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普通假体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对58例行普通假体THA的患者(72髋)分别采用DAA(DAA组,35髋)与后外侧入路(PLA组,37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术后疼痛VAS评分及HHS评分等指标。结果 57例患者(71髋)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PLA组失访1例(1髋)。DA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而失血量、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少(优)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切口长度、并发症、股骨柄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周VAS评分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HS评分DAA组优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普通假体DAA THA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假体位置佳和关节稳定性高等优点,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侧假体位置准确性差异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118例,其中DAA共56例,男18例,女38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59.4±12.8)岁。PLA共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63.2±10.6)岁。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术前畸形。髋臼侧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压配式假体。通过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侧假体外展角,CT平扫测量髋臼侧假体前倾角。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感染等并发症,DA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5±21.1)min,PL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1.2±11.2)min。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度为(38.2±7.6)°,前倾角度为(14.9±4.5)°;PL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度为(36.7±11.9)°,前倾角度为(18.7±7.3)°。两组患者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但PLA组患者假体前倾角高于D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DAA组的前倾角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为82%(46/56),PLA组为62.9%(39/62)。DAA组的外展角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为91%(51/56),PLA组为72.5%(45/62)。结论 DAA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安放准确性较PLA入路更稳定,且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更高,但两组外展角安放准确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2例(40髋)股骨头坏死晚期、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共14例20髋,男11例16髋,女3例4髋;年龄17~83岁,平均72岁;骨关节炎10例13髋,股骨头坏死4例7髋;术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34±5.63)kg/m2。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共18例20髋,男14例15髋,女4例5髋;年龄22~86岁,平均75岁;骨关节炎9例9髋,股骨头坏死9例11髋;术前患者BMI指数(27.34±5.30)kg/m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BM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术前BMI指数:DAA组(23.34±5.63)kg/m2,PLA组(27.34±5.30)kg/m2,DAA组BMI指数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DAA组(124±29.21)min,PLA组(53±1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可比后外侧入路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术前数字化模板计划用于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准确性,及其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77例(109髋)采用DAA行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56髋)术前采用数字化模板计划(A组),37例(53髋)采用传统模板计划(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以及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计划与实际假体安放型号,并计算符合率。于术后3个月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杯假体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力线。采用HH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髋臼侧术前计划与实际安装假体型号符合率为80.4%(45/56),明显高于B组的62.3%(33/53)(χ~2=4.38,P=0.04);A组股骨柄侧符合率为83.9%(47/56),与B组的79.2%(42/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3)。A、B组髋臼杯假体外展角分别为(40.7±6.4)、(38.8±7.3)°,股骨柄假体力线偏差(0.1±1.8)、(0.3±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假体下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较B组明显减少(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6)。A组1髋、B组6髋发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8个月;B组为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HSS评分分别为(91.8±3.1)、(92.6±4.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结论 DAA行THA术前行数字化模板计划准确性高,在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同时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59-1764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直接前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5月在本科THA治疗强直性髋关节患者26例(37髋)。其中采用侧卧体位下直接前方入路(DAA) 12例(17髋),后外侧入路(PLA) 14例(20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术中DAA组中1例发生股骨近端骨折,予以钢丝捆扎固定,无不良后果。PLA组中,2例由于前方软组织松解困难,术中加用前入路切口暴露关节囊。DAA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PLA组,且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DAA组未发生不良事件。而PLA组有2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后在麻醉辅助下手法复位,之后未再发生脱位。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相应活动方向,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假体松动和肢体长度不等等并发症。[结论]强直性髋关节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侧卧位DAA入路可以直视下松解髋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髋臼暴露充分,利于假体正确安装,且创伤更小,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脱位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拟行单侧THA患者1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5例采用DAA入路行THA,其余62例采用PLA入路行THA。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除DAA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术中给予钢丝捆扎。DAA组切口长度、术后第1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和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显著优于PLA组(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DA组的VAS评分均小于PLA组,术后24 h和36 h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PLA组,其中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PLA组,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或断裂。两组患者的髋臼假体外翻角、前倾角和股骨偏心距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具有切口短、术后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48例股骨头坏死FicatⅢ或Ⅳ期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DA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3)岁;后外侧入路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时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术后1、6个月和5年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患髋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60.4个月(48~73个月)。手术时间DAA组为(78.30±5.08)min,后外侧入路组为(75.61±10.60)min,术中出血量DAA组为(351.30±21.46)ml,后外侧入路组为(362.20±26.1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DAA组为(2.05±1.10)d,后外侧组为(3.30±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髋臼杯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及5年,两组HHS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组有1例术中损伤旋股外侧动脉升支,1例大转子骨折,1例表浅伤口感染。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结论:采用微创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Ⅲ期或Ⅳ期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在学习曲线阶段,针对复杂病例微创DAA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ts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2例,分为DAA组51例,PLA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假体位置、住院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9.6个月。DAA组手术时间为(66.8±11.3)min,PLA组手术时间为(62.9±9.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分别为(7.2±1.6)cm和(9.8±3.1)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3±11.2)mL和(86.8±12.3)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4.8±12.6)mL和(125.1±11.2)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1.1)d和(7.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外展角分别为(38.4±6.2)°和(37.9±5.7)°、前倾角分别为(17.3±5.3)°和(18.6±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3、6个月DA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2.6±10.8)、(92.1±10.6)、(93.7±8.9)分,PLA组为(71.4±9.6)、(87.5±9.1)、(92.7±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DAA组与PL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3、5、7d的VAS评分均低于PL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DAA组出现1例(1.9%)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见髋关节脱位病例。PLA组发生髋关节脱位3例(5.8%),未见神经损伤等症状。结论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率低、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其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将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51例(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入路51例(后外侧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于术后第1天患者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并根据以上两指标评价髋臼假体是否位于安全区域。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2.28±5.77)、(21.14±5.17)°,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为(43.93±7.44)、(21.05±4.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P=0.19;t=0.05,P=0.96)。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位于安全区域比例分别为88.2%(45/51)、80.4%(41/51),后外侧入路组为84.3%(43/51)、82.4%(42/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6;χ~2=0.06,P=0.79)。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在安全区域的比例为70.6%(36/51),后外侧入路组为68.6%(35/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结论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直接前方入路(DAA)、直接外侧入路(DLA)及后外侧入路(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46例首次行THA的患者,依据微创入路途径分为DAA组(50例)、DLA组(48例)和PLA组(48例),DAA组采用DA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DLA组采用DL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PLA组采用PL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大于DLA组和PLA组(P<0.05),而三组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DAA入路具有更好的髋臼假体外展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DDA)、直接外侧入路(DLA)、后外侧入路(PLA)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86例患者在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依据所采用的手术入路,22例采用DDA,31例采用DLA,33例采用PLA。对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为DDA组(79.33±1.84)min、DLA组(72.65±1.47)min、PLA组(72.12±1.36)min,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为DDA组(8.16±0.22)cm、DLA组(12.85±0.11)cm和PLA组(13.30±0.15)cm,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为DDA组(264.17±13.00)ml、DLA组(464.84±10.09)ml和PLA组(467.58±9.08)ml,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为DDA组(10.19±0.42)d、DLA组(19.52±0.23)d和PLA组(18.97±0.60)d,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Harris评分DAA组为(62.25±1.53),与DLA组(37.65±1.02)和PLA组(37.24±0.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2周的Harris评分,DAA组(85.50±2.09)、DLA组(80.84±1.37)与PLA组(78.97±1.4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损伤少,术后快速康复和髋关节稳定性好,是髋关节置换较理想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短期疗效。方法 9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行THA治疗,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AA组(46例,采用DAA)和PLA组(46例,采用PLA)。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切口长度、术中髋臼杯前倾角、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时间PLA组短于DAA组,但术中出血量PLA组多于DAA组,两组2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两种入路行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相当,但PLA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而DAA术中出血量更少。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3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临床影像评估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小于ALA组(P0.05)。DA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LA组(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方面均显著优于ALA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股骨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及双侧股骨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手术切口短,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早,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94-2197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D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中及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行THA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4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AA组和PLA组,其中DAA组21例21髋,PLA组23例23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和输血量、术后12周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步态僵硬)、髋周疼痛及关节脱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12周时Harris评分、步态僵硬及髋周疼痛情况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入路微创THA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软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短期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应用于同期双髋置换的临床疗效,探讨DAA在同期双髋置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5年11月采用DAA或后外侧入路行同期双髋置换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DAA同期双髋置换34例(A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同期双髋置换31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病因、病程、术前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手术前后Harris评分、VAS评分,采用简易Likert量表法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并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5~48个月,平均25.3个月;B组12~51个月,平均27.6个月。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29%)明显低于B组(19.35%)(χ~2=8.769,P=0.023)。除A组1髋髋臼前倾角大于正常值外,两组其余患者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均在正常范围内。A、B组各1髋假体不稳定固定,其余股骨假体股骨距无明显骨质吸收,固定稳定。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3 d VAS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简易Likert量表法评价患者满意度,A组综合满意度97.1%(33/34),B组为67.7%(2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3,P=0.001)。结论 DAA应用于同期双髋置换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满意度,但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把握适应证,预防早期并发症,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中髋关节表面置换中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72个关节中,分为两组:A组21例病人,共26个髋关节,采用Hardinge的外侧入路。B组44例,共46个髋关节,采用改良的Gibson入路,股骨头由关节后方脱出。测量的指标包括:(1)术前颈干角和术后股骨假体柄干角;(2)髋臼假体的外展角;(3)股骨假体的中心偏移距;(4)术前髋臼前倾角和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5)股骨假体侧方中心偏移距;(6)股骨假体的侧方偏移角。[结果]股骨假体的柄干角A组为139.5°,B组为140.5°,2种入路间的柄干角无显著性差异;髋臼假体的外展角A组为37.7°,B组为44.4°;前倾角A组为21.6°,B组为15.2°。[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可以采用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股骨假体安放位置在两种入路中差别不大,但在髋臼假体安放时,相差显著。与后外侧入路比较,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外展角较小,但前倾角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髋关节前方直接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0月,共216例因髋关节疾病入住我科初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纳入183例,其中髋关节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92例(DAA组),髋关节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91例(PLA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通过髋关节正位片对术后假体的位置进行评价。结果DAA组和PLA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1.0±15.6)、(98.6±11.6)min,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198,P=0.233);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2.2±2.1)、(12.6±2.1)cm,差异无显著性(t=-1.441,P=0.151)。DAA组术中出血量(218.5±20.1)ml,明显少于PLA组(250.0±16.7)ml(t=-11.516,P=0.000);术后住院时间(10.2±3.1)d,明显短于PLA组(13.8±2.6)d(t=-8.629,P=0.000);术后输血率3.3%(3/92),显著低于PLA组12.1%(11/91)(χ2=3.873,P=0.049);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A组[8.4%(8/92)vs.18.7%(17/91),χ2=19.309,P=0.002]。DAA组切口周围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LA组[2.1%(2/92)vs 9.9%(9/91),χ2=4.821,P=0.028];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0%(0/92),显著低于PLA组5.5%(5/91)(Fisher精确检验,P=0.029);2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3%(4/92)、0%,差异无显著性(Fisher精确检验,P=0.121)。PLA组1例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经足量抗生素治疗无效后,给予翻修手术。随访6~21个月,平均13.6月。HHS评分术后1、3、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X线评估2组患者术后假体的位置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展角:42.7°±3.3°vs.42.0°±3.8°,t=1.391,P=0.166;前倾角:19.5°±1.3°vs.19.4°±2.1°,t=0.129,P=0.897)。结论侧卧位下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股骨近端解剖形态的CT三维重建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70例(76髋)DDH患者与54例(54髋)健康志愿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学参数,包括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高度、颈干角、头心-千轴距、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髓腔冠状径、股骨髓腔矢状径、股骨髓腔最长径、股骨各断面髓腔扭转角、股骨峡部距小转子距离及髓腔开口指数.比较DDH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学参数有无差异,分析DDH患者各解剖参数的相关性,并与国外研究中DDH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DDH组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股骨头高度[(4.82±0.95)cm与(5.18±0.57) cm]、头心-千轴距[(2.66±0.74) cm与(3.16±0.51) cm]、髓腔开口指数(4.12±1.05与4.53±0.65)及小转子远端40 mm处(LT-40水平)的股骨髓腔扭转角(46.86°±49.53°与66.38°±28.75°)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H组股骨头高度与头心-干轴距呈正相关(r=0.491,P=0.000),股骨头直径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r=-0.443,P=O.001).散点图显示DDH组峡部以上不同股骨冠状面的扭转角差异较大且无规律.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股骨头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DH患者股骨的解剖形态与正常股骨存在差异.对DDH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必须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对股骨畸形严重者应使用个体化定制假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年轻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技术结合Wagner Cone圆锥形生物型先髋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间,兰州军区总医院关节外科收治18例(20髋)DDH并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43岁,平均(27±5)岁。髋关节发育不良按Crowe分型:Ⅲ型7例(7髋),Ⅱ型8例(10髋),Ⅰ型3例(3髋)。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52.5±9.2)分,肢体平均短缩(3.2±0.9)cm(1.0~4.5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选择非股骨短缩截骨技术结合Wagner Cone圆锥形生物先髋柄假体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比较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并行影像学评估股骨近端髓腔形态与股骨假体的匹配情况,以及术后骨-假体界面稳定性。对术前和术后Harris评分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2±9)个月(20~55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52±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0±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1)。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股骨柄与髓腔紧密压配,假体髓腔填充良好。依Engh骨长入标准(骨性固定、纤维性稳定及假体不稳定),18例20髋均为稳定性骨长入。本组病例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圆锥形Wagner Cone先髋生物柄可良好充填DDH细小的股骨髓腔,不需要股骨短缩截骨,通过有限软组织松解、撬拨复位实现髋关节复位。圆锥形假体柄设计可方便调整DDH增加的前倾角,柄体表面全涂层处理可保证有效的生物固定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