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储层的岩性、孔隙类型及影响孔隙结构的因素等方面,对轮南地区石炭系砂泥岩段一下亚段S3层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储层的微观特征,为轮南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主要为长石石英岩屑质砂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次为粒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方解石及高岭石晶间微孔,发育少量粒缘缝、微裂缝。孔隙结构主要以大孔大喉型和中小孔细喉型为主。压实作用、岩石粒度及泥质含量是影响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而粒度大小、泥质含量受沉积相控制,因此需加强研究区沉积微相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应用物性分析、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常规压汞等方法,对南堡1-5区东一段储层特征及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微孔、铸模孔,以粒间溶孔为主要类型;喉道类型以点状、缩颈型喉道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孔-中喉道型为主,其次是中孔-大喉道型、中孔-小喉道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青阳岔区长21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1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以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为主;储层物性表现为中孔、低渗的特点,后期的成岩作用对储层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作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1储层主要存3类:在Ⅱ类、Ⅲa类及Ⅲb类,其中长21-1小层以Ⅱ类为主,长21-2小层以Ⅲb类为主,长21-3小层以Ⅲa类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坪庄-白豹地区长6砂岩为研究对象,以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物性分析为手段,对研究区长6砂岩矿物学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以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很低;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其中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晶间孔;溶蚀作用对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压汞资料显示为高排驱压力、高中值压力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低孔低渗储层。储集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砂岩粒径较小;二是储层孔喉以小微喉为主;三是填隙物含量普遍较高。并将研究区长6砂岩储层分为四类,即Ⅰ类(好)储层;Ⅱ类(中等)储层;Ⅲ类(差)储层;Ⅳ类(极差)储层。  相似文献   

5.
孟选刚  袁迎军  代晓旭 《辽宁化工》2014,(6):791-792,804
七里村油田Y49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岩心观察、物性分析、薄片鉴定、X-衍射等技术手段,对七里村油田Y49井区长6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Y49井区储层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其余为粉细砂岩及粉砂岩,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溶孔、以及裂隙孔等多种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最为发育,孔喉类型主要有大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这些孔隙结构的形成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百重7区三叠系克上组主产油层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研究区主产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主要勘探目的层克上组油层组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石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颗粒分选中等偏差;圆球度以次棱一次角为主;颗粒间接触形式以线和点一线接触为主;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作用;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碎屑组成、粒级、填隙物含量和成岩作用均对储层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区储层分为三大类,克上组油层组砂岩储层多为Ⅰ类、Ⅱ类储层。优质含油储集体多出现在分支河道发育部位。因此,加强沉积微相研究,努力寻找分支河道发育的地带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涛  王桂成  靳亚勤 《辽宁化工》2010,39(2):199-203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测井资料,对英旺油田长8储层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层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岩石物性总体较差,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发育粒间溶孔、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等孔隙类型,喉道以细喉-微喉为主;沉积作用发生后,成岩作用控制着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物性。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该区储集岩分为3类:Ⅰ类为好储集层,Ⅱ类为较好储集层,Ⅲ类为较差储集层。  相似文献   

8.
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南泥湾采油厂294井区长62油层组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2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以残余粒间孔、溶蚀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孔隙以小孔隙为主。储层喉道主要有两类:其中微喉道占主导,其次是微细喉道,研究区孔隙结构主要受到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影响,孔喉结构类型与沉积相带耦合性高,是控制储层展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根据毛管压力曲线相关参数将孔隙结构特征分为3类,即低排驱压力—细喉道型(Ⅰ类);中排驱压力—微细喉道型(Ⅱ类);高排驱压力—微喉道型(Ⅲ类),并认为低排驱压力—细喉道型是研究区长62段的主要的储层类型,孔隙结构受到沉积相带、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
南泥湾油田W区长1油层组属曲流河流相沉积,储层岩性以中砂质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岩屑以变质岩岩屑为主;分选以中等为主,其次为好;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颗粒呈点状或点线接触;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次为薄膜—孔隙式。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其中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起到了较强的破坏性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起着较好的改善作用。目前该储层已处于中成岩阶段的A期。属于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的孔隙类型粒间溶孔和剩余粒间孔,储层孔隙结构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特点;宏观非均值性也较强;该储层中Ⅲb类、Ⅳa类分别为研究区长1储层中的好、较好储层,Ⅳb类为差储层,Ⅴ类为致密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储层的岩性、孔隙类型及影响孔隙结构的因素等方面对长6储层进行分析,揭示了储层的微观特征,为东坑——石湾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压实作用、岩石粒度及泥质含量是影响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而粒度大小、泥质含量受沉积相控制,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区沉积微相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