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2.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患者多为青壮年男性,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动、静脉阻塞性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最后可导致肢端坏死,患者十分痛苦。我们于1985-1996年采用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09例,女2例;年龄18-54岁,其中21-45岁176例。均有吸烟及受冻史(涉过冰水或受过冷冻)有足部外伤史3例,单侧157例,双侧同时患病31例,双侧先后患病23例,其中与第一次手术间隔3年14例,间隔5年9例。Ⅰ期57例,Ⅱ期94例,Ⅲ期一级39例,Ⅲ期二级21例… 相似文献
3.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1)
近年来,腰交感神经毁损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多种下肢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其适应证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血管痉挛性疼痛、慢性运动疾病引起的腰腿痛、以及不明原因的关节和肌肉痛等。腰交感神经毁损后,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阻断痛觉信号的传导,加快致痛物质的清除,进而起到治疗下肢疼痛性疾病的作用。由于腰交感神经的解剖位置,临床常选择腰2交感神经进行毁损。腰交感神经毁损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性腰交感神经毁损和物理毁损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性腰交感神经毁损。交感神经是否被成功阻滞可以通过测量皮肤温度,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监测,以及红外热敏成像技术等方法进行评估。自从腰交感神经毁损术在临床应用以来,学者们对它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缺血性下肢痛、关节疼痛等。本文就该技术的解剖基础、毁损方法、血流检测手段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射频热凝毁损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23例,在CT引导下行L2椎旁交感神经节穿刺,穿刺成功后采用射频疼痛治疗系统行射频热凝治疗,射频温度定位80℃,持续60s,连续3次.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下肢皮肤温度和VAS评分.结果:射频术后皮肤温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无水乙醇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阻滞后肢动脉闭塞犬腰交感神经节,比较两种处理方式对后肢皮肤温度、神经节形态结构及脊髓P物质影响的差异。方法:27只杂种犬制作后肢缺血模型,术后2周随机分为3组(各组n=9):对照组(A组),HIFU治疗组(B组),乙醇治疗组(C组)。A组不予处理,B组和C组分别用HIFU和无水乙醇阻滞腰交感神经节。各组在造模前、治疗前(造模后2周)、治疗后1周分别检测肢体皮肤温度、神经节形态结构及脊髓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1)三组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皮肤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B、C两组回升。(2)镜下B组所有神经元细胞出现坏死;C组大部分神经元坏死。(3)SP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造模后各组脊髓腰段SP的平均光密度(OD)值与造模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B、C两组脊髓腰段SP的OD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和无水乙醇均可有效阻滞腰交感神经节,两种方法在对后肢动脉闭塞犬后肢皮肤温度、脊髓P物质改变方面影响无显著差异,而HIFU对神经节破坏更彻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1年9月该院收治的40例下肢痛性DP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温组与高温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单侧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低温组射频温度为65℃,高温组为80℃。记录两组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踝臂指数(AB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低温组与高温组的AB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低温组与高温组治疗后第2天及1、3、6个月的NR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3、6个月的PSQI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低温组与高温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和高温组各出现1例生殖股神经损伤,其中低温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为术后1个月,高温组为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出血、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腰交感神经节持续射频热凝治疗痛性DPN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持续射频热凝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
目的:随着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术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其术后频发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近来射频热凝技术的进步使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两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尚且较少。本文通过与化学毁损术对比,评估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在CT引导下穿刺,到达目标位置后A组行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行化学毁损术治疗。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皮温、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病人在CT引导下均穿刺成功,治疗后疼痛缓解明显。两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皮温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A组0例,B组20例中出现3例(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改善下肢组织血运及营养供给,较化学毁损术并发症少,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6)
<正>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伴有实质上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是一种主观感受[1,2]。依据疼痛持续的时间可以分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常因疼痛而难以入睡、食欲不振,甚至丧失部分社会功能[3]。虽然疼痛是机体受损的信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持续反复出现的疼痛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治疗。现已明确疼痛的病理过程与交感神经的兴奋有密切联 相似文献
10.
陆英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10S):12-13
目的:观察骨痛消贴剂对部分骨、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并与天和骨通贴膏进行比较,以考察该制剂是否保留并推广使用。方法:202例腰椎骨质增生、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网球肘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106例,用骨痛消贴剂每贴敷12小时,四贴为一疗程;对照组6例,用天和骨通贴膏每贴贴12小时,四贴为一疗程。结果:二者对于腰椎骨质增生病人均有良好疗效,总有效率(82.5%vs74.3%)无显著差异。二者对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病人总有效率(93.3%vs71.4%)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网球肘病人总有效率(88.9%vs66.7%)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骨痛消贴剂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腰交感神经阻滞术在癌性腰腿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癌患者4例(男3,女1)因腰2、腰3椎体及骼骨转移伴严重腰腿痛,在CT引导下行腰交感神经酒精阻滞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疼痛评分(VAS)从治疗前的9 ̄10(平均9.75)降至治疗后的1 ̄3(平均2),而且完全撤掉了治疗前所必需的较大剂量的麻醉性止痛药。2例同时伴有下肢Ⅲ ̄Ⅳ度水肿的患者,经治疗后降至0 ̄1度。神经阻滞穿刺过程中及之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旁腺腺体内无水乙醇注射(percuts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T)治疗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透析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ETT治疗,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全程护理.结果 7例患者PETT治疗均顺利进行,患者无意外事故及并发症发生,患者严重瘙痒和骨痛明显缓解.结论 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透析患者行PETT治疗并辅以有效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49具成人尸体标本中,解剖了腰交感神经节及其周边解剖结构,在腰2 ̄3椎体范围内内,应用“神经节记分”方法,测定了神经节大小、数量和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双侧的第二腰交感神经节多在腰2椎体的1/3跨过椎间盘至腰2椎体上的1/3。同时还测量了腰动脉与交感链的相交点,腰交感链与主动脉、下腔静脉的距离等。该组资料为施行化学性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放射性同位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效果及其副作用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5.4)、EMBASE (1966~2005.4)、Cochrane图书馆(2005年第1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5.4),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而用RevMan 4.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150MBq放射性同位素时,短期内(2个月)控制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效果不明显[RR1.13, 95%CI(0.34,3.76)],而使用10.8 mCi剂量时,中期(6个月)完全缓解率的效果显著[RR 1.90,95%CI(1.23,2.92)];没有长期(≥1年)效果的报道.与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有关的副作用特别是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均增加[分别为RR 8.28,95%CI(2.24,30.67)和RR 3.70, 95%CI(1.59,9.04)].放射性同位素对由于肿瘤骨转移所致脊髓压迫的发生无影响.没有研究报道有关高钙血症、骨折等骨转移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论使用一定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在短中期内能缓解肿瘤骨转移性疼痛,但白细胞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经皮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配合及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对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前着重做好心理护理,物品及环境的准备,术中妥善固定体位,准确调节射频治疗参数,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及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定期随访。结果 肿瘤消失或缩小者14例(87.5%),甲胎蛋白转阴或明显下降者12例(92.3% 12/13)。结论 护士熟悉治疗过程,掌握术中配合操作步骤及术后护理要点,及时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成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更小剂量平阳霉素治疗体表血管瘤的方法。方法采用无水乙醇、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37例,随访1年后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治愈34例,显效3例;仅2例有低热,未做任何处理,1~2天后恢复正常;无肝肾功能损害、过敏高热及肺纤维化患者。结论无水乙醇、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治愈率高,疗程短,平阳霉素使用剂量较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鸡眼膏与无水酒精联合应用治疗鸡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鸡眼膏与无水酒精联合应用治疗鸡眼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 4 1例、 6 5处足部鸡眼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 13例、 2 0处 ,单纯外用鸡眼膏。实验组 2 8例、 4 5处 ,在外敷鸡眼膏的基础上 ,再注射无水酒精。两组治疗时间相同。结果 :临床治愈率为 10 0 %。半年内 ,对照组复发 16处 ,占 80 % ,实验组复发 3处 ,占 6 6 7% (P <0 0 5 )。结论 :鸡眼膏与无水酒精联合应用是目前根治鸡眼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卢慎圭;刘文淑;顾淑芬;吴文存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2,14(01):35-38
皮肤交感电反应(SSR)试验是新近采用的一项电生理技术,用于评估交感神经机能。本文测定了50名糖尿病人和30名年龄匹配正常人的SSR。正常人均易引出SSR,而5名糖尿病人SSR消失。糖尿病人组SSR的最大波幅和平均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有26名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波幅低于对照组的最低值(780μV)。除个别患者外,糖尿病人SSR波幅减小的变化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变化密切相关。伴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症状的糖尿病人或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其SSR波幅减小得更多,SSR消失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Pain》2014,155(11):2323-2336
Skeletal injury is a leading cause of chronic pain and long-term disability worldwide. While most acute skeletal pain can be effectively managed with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opiates, chronic skeletal pain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using these same therapy regimens. One possibility as to why chronic skeletal pain is more difficult to manage over time is that there may be nerve sprouting in nonhealed areas of the skeleton that normally receive little (mineralized bone) to no (articular cartilage) innervation. If such ectopic sprouting did occur, it could result in normally nonnoxious loading of the skeleton being perceived as noxious and/or the generation of a neuropathic pain state. To explore this possibility, a mouse model of skeletal pain was generated by inducing a closed fracture of the femur. Examined animals had comminuted fractures and did not fully heal even at 90+ days post fracture. In all mice with nonhealed fractures, exuberant sensory and sympathetic nerve sprouting, an increase in the density of nerve fib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neuroma-like structures near the fracture site were observed. Additionally, all of these animals exhibited significant pain behaviors upon palpation of the nonhealed fracture site. In contrast, sprouting of sensory and sympathetic nerve fibers or significant palpation-induced pain behaviors was never observed in naïve animals. Understanding what drives this ectopic nerve sprouting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skeletal pain may allow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this currently difficult-to-control pain st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