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黎开志  易灵 《人民珠江》2010,31(6):13-15,72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磨刀门治理开发工程,整治后原浅海区口门变成一主一支的河道格局,磨刀门主槽延伸到横洲口的大井角,横洲外水域缺乏治导线控制,不利于河口的综合治理及执法管理,为规范滩涂开发利用,着重对磨刀门横洲外河口演变及治导线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珠江河口磨刀门水沙动力的基础上,介绍了横琴新区南部围填海工程总体规划方案。采用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通过清水、浑水定床试验,研究了横琴围垦规划方案对磨刀门河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方案实施后,工程附近的水动力分布将有大幅调整,磨刀门水道涨、落潮量及分流比减少;洪湾水道分流增加,径流动力相应增强;十字门水道及口外湾口水域水动力均减弱。围垦规划方案实施后,磨刀门口外的深槽由双汊变为单汊,拦门沙位置下移,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磨刀门及十字门出口10 a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建议对远期规划的岸线走向和线型作适当优化,以减小工程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磨刀门是西江的主要出海口门,年泄洪量和输沙量为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冠。由于河口的自然延伸和水道的冲淤变化,对防洪、排涝、灌溉等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通过分析整治前后口门附近水文要素的变化,研究整治工程对防洪防潮、排涝、灌溉、供水水质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晖  谭超  黄本胜  邱静 《泥沙研究》2021,46(3):64-71
珠江磨刀门河口围垦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期整治基本完成后,磨刀门河口向海快速延伸,河口类型发生转换,沉积环境发生显著改变.基于2003年、2006年和2015年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数据,通过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的时空分布反演不同时期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物输运路径,揭示大规模围垦后磨刀门河口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7,(7):75-79
基于FVCOM模型建立磨刀门海域盐度扩散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磨刀门河口区盐水入侵情况。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地区咸潮入侵的垂向分布规律,能够用于磨刀门海域拦门沙疏浚整治工程对咸潮入侵的影响研究。磨刀门海域盐度分布受海水、淡水共同控制,垂向盐度分层分布,并且底部产生高浓度咸潮入侵现象。口门区航道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咸潮入侵,但对磨刀门水道沿岸地区居民及工农业取水环境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对工程整治措施进行分析论证,最大限度减轻工程实施导致咸潮入侵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王世俊 《人民长江》2013,44(21):19-23
通过对磨刀门开发治理历史过程的回顾,结合磨刀门河口动力地貌、河口结构与功能及综合治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及主要认识,对磨刀门河口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展望磨刀门河口未来的研究方向,认为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 河口界面理论研究;② 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河口响应定量研究;③ 新形势下磨刀门口外滩槽演变规律及整治方略研究;④ 口外波浪观测及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影响下磨刀门河口的泥沙输运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磨刀门河口的自然演变进程深刻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的地貌演变、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输移沉积、底床冲淤趋势等发生显著变化.对围垦滩涂和修建治洪导堤两个主要人为治理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整治前的磨刀门河口深槽水流散漫、泥沙漫滩沉积的状况得到改变,治理后河口的干支水道格局明确,水沙归槽输运,其中磨刀门水道因河槽束水束沙,径流输运显著,河槽呈现冲刷、延长的趋势;洪湾水道和白龙河水道亦河槽断面窄化、深化;磨刀门河口呈现出向外海延伸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苏波  刘吉  冯业荣  卢陈  陈荣力 《人民珠江》2012,33(Z1):21-25
根据磨刀门河口水体盐度与该地区风资料,分析了磨刀门河口地区不同风向对河口咸潮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由于交杯沙水道(一主)与洪湾水道(一支)的地理分布特点,对于磨刀门水道而言,强偏北风作用下,洪湾水道水体盐分输运占主导作用;一般风力条件下,交杯沙水道水体盐分输运占主导作用,偏南风则显著增加交杯沙水道盐分输运强度。  相似文献   

9.
珠江河口磨刀门整治后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之一,为珠江三角洲主要泄洪通道和输沙出海通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磨刀门水道进行了整治规划和综合治理,磨刀门内海区整治后形成今日的规则河道(横洲水道),该文就磨刀门整治前后的演变及其历史演变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磨刀门河道演变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指出河床演变的结论是在特定的时空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苏波  刘吉  卢陈  高时友  吴小明 《人民珠江》2012,33(Z1):17-20
以2009年12月磨刀门河口同步水文测验为基础,分析了磨刀门主干与支汊洪湾水道半月潮周期内分层盐度变化和盐淡水混合特征。实测数据表明,一般风力条件下,枯水期磨刀门水道盐度变化特征与交杯沙水道基本一致,磨刀门水道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磨刀门主干交杯沙水道,小潮期间尤为如此。从半月潮周期来看,磨刀门河口盐淡水混合类型总体表现为缓混合型,且磨刀门水道垂向分层相对最强、洪湾水道垂向混合相对最强。小潮期磨刀门水道表现为高度分层,形成了明显的盐水楔。  相似文献   

11.
珠江河口潮流流量变化控制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珠江河口地区滩涂岸线资源开发和涉水工程建设,河口边界形态及动力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动力环境变化必然引起河口河床形态的调整,对潮汐河口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珠江河口潮汐通道稳定性分析为基础,探讨潮汐河口的河相关系,初步提出了河口潮流变化控制指标。研究建立了珠江河口口门断面面积与多年平均落潮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近期口门均衡断面的河相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河口潮流变化引起的口门河床冲淤变化。根据河床冲淤变化与口门行洪能力调整的关系,提出了河口口门落潮流量变化控制指标为1%~2%,研究成果为河口涉水工程管理提供了定量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黄河口河道冲淤变化及延伸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黄河河口段来水来沙偏枯,水沙年内更集中汛期,加上清水沟单股行河,使得河口段至今仍能维持良好的河道。影响河口河道好坏的因素,除淤积延伸长度外,还应包括河槽形态、水沙过程、河口疏浚等。在平、枯水年,只要汛期有大洪峰,使河道“洪冲枯淤”,河口就可能维持良好河道,部分消除河口淤积延伸对近口段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珠江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位于中国南部。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三角洲4个水系组成,流域面积453 690km2。流域范围内包括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和越南的东北部部分地区,其中,在中国境内面积为442 100 km2。西江是珠江的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河势近15年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口治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开展了常年定期的长江口河势跟踪监测分析工作。基于此,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和总结了长江口河势近15 a来的总体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河势演变特征对后续河口治理开发的若干启示。结果表明:近15 a来长江口河势变化整体仍符合陈吉余等1979年提出的河口历史发育模式;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青草沙水库等重大涉水工程建设对稳定“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07年之后长江口河床冲淤调整程度总体趋于放缓,年内冲淤变化受径流过程影响仍较明显。从河势发展的角度看,未来长江河口的治理开发,须继续遵循河口向东南方向的演化趋势,综合考虑河口开发的相互影响,以及加快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等规划的实施步伐。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北槽潮波传播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北槽河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槽河床形态、水深的变化必将影响长江口潮波传播。为研究长江口潮波传播的变化,利用非结构网格FVM方法建立了大通至外海的大范围数学模型,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各分期工程对潮波传播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因工程量相对较小,工程实施后,北槽潮波变化相对较小;二期工程后北槽潮波能量损失较大,高潮位略有抬升,低潮位大幅度抬升;三期工程后,潮波变化与二期工程基本一致。北槽导堤工程引起的潮波能量损失较小,丁坝工程致使潮波能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16.
深水航道工程对长江口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建立了一个长江口二维流场数值模型,分别对深水航道工程实施前后长江口流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深水航道工程对长江口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槽及工程施工地点附近,而对距离较远的测站影响小。通过对各测站水位、流速和断面潮量变化的分析,表明工程对长江口水位的影响较小而对流速和南北槽进口断面潮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尾闾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尾闾的变化是由黄河口海岸侵蚀机制与堆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口尾闾进行监测,可直观反映调水调沙对河口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是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口影响的平面形态的最好展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口门附近不管是河道延伸,还是造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水调沙对河口的冲淤平衡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研究河口区重金属的运动足迹,综合评估其对河口水源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河口水污染精准防治,选择长江口为研究区域,根据2016年1—12月长江口6个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枯水期典型月(1月份)、平水期典型月(5月份)、丰水期典型月(8月份)重金属的运动足迹规律,构建了二维非稳态水环境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率定验证,探究了河口区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期,长江口重金属受到长江径流和潮汐作用的影响,粒子运动速度从大到小的时间排序是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空间分布来看,徐六泾释放的粒子会进入长江口的3个水源区。②枯水期典型月(1月份),粒子运动足迹3处不一致,北港处重金属粒子运动速度最快,为4.98 km/d,最终汇入东海。③平水期典型月(5月份),徐六泾重金属粒子足迹运动不同于枯水期,沿北港方向流动,继而呈顺时针的螺旋型轨迹运动,最终流入东海,且运动速度最快,为7.03 km/d。④丰水期典型月(8月份),运动足迹与平水期类似,但徐六泾与北港处的粒子运动速度都大于平水期,北港处最大,为8.32 km/d。  相似文献   

19.
The watershed of California's Central Valley drains into San Francisco Bay, the largest estuary on the Pacific Coast.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Valley have been intensively exploited, particularly in the last 50 year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irrigation systems. About half the 35 km3 average annual freshwater inflow to the estuary is now diverted, with up to 85 per cent in dry years. These diversions are now having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stuarine ecosystem including substantial declines in the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anadromous fishery. At the time the large dam projects in the watershed were designed, no consideration was given to impacts on the estuary.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is error has led the California state agency that governs water allocation to consider apply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e upstream reservoirs in order to provide sufficient freshwater inflows in the estuary to maintain the estuarine ecosystem. A set of freshwater flow and salinity standards has been proposed and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se flow requirements are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freshwater inflow on estuarine hydrodynamics and on the estuarine ecosystem. These requirements have three overlapping goals:.
  • 1 Maximizing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 the base of the estuarine foodchain.
  • 2 Protecting spawning and migration of anadromous fishery.
  • 1 Protecting brackish wetlands.
.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海岸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万战  张华兴 《人民黄河》2007,29(2):27-28,32
利用观测资料,总结了在黄河水沙、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作用下黄河口海岸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不仅受黄河水沙、潮汐、潮流的影响,而且还明显受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②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的趋势是朝着垂直于东北强浪的方向发展;③刁口河停止行河后河口海岸蚀退的原因不仅是河流泥沙减少,而且还有海堤在波浪作用下引起的侵蚀。建议:①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生态等规划应给黄河口流路充分的空间,而且黄河口流路安排应遵循“先在三角洲两侧、后在中心”的顺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渤海容沙体积,减缓黄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②近期把清水沟尾间河道改向莱州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