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进口聚醚醚酮树脂,系统研究了热甬道温度、喷丝头拉伸比对所得初生丝结构、最大牵伸倍数及所得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甬道可降低初生丝的取向度,从而提高可牵伸倍数,使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更优;随着喷丝头拉伸比的增大,初生丝取向度增大,最大牵伸倍数降低,所得纤维的机械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市售桑蚕丝织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50℃、100℃、150℃、200℃和不同处理时间条件下,对丝织物进行加速热老化.利用红外、热重和氨基酸测定手段考察了热老化处理对其组成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老化处理后,桑蚕丝纤维样品的红外特征峰峰值强度随着温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且产生微小位移;热处理使丝纤维的热分解温度降低,缘于热老化后纤维晶区受到破坏、结晶度下降;丝纤维的氨基酸含量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以及热处理温度的增加而变化,表明热老化处过程有化学反应发生.由于化学反应的发生使纤维组成发生变化,致使纤维结构产生破坏和损伤,织物断裂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预氧化阶段紫外(UV)辐照聚丙烯腈(PAN)纤维诱导环化交联反应的机理,对紫外辐照后的PAN纤维(UVRPAN)在不同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分析温度对纤维内交联结构、环化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增加,UVRPAN纤维中的交联结构与环化结构增加,环化结构长度增加,交联度由34.4%逐渐上升至44.9...  相似文献   

4.
棉织物水热法纳米二氧化钛表面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合成技术,使用硫酸钛和尿素直接在棉织物纤维表面包覆纳米TiO2颗粒薄膜.借助SEM、XRD、FT-IR、DSC和TG对棉纤维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热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织物反射光谱、拉伸、吸水和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棉织物经过硫酸钛尿素水热改性之后,纤维表面包覆了一层锐钛矿型纳米TiO2颗粒薄膜,由平均粒径2.0 nm的纳米颗粒聚集成100 nm以上的球形颗粒,并通过物理吸附方式附着在纤维表面.改性后的织物热起始分解温度和吸热熔融峰温度均有所降低.具有抗紫外线能力和光催化活性,吸水性能也有所增强,但由于织物尺寸发生收缩,断裂强力有所减小,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市售桑蚕丝织物为研究对象,蚕丝样品分别在50、100、150和200℃条件下进行加速热老化,对老化丝织物样品进行了断裂强力和白度测定,利用电镜和XRD表征手段考察了热老化处理对样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丝纤维的形貌完整性和结晶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热老化处理严重时纤维表面出现裂隙,甚至断裂.由于热老化使纤维结构产生破坏和损伤,织物断裂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涤纶织物四氯化钛水热法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氯化钛为原料,在去离子水溶液中采用低温水热法直接在涤纶织物纤维表面包覆一层二氧化钛薄膜,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涤纶纤维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结构、热学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织物拉伸、抗吸水性和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涤纶织物经过四氯化钛水热改性之后,纤维表面附着二氧化钛为金红石型,呈球形颗粒,平均粒径在15 nm左右,通过物理吸附方式附着在纤维表面;纤维吸热熔融峰温度变化不明显,放热炭化分解峰温度有所升高,热起始分解温度有所降低。由于织物尺寸发生收缩,经、纬向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抗紫外线能力明显增强,吸水量变化不明显,具备降解甲基橙染料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对甲壳素纤维在不同水浴温度和时间下进行热湿处理,应用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YG001A单纤维电子强力仅、KYKY-2800型扫描式电子纤维镜及D8 DISCOVER with GADDS型X免衍射仪等砖其热湿性能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浴温度下,当水浴时间为80min时,纤维的断裂强力最高;在不同的水浴时间下,水浴温度为60℃时纤维的断裂强力最高;而纤维的断裂伸长随水浴时间及温度的变化不明显.因此,在对甲壳素纤维的后续处理中,选择水浴温度为60℃和水浴时间为80min时,可保证甲壳素纤维具有较大的断裂强力.  相似文献   

8.
以沥青基炭纤维为原料,采用(H2O+CO2)物理活化的方法制备出微孔活性炭纤维(ACF),研究了制备工艺对活性炭纤维微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温度和时间对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影响较大;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明显提高;在一定温度下活化时,活化初始阶段比表面积增加较快,活化一定时间后比表面积升高趋势变缓.铵盐浸渍处理加快了活化反应的进行,使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明显升高,孔径增大.  相似文献   

9.
以过硫酸胺(APS)为引发剂,在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原位聚合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单体,将所得PNIPA/PvA混合水溶液在凝固浴硫酸铵饱和水溶液中纺丝,制备PNIPA/PVA初生纤维.为提高其热稳定性能,对该初生纤维进行热诱导交联和戊二醛交联后处理,并比较3种纤维的温度响应性能及耐热水性能.结果表明:3种纤维均有温度响应性,其中PNIPA/PVA初生纤维的温度响应性最明显,热诱导交联纤维次之,戊二醛交联纤维较差;而耐热水性能差异则正相反,戊二醛交联纤维最好,初生纤维较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了PBT/PET共聚酯及其纤维热性能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BT/PET共聚酯高温稳定性好,其结晶结构为PBT/PET共晶结构,随PBT含量增加,其熔融热增加,熔点下降,PBT/PET共聚纤维的熔融热随拉伸倍数增加而增加,这表明纤维结晶度随拉伸倍数而增加.适宜于PBT/PET共聚纤维的拉伸温度为80℃.  相似文献   

11.
针对醋酸乙烯酯(VAc)为第二单体的聚丙烯腈湿法纺丝,研究凝固浴浓度、凝固浴温度和喷丝头拉伸率等条件对PAN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单丝强力仪、声速取向测量仪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等设备对湿纺PAN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凝固浴温度,有利于获得圆形截面的纤维;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大,纤维结构变得致密,纤维取向程度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纤维断裂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低熔点皮芯复合纤维的化学结构、结晶性能、热性能、吸湿性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基础上,选择分散红玉SE-GFL、分散黄M-4GL和分散蓝2BLN对低熔点皮芯复合纤维进行染色,研究了染色温度、时间、pH值和浴比各单因素对染色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确定了其分散染料染色最佳工艺为:温度85℃、pH值5.5、浴比1∶30。实验结果表明:低熔点皮芯复合纤维经该最佳工艺染色后的色深度和色牢度接近或超过普通聚酯纤维高温高压染色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以钛酸钡(BTO)纳米颗粒掺杂熔融纺丝方法制备钛酸钡/聚偏氟乙烯(BTO/PVDF)纤维,可以显著提升纤维的压电性能,居里温度点附近的热拉伸对提升PVDF纤维结晶度和β晶含量作用显著。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了纤维的结晶度和β晶含量,讨论了不同热拉伸倍数和热拉伸速率对BTO/PVDF纤维晶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w.t%的BTO掺杂能够显著提升PVDF纤维内部的β晶含量;热拉伸倍数对提高纤维结晶度效果最为显著,纤维经过6倍热拉伸β晶含量可达95.9%;较高的拉伸速率能获得更高的结晶度和β晶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氨纶纤维经酸性染料易染改性对其性能的影响,采用现代测试手段分析了普通纤维和易染改性纤维的形貌、化学结构、结晶性能、热性能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等,并选用3种酸性染料和3种分散染料对他们进行染色。结果表明:与普通氨纶相比,易染氨纶表面形貌没有差异;在化学结构上,易染氨纶纤维大分子中游离的—NH增加,氢键化的—NH减少;易染氨纶硬链段的结晶度降低,结晶完整性变差;玻璃化温度与普通氨纶相似但热性能略降低;断裂强力变化不大,而断裂延伸率降低50%;酸性染料染色时易染氨纶上染率高于普通氨纶,而用分散染料染色时两者上染率没有变化。通过易染氨纶和普通氨纶纤维性能上的差异分析,为氨纶改性及染色工艺和染色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电纺、热处理及磺化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的磺化聚苯乙烯(SPS)超细纤维膜,并研究了其对阳离子红染料的吸附性能.使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失重仪、万能拉伸机、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方法表征了SPS超细纤维膜形态、结构与性能以及吸附性.结果发现:磺化后纤维表面出现沟槽,膜力学性能略有下降,初始热失重温度降低,sPS膜对阳离子红染料的吸附速率快,去除率高,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碳化锆粉体进行偶联改性处理,再使用改性后的纳米碳化锆粉体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及染色.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性能测试技术对纳米碳化锆粉体和涤纶织物纤维表面形态、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碳化锆粉体经过KH560改性之后,团聚现象明显改善,且发生了化学接枝反应,并通过KH560的桥接作用使纳米碳化锆颗粒牢固附着在涤纶纤维表面.涤纶织物经过纳米碳化锆粉体整理之后,起始和终止热分解温度均有所下降.染色之后纤维表面仍粘附有纳米碳化锆颗粒,纳米碳化锆整理对涤纶纤维染色和热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温度场和应力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较严密地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实时温度应力场,提出了计算温差应力场的新方法.基于箱梁表面热交换平衡理论,综合考虑环境条件、物理材料特征、几何性质以及桥梁走向对温度应力场的影响,采用热瞬态分析和热 结构耦合求解技术,实现任意时刻箱梁结构温度应力场的仿真.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进行了预应力箱梁温度和应力场的数值仿真,并与按公路桥规中的温度模式所计算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客观模拟实际边界,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能合理解释常见温度裂缝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乙醇溶液与钛酸正丁酯为前驱体溶液,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氧化钛复合纤维,经空气中水解聚合、浸水和煅烧等后处理分别得到表面粗糙的氧化钛复合纤维和氧化钛无机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对所制得纤维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初纺的氧化钛复合纤维经过与空气中水分进行水解聚合后,纤维内部形成了不溶于水的骨架结构,使其浸水后仍能保持纤维形貌;同时复合纤维中水溶性成分的去除,使纤维表面形成粗糙结构,这种纤维的表面粗糙结构可通过不同温度煅烧进行调节,同时煅烧后得到氧化钛无机纤维.  相似文献   

19.
涤纶纤维经热变性后,物理机械性质和微细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达到涤纶仿丝绸的效果。本文测试了上述性质变化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热变性涤纶的染色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将自制的以正十八烷为囊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的相变材料微胶囊(PCMMcs),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切片混合,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了蓄热调温纤维.用扫描电镜、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纤维的结构、蓄热调温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CMMcs质量分数为10%的纤维试样,经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其在29.3℃时有16.1 J/g的熔融相变焓,表明本法制备的PCMMcs与PBS能够进行共混熔融纺丝,制成的纤维具有较好的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