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LAMP检测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溶血素(tlh)基因作靶标,优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体系用Bst DNA聚合酶催化,恒温反应60 min,产物分别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YBR Green I染色鉴定,对各项反应参数进行优化;将新鲜菌液作10倍梯度稀释后进行LAMP和PCR反应,比较二者的敏感度;对32株食源性病原菌(包括分离于水产品的25株副溶血弧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标准株,大肠杆菌D5、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003、志贺氏菌B4、蜡样芽胞杆菌6330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4001和沙门氏菌50041各1株)进行LAMP扩增,验证其特异性;虾样品用菌液进行模拟污染,分析LAMP的可靠性。各参数最佳条件为:Mg2+浓度为3.6 mmol/L,dNTPs浓度为0.96 mmol/L,Bst DNA聚合酶用量为4.8 U,内外引物浓度比为8:1,最佳反应温度为63 ℃,时间为60 min;LAMP的检测限为1 CFU/mL,低于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特异性试验检测2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阳性,6株非副溶血性弧菌为阴性;人工污染试验中检测限达1 CFU/mL,无假阳性。建立的LAMP方法操作简单且灵敏度高,适用于水产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针对水产品中活的副溶血性弧菌建立一种快速定量的PCR检测方法。基于叠氮溴化丙锭(PMA)在一定光照条件下能抑制死亡菌DNA扩增,以及微滴式数字PCR技术能将检测精度扩展至单分子目标基因,并实现绝对定量的特点,以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为目的片段设计及筛选适合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优化反应体系,通过对PMA浓度及曝光条件等优化,建立了一种联用PMA-dd PCR技术快速检测水产品中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选择16μg/m L作为PMA工作浓度,曝光时间为8 min,此条件下能够完全抑制副溶血性弧菌死菌的DNA扩增并对活菌扩增无影响。通过对比PMA-dd PCR和PMA-q PCR的检测低限分别为2×10~1 cfu/mL、2×10~2 cfu/mL,PMA-dd PCR法的灵敏度比PMA-q PCR法的高。应用PMA-dd PCR定量方法检测人工污染的基围虾和小帆立贝这两种海产品,在基围虾中最低可检出1.9×10~1 cfu/g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小帆立贝中最低可检出8.9 cfu/g的副溶血性弧菌。该研究为将PCR技术实际应用于水产品中低量污染、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检测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沙门菌Ompc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设计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利用该体系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可得到特异性扩增,而共存于海产品中的其他细菌均未见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对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72、40、80 cfu/ml。对舟山采集的150份样品进行检测,检出32份副溶血性弧菌、11份沙门菌、5份单增李斯特菌,与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 Man探针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灵敏、简单快速地实现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特异性检测toxR(跨膜转录激活蛋白)基因和tdh(热稳定性直接溶血素)毒力基因的Taqman探针双色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和tdh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Taqman探针双色荧光PCR扩增体系,进行特异性、灵敏度试验;对副溶血性弧菌分离菌株实施检测,了解其tdh基因和tdh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3株从食物中毒患者中分离获得的分离株均出现toxR基因和tdh扩增曲线,而溶藻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等31株弧菌属其他菌株和肠杆菌科的菌株未见扩增曲线。从食品中分离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均未携带tdh毒力基因。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灵敏度可达到3.6×102 cfu/mL。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同时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和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的RPA-exo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以irgB为靶基因设计副溶血性弧菌的RPA-exo引物探针,对引物探针进行组合筛选,建立RPA-exo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模拟污染实验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测试。结果:建立的方法15 min可获得结果,具有高特异性,无交叉反应;灵敏度为1.0×103 CFU/mL,DNA检测限为0.35 pg/μL,质粒检测限为1×103 copies/μL;模拟污染实验中加入终浓度为1.36×103 CFU/mL时,无需增菌即可被检出;实际样品检测中,10份水产品,有3份样品被检出,检测结果与国标GB 4789.7-2013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副溶血性弧菌的RPA-exo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部分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从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分离的192株副溶血性弧菌是否携带毒力基因tdh、trh,及种特异性基因tlh、toxR。结果192株实验菌株tdh全阴性,4株trh阳性,毒力基因携带率2.08%;而tlh、toxR的携带率均为100%。结论中国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7.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VP)的PCR检测方法 ,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用该引物对 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 (经传统方法验证 )和 30株非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CR扩增 ,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 ,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 10CFU g ,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PCR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满足食品卫生快速反应体系的需要,提高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检测效率,本实验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tl基因设计合成引物,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氏菌(Shigella)、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做方法特异性对照,建立了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此方法对市场随机抽取的40份水产品进行检测,并用国家标准方法(GB/T4789.7—2003)对该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菌液灵敏度为103CFU/ml,含菌量1~10CFU/g的样品经增菌6h后即可检出。与国标方法相比更加准确可靠,检测周期10h即可完成。说明此方法适合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江凤玲 《福建轻纺》2023,(3):6-10+16
文章研发了一种可在16 h内完成冷冻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的方法。方法在首先完成样品的预增菌工作后,采用高温热裂解法与核酸亲和膜吸附法提取冷冻水产品等样品中的检材总DNA,设计副溶血性弧菌专一引物探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扩增试样中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保守基因片段,同时开展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比对工作证实方法的可靠性,建立了特异性好、高检测通量的PCR检测方法。为验证所建立方法的适用性与稳定性,本研究从市场中随机抽取共331份冷冻水产品样品开展副溶血性弧菌的筛查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在上述抽样调查的冷冻水产品中3份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的基因片段被扩增检验出,试样的目标菌检出率约为0.9%(3/331),该研究PCR方法的DNA检出限可达到0.01 ng/μL。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稳定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致病基因的检测方法。对已建立的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基因tdh、trh和tlh荧光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与副溶血性弧菌反应良好,与其他弧菌属和非弧菌属的6株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检测了6株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分离株,3种致病基因检出限分别为tlh 6~43 CFU/mL,tdh 97~1 700 CFU/mL,trh 1 100~4 000 CFU/mL;3种致病基因20次重复组内变异系数在0.96%~1.50%,组间变异系数在2.70%~4.10%。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