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延长永和县河段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剖面。在野外考察中,对沉积物的宏观特征和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系统采样。在实验室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测定。通过综合分析论证,表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细砂含量次之,粘粒含量很少,分选性好,磁化率很低。其沉积学分类为细砂质粉砂,是黄河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将其与典型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古土壤进行对比,可知其粒度成分比黄土和古土壤更粗,粒级分布更为集中。此外,将其与延河郭家川全新世洪水滞流沉积物对比,发现其粒度频率分布基本相似。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黄河中游洪水水文泥沙特性及其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据岩石地层、气候地层、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等方法综合,将上海疏松地层划分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古地磁测量表明,第四系和上第三系之间的界限位于考克斯年表上高斯正极性期凯纳事件或为英斯事件处。这与河北阳原盆地泥河湾、云南元谋盆地、华北平原东部及长江三角洲可以对比。上第三系为中新统白龙港玄武岩和陆相沉积的上新统崇明组组成。第四系划分为四个“统”,十“个组”。  相似文献   

3.
4.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晚期的20多个地层剖面或钻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期,得出了一批地层年代数据。如昆仑山口羌塘组为3.1MaBP-0.65MaBP,在该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化石为2.08MaBP,定日县贡巴组为2.3MaBP-1.9MaBP;札达盆地札达组和香孜组为6.15MaBP-3.4MaBP,3.4MaBP-1.25MaBP;理塘甲洼组为1.24MaBP-0.43MaBP,还得出吉隆三跖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梳理扎达盆地、尼泊尔Thakkhola半地堑盆地、吉隆—沃马盆地、乌郁盆地磁性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古地磁年代所代表的地质事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认为藏南及邻区各近南北向裂谷盆地自形成以来均发育2次明显的沉积变动事件, 第一次为距今10.6~8.1 Ma期间各盆地分别开始接受沉积, 第二次为距今3.5~2.0 Ma各湖盆的连续消亡; 总结高原的气候变化可以发现, 高原在距今约8 Ma及3 Ma左右也有明显的2次气候变化, 即沉积事件与气候变化事件在时间上具有近同时性。扎达盆地、吉隆—沃马盆地、达涕盆地三趾马化石的时代都处于距今7.0~6.5 Ma之间, 也具有近同时性。结合高原的整体演化, 认为其可能在距今10.6~8.1 Ma、3.5~2.0 Ma发生了2期比较强烈的隆升运动。同时, 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并对今后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地区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阿拉善及邻区中晚元古代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手法,对阿拉善及邻区中晚元古代的地层分区、地层划分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该区的地层构造变动、变形及变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详细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手法,对阿拉善及邻区中晚元古代的地层分区、地层划分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该区的地层构造变动、变形及变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晋陕峡谷黄河形成的时代是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长期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山西保德地区发育一套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年代为>8.3~3.7Ma, 地貌与地层分析表明,它们是唐县期夷平面的相关沉积。河湖相地层所含砾石层的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当时汇入古湖的河流是发源于周围抬升区的短小河流,形成一个局地规模的湖泊水系。晋陕峡谷北段唐县期夷平面之上分布两期红粘土覆盖的河流砾石层,形成年代分别在4.9Ma前和3.7Ma前; 砾石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它们所指示的河流流向向北,与黄河流向相反,是一个不同于现代黄河的古河流,它将保德古湖水系与河套盆地联系起来。3.7Ma前,强烈的地面上升导致河湖相沉积结束和唐县期夷平面抬升,风成红粘土堆积其上,地形起伏增大,河流溯源侵蚀加剧,水系进入重新组织阶段; 1.2Ma前,黄土高原南部的河流将原北流水系袭夺,黄河形成; 最近1.2Ma的强烈地面上升,导致黄河不断下切并发育多级阶地,逐渐形成现代壮观的深切峡谷地貌。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只见及基岩的钻孔,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气候一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松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与对比,厘定了区内第四系下限及各内分地层单位的界限.在系统阐述上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前期,由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早期的陆相环境演化为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的以陆相为主间或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形成以陆相杂色硬粘土为主的地层序列;后期,晚更新世以来演化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形成灰色砂、粉土和软粘性土占优势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0.
施炜 《第四纪研究》2008,28(2):288-298
晋陕峡谷以南北走向穿越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形成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峡谷地貌。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调查,提取了峡谷区的一系列相关流域地貌特征参数,详细分析了晋陕峡谷内流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峡谷流域内水系和亚盆地表现出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峡谷西侧水系和亚盆地的发育相对于其东侧较为成熟。其成因分析反映晚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可能存在多期强烈构造差异隆升事件,吕梁山相对于鄂尔多斯高原发生多期快速隆升,三门古湖消亡,导致峡谷内黄河强烈的不均匀下切,水系和亚盆地发育发生东西分异。晋陕峡谷的形成主要是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发生多期向东快速构造挤出,导致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发生差异构造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周启永  陈佩英 《贵州地质》1993,10(3):201-207
贵州及邻区大陆地面的真正“现代化”,始于石脑运动之后的晚第三纪。在区内晚新生代沉积环境中,沉积盆地仅占很少一部分面积,因而,沉积盆地的演变并不能反映广大陆地地面的演化历史。据此,本文提出“沉积地面”的概念,它泛指沉积盆地及其与剥蚀区之间的既有剥蚀、又有堆积的广大地面,其较狭窄的含意仅限于剥浊—堆积地面,可分为风化壳地面和表生改造成岩地面。根据新构造运动性质、地貌特点和沉积地面不同,把区内晚新生代岩相古地理演化划分为两个阶段和数个时期。  相似文献   

12.
南海晚新生代地层结构特征、沉积厚度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地震、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参数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层结构特征和沉积厚度变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积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南海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中国地貌格局、古气候系统及晚新生代沉积体系发生巨变。青藏高原以东至边缘海的广大区域形成统一水系,将巨量沉积物搬运至中国东部连续堆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太行山的隆升、边缘海陆架的沉降,黄河的贯通及晚第四纪大规模海侵等,深刻改造了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至今仍然影响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些事件的研究,对于理解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缓解该地区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形成发育的构造地貌过程、黄河贯通和晚第四纪海侵等重大事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①青藏高原隆升是黄淮海平原当今地貌及海陆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②黄河贯通对黄淮海平原地表过程、水系演化及源-汇体系带来深远影响;③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3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及相关的海陆相互作用,不但造成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还形成了下切河谷特殊地貌景观;④晚新生代黄淮海地区重大地质事件的时间节点是中新世和晚第四纪。系统总结了黄淮海平原在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地貌动态演化和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亟需对黄淮海平原开展多学科系统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北京平原东北部晚新生代地层划分及地层层序初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长安 《地层学杂志》1994,18(2):138-145
HR88-1孔是北京平原区北部继顺5孔之后,又一重要的第四系钻孔。本文描述了该钻孔的岩心特征,运用生物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以及岩石地层学等综合分析的方法,对HR88-1孔岩心的地层时代进行了研究与划分。并结合地表区域资料,初步建立了本区第四纪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43条剖面和6个钻孔晚新生代地层和微体古生物(介形类和有孔虫)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计26属70余种,有孔虫4属4种,其中介形类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3)Leucocythere-Cytherissa-Limnocythere组合带;(4)Ilyocypris-Limnocythere flexa-Limnocythere dubiosa组合带;(5)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s组合带。按以上5个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第1组合带及所含地层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的时代为上新世;第2~4组合带及所含地层泥河湾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第5组合带为中-晚更新世,分布于虎头梁组和许家窑组,虎头梁组置中更新世为宜,许家窑组为晚更新世。根据5个介形类组合带和有孔虫的分布及介形类的始现、繁盛、兴衰的演替特征,对泥河湾古湖和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的起始,早更新世早期的扩展,中、晚期稳定、发展、湖面最大,中更新世向西部退缩和晚更新世消亡、桑干河水系形成五个发展阶段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了黔西南及邻区中—晚三叠世地层的层序界面特征、地层结构和堆叠型式之后 ,将其划分为 5个沉积层序 ,并描述了层序内各体系域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通过综合研究已取得的生物地层资料 ,将其与Haq等列出的三叠纪生物地层时带进行对比 ,初步标定了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面年龄 (层序 1底界年龄 2 39.4Ma;层序 2底界年龄 2 38Ma;层序 3底界年龄 2 33Ma;层序 4底界年龄 2 2 7Ma,顶界年龄 2 2 3Ma) ,从而建立了本区分辨率较高的中—晚三叠世地层格架。格架中层序地层的组合样式 ,在 2级海平面缓慢下降的背景下 ,受盆地构造沉降的影响较大。当层序处于构造沉降的加速期时 ,呈退积型组合方式 (如层序 1和层序 3) ;而当层序处于构造沉降的平缓期时 ,则呈进积型组合方式 (如层序 2和层序 4 )。  相似文献   

17.
广西及邻区地台盖层和中新生代盆地地层褶皱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福祥 《广西地质》1998,11(3):5-12
根据新测构造地质剖面资料,指出印支运动导致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一大误解,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向北西减弱,至滇东南-黔南消失。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地层的同步一类同步褶皱是由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依据褶皱时代和过程以及优选大地构造线取向的差异。广西及邻区可分成以北西向大地构造线占优势的滨特提斯区,包括桂西和滇东南-黔南两亚区,和以北东向优选大地构造线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18.
受同生断裂的控制 ,在晚古生代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 ,发育了复杂而有序的盆地充填序列。根据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性 ,在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识别出 2 5个三级沉积层序 ;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界面为关键 ,建立了晚古生代的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 ,地层记录中的层序界面大致可以划分为 4种类型 ,即构造不整合面、沉积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以及它们的相关面 ,而且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归为暴露间断面以及加深间断面两种范畴的界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土高原洛川、长武剖面最近35万年来陆生蜗牛化石的高分辨率研究,揭示出喜温湿和喜冷干蜗牛种类分别存在不同的变化周期:喜温湿类蜗牛化石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存在明显的41 000a和23 000a周期,与地轴倾角和岁差(低纬度太阳辐射)的变化周期有关;而反映冬季风变化的喜冷干蜗牛种类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其主要为0.1Ma和41 000a的周期.冬、夏季风的变化与地轴倾角41 000a周期都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但与地球轨道的岁差(19 000~23 000a)及偏心率(0.1Ma)的周期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在轨道尺度上冬、夏季风之间不存在此消彼长的简单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摆脱了与海平面变化相联系的束缚,对于远离海洋的陆相地层尤其是河流相地层而言,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和实践意义,更适用于内陆流域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利用滹沱河冲洪积扇区典型钻孔的岩芯记录、粒度数据和光释光年龄建立了滹沱河古河道晚第四纪的高分辨率地层层序,为滹沱河流域晚第四纪河流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基础。结果表明:滹沱河古河道晚第四纪沉积物为一套辫状河沉积,发育河道和泛滥平原两种沉积亚相,其粒度参数统计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滹沱河古河道晚第四纪地层可识别出4个超短期旋回和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2个短期旋回之间的层序界面处于短期基准面的最低值,具有地层对比意义。在该界面之上发育厚层叠置的辫状河道沉积,界面之下发育厚层、富含钙质结核的干旱冲积平原沉积。该界面特征明显、易识别,在整个古河道发育区可对比,其界面年龄约为76 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