特征,对松辽盆地新庙西新北地区扶余油层进行物源分析。结果表明,新庙西新北地区扶余油层存在两大物源体系,分别是西南方向以锆石为主要重矿物类型的西南保康物源体系和以石榴石为主、锆石次之的南部怀德物源体系,两大物源体系共同控制了新庙西新北地区泉四段沉积时期砂体的形成和分布,并且形成了"多物源混源沉积、各物源源间存异、各时期继承发育"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3.
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为该区的的主产层之一.本文在长6储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喉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6储层为中—低孔、低渗型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ⅢA类较差储层,但长6^1储层相对较好,次为长6^2储层,长6^3总体较差,以差储层、非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预测扶余油层的油藏分布,综合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粒度分析资料,采用沉积学、地震地层学方法,阐明了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特征。扶余油层在研究区属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了以下微相类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决口河道。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岩心实验、物性实验、压汞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试采资料,对X区块主要目的层H2~H6层位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岩石成分以石英含量居多;储层以低孔低渗、特低孔低渗地层为主;孔隙结构中岩石孔隙喉道对储层渗流能力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动流体饱和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受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根据储层特征,提出了孔渗关系图谱,用于描述地层流体分布特征与地层孔渗关系。应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利用Fisher线性判别方法建立了储层类型判别函数,应用效果与测井资料符合程度高。储层分类方法可为寻找研究区相对优质的储层位置提供依据,为其他区块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和内前缘亚相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顺直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平面上砂体在北部和西南部最厚,向凹陷中心逐渐减薄;垂向上中部(FⅠ6-FⅡ1小层)砂体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位。沉积微相与构造叠合显示出沉积微相明显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分流河道砂与构造合理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结合油田实际地质情况,在沉积储层特征、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大安北地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北地区扶余油层为典型的低-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储层非均质化严重。导致其油藏特征复杂的根本原因为:1源下多期成藏,各期原油在黏度、密度、组分上均有差异;2砂体在空间上的复杂叠置、接触关系造成的侧向差异输导;3断裂活动期的纵向输导体系造成圈闭类型、规模、油气充注丰度及分布上的差异。基于此,提出"源内倒灌—纵向断裂输导—构造有利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并指出以密集断裂带作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断层组合两侧构造高点或砂体尖灭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可做为下一步油藏预测与开发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6,(12):2038-2043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沉积微相特征与演化分析是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22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83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通过对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精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扶余油层Ⅰ砂组可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起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沉积微相的空间演化.早期的基准面缓慢上升阶段发育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分流河道复合体,中期的基准面快速上升阶段发育中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的沉积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增多,A/S变化的不均一性造成沉积特征发育差异性,晚期的略有下降阶段发育中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的沉积特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或叠置的席状砂)较发育,但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10.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是下步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之一,针对该研究区,运用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试油、钻井、录井及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学研究与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后认为,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源条件、沉积与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均较好,是成藏的主要条件,为油气的形成与富集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藏类型以复合油气藏为主,岩性与断层油气藏次之,背斜油气藏较少,复合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的两翼,岩性和断层油气藏全区都有分布,背斜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顶部附近;生油凹陷、储层岩性、断层是该区扶余油层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的成藏模式有单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双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与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3种。  相似文献   

11.
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继承性古隆起控制向盆地阶梯状减薄;基准面的发育过程经历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依次发育高能和低能河控三角洲平原、近岸沉积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扶余油层底部为长期基准面下降至上升转换面,A/S值远小于1,砂体几何形态以多层式为主;随着基准面上升,A/S增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增强导致河道沉积以侧向加积为主,砂体以孤立式为特征;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沉积,构成扶余油层的主要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2.
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源及运移路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研究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富集规律,系统收集了三肇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根据生物化学标志物特征探讨了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在埋藏史恢复、生排烃史恢复、储层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软件,应用流体势原理,模拟油气从三肇凹陷到朝阳沟阶地的运移路径。结果表明,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于三肇凹陷,通过断层垂向连通作用和砂体侧向输导作用,由南向北运移。朝阳沟阶地北段先行聚集油气,并向南段调整,形成现今油气聚集局面,朝阳沟油田油气富集区是有效运移油气量和圈闭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刘伟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16-3218
断裂在敖南地区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遮挡条件。研究了敖南地区断裂的剖面和平面特征。扶余油层输导体系主要为斜坡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模式,在该输导模式框架内油气在侧向封闭性较好的断层附近的河道砂体内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在朝长地区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量分类情况,充分利用测试、试采及开发井等动态信息,对各类储量区压力、产量数据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应用试井技术定量描述各类储量区块稳产能力.在朝长地区开展了储层动态分析研究,为准确预测该区产能,提交高品质探明储量以及后期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继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569-2574
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扶余油层以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大部分地震反射连续性差,能量变化大,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在细分层序单元内(一般是四级或四级以上层序)等时对比追踪每一个层序界面是困难的,而沿等时切片进行属性提取与分析,则存在穿时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松辽盆地实际沉积特征,采用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精细解释、井震统层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等比例地层切片技术、最佳属性视窗刻画地震地貌等技术对该区河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区内河道沉积特征得到清晰刻画,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地震沉积学,并形成了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基本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