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胜中  陈良万 《西部医学》2013,25(6):843-845,848
目的总结术中置入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12月~2012年3月接受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的1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置入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16例,一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1例。全组手术时间(276±54)min,体外循环时间(141±28)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1±12)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7)min。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14±6)d。13例随访5~32个月,主动脉血管成像(CTA)显示患者主动脉弓降部及分支动脉内支架扩张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置入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本院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弓降部撕裂病例的分析,初步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本组19例,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33~77岁,平均51岁。体外循环胸降主动脉置换手术4例,11例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4例保守治疗。结果:4例手术病例,3例生存良好,2例有喉返神经损伤症状,1例合并一侧肾灌注不足,1例于术后6个月死于肾衰。1例覆膜支架植入治疗病例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术后均无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无脑栓塞,无截瘫,无插管侧股动脉栓塞和肢体坏死。4例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出院。结论: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弓降部撕裂的病例,5年前我们行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11例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则主要为近年来手术。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方法简单有效,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不中断脑供血弓部优先重建技术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脑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20年6月到2023年3月,17例患者首先横断无名动脉或左颈总动脉,将动脉管逆插入主动脉弓部后,通过“自循环”行弓部分支血管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吻合完成全脑灌注,后在体外循环下完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术式包括: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和/或主动脉根部处理1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术3例)。结果 全组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无胸骨哆开及人造血管感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手术无中转延长切口情况。术后清醒时间(4.23±0.73)h,1例患者因术后脑梗死、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对其余16例患者分别在出院后3月、6月、1年进行了电话随访,随访率100%。无患者出现死亡、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再次手术干预、新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破裂、近端逆行撕裂、肾脏、脑部疾病情况。结论 采用不中断脑供血弓部优先重建技术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优先保证脑部灌注,减少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1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先进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主动脉根部用自体心包片与右房建立分流,出院复查心脏彩超和主动脉电子束CT。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体外循环时间(221.33±37.98)min,心肌阻断时间(124.77±50.00)min,停循环时间(28.38±8.12)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9.30±9.57)min。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因分别为不完全肠梗阻以及急性缺血性脑病,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出院时复查主动脉电子束CT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于人多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同期复合手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96例弓部受累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均同期行分站式复合手术,先在常规手术室完成血管旁路术再转入介入室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根据支架锚定分区不同采取个体化的弓部重建方式,其中Z0区分支重建18例,Z1区34例,Z2区44例。结果:96例患者围术期死亡1例,无严重脑部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同期完成手术,术后即时造影示夹层近端破口封闭良好,重建血管通畅率100%,近端Ⅰ型内漏3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升主动脉夹层行人工血管置换后治愈。90例病人随访6-48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示人工血管通畅、无内漏(Ⅰ型内漏3例消失),支架远端降主动脉假腔闭合85例,无再次手术。结论:同期分站式复合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合理的弓部处理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弓部置换或加远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观察。方法 1例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行Bentall's术+半弓置换术,1例升主动脉真性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患者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半弓置换术,1例外伤性胸主动脉夹层行弓降部主动脉置换术,余8例均行全弓置换+远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例因肺部感染,术后第39天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第11天死亡。9例存活患者中2例出现声嘶,余均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弓部置换或加远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报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这一凶险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心脏彩色多普勒(UCG)确诊.无名动脉或右腋动脉 腔房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涉及弓部置换的15例均采用深低温(鼻咽温度16~18 ℃)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依据内膜破口位置、夹层累及的部位、有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Wheat术 2例、David 术1例、Bentall术 6例、Bentall术 半弓置换 3例、Bentall术 全弓置换 支架象鼻 5例(其中合并CABG 3例)、升主动脉 全弓置换 支架象鼻 7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7.3±28.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86.1±10.8)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1.2±8.7)min.死亡2例(8.3%),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功能紊乱,1例出现声音嘶哑.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明显降低死亡率.消除假腔、置换病变血管、重建分支血管血供是手术原则和治疗思考顺序.手术治疗加血管内支架植入这一杂交技术成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  相似文献   

8.
沈莉莉  杨晓 《安徽医学》2015,36(4):476-478
目的:分析总结“一站式”杂交手术及单纯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30例,其中28例患者于发病后2周施行腔内隔绝术。其中近端锚定区不足(锚定区<15 mm)的患者2例,1例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另1例夹层第1破口距离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距离5 mm。施行“一站式”杂交手术者,先进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然后进行腔内隔绝术,封闭夹层破口及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术中放置血管支架30个,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术后进入ICU监护12 h,无严重并发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支架位置良好,转流血管通畅,夹层大部分血栓化。结论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创伤小,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对于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一站式”杂交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方法的变化以及经验教训?方法:对4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主动脉近端即根部处理常用3种术式,即窦部修复?Bentall手术或David手术?主动脉远端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即单纯升主动脉替换?升主动脉替换联合次全弓替换和全弓部替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总病死率7.5%?37例治愈出院,35例接受持续随访,时间3 ~18个月,平均(10 ± 5)个月?6 例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术患者中有1例存在主动脉弓部以及降主动脉增宽趋势,其余29例平均随访12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9个月因脑血管意外死亡?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病情以及医院条件?医生个人经验进行个性化决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主动脉弓部内膜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近端手术重建的早中期临床预后,评价该手术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3例接受近端手术重建的弓部内膜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8.04±12.37)岁(21~73岁)。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慢性主动脉夹层11例;Bentall手术13例,Cabrol手术2例,Wheat手术1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修复1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6例。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 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82.83±36.98) min,阻断时间(111.87±18.82) min,停循环时间(24.22±6.38) min。术后肺部感染4例(17.4%),其中2例行气管切开;1例(4.3%)行腹膜透析治疗, 2例(8.7%)术后发生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自行恢复。无卒中、偏瘫、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发生;23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平均随访时间为(38.35±11.95)月(18~56月),无失访患者。至随访结束,23例患者均存活且恢复正常生活,夹层假腔闭合率为65.22%(15例)。未有患者因主动脉弓部或降主动脉病变而行二次手术。结论 弓部内膜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近端外科手术重建安全有效,该手术策略在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中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体外循环(CPB)的管理方法。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对56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CPB方法、神经系统保护策略及治疗结果。术中采用浅低温CPB方法,根据术前脑动脉、主动脉成像(CTA)检查结果,选择单侧顺行脑灌注(UACP)或双侧顺行脑灌注(BACP)联合股动脉插管灌注的方法进行持续灌注,行升主动脉段置换、弓部分支血管重建和主动脉弓降部腔内隔绝,并选择性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所有5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均未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术中灌注方法采用BACP+股动脉灌注16例,右侧UACP+股动脉灌注33例,单纯股动脉灌注7例;19例患者行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建,37例患者行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重建。CPB时间44—95(65±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71(48±29)min,脑灌注时间24-44(32±13)min。术后1例(1.8%)单纯股动脉灌注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放弃治疗。5例(8.9%)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死于重度感染,1例患者二次开胸止血,5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时,机体无深低温和停循环状态,根据术前检查结果选择个性化的灌注方法,加强围术期CPB管理,可提高神经系统和血液保护效果,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实施主动脉弓置换术的麻醉经验,探讨其手术指征、术式、心功能维护和有效的脑、脊髓和血液保护方法。方法14例患者在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下实施主动脉全弓或部分弓置换术,其中男12例女2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12例,先天性弓部动脉瘤2例。其中5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行部分弓置换术,3例行全弓置换、胸降主动脉替换、象鼻支架术。5例采用血泵法血液回收输入技术。结果1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8±1.23)h,降主动脉阻断时间(16.33±7.25)min,术后清醒拔除气管插管时间(17.11±10.59)h,血制品用量:血浆(872.72±586.67)ml,血小板(1.7±0.48)IU,红细胞(630.00±298.32)ml,自体血(1573.84±1584.78)ml。1例因术后引流多行二次手术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五天有一过性头晕,短暂意识消失。12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下实施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可行的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保持脑灌注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应用术中支架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进行评估。  方法  2018年11月—2020年4月,淮北矿工总医院心胸外科对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患者施行了术中支架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1岁。6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弓部最大直径>40 mm,破口均位于远端主动脉弓,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 < 1.5 cm。统计体外循环时间、术中阻断时间、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围术期病死率,术后脑梗死、截瘫、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分别于患者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7(145±37)min, 术中阻断时间平均为34.5 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平均为12 min。3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超过24 h(分别为41、44、26 h)。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6.48 h。术后均无头晕症状,神志及精神恢复良好,未出现脑梗死、截瘫、二次开胸止血,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3~18个月不等。随访期间,患者生活状况良好。术后复查主动脉CTA,支架远端水平假腔闭塞率为100.0%(6/6)。  结论  对于具有手术适应证的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手术效果和术后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但本组患者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的临床效果仍需通过长期随访进一步判断。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弓分支数字减影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40例患者主动脉弓分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0例患者中,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占16.5%(56/340):左侧颈总动脉与头臂干共干、左侧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各占5.3%(18/340);其次为左椎动脉第三支发自弓占3.8%(13/340),左锁骨下动脉发自Kornmerell’s憩室占0.6%(2/340)。其他类型少见。主动脉弓分支病变114处,其中狭窄100处,闭塞14处,与年龄有明确相关性。结论主动脉弓上分支存在着多种血管解剖变异,本研究对提高脑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累及主动脉弓动脉瘤手术中脑保护的方法。方法 105例累及弓部动脉瘤体外循环中,99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2例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4例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105例深低温停循环病例中,短暂性脑损伤11例,永久性脑损伤3例,吻合口岀血6例,肺部渗漏1例,肾功能不全1例,低心排2例,感染3例,死亡11例。结论累及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手术脑保护时,选择适当的脑保护方法,减少因缺血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新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并与传统手术比较,以评价其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38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6例采用新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支架组),22例采用传统四分支人工血管治疗(血管组)。结果:与血管组相比,支架组体外循环时间[(138.1±56.42)vs(179.21±67.64)min]、阻断时间[(98.56±28.08)vs(134.36±46.46)min]和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7.3±14.76)vs(48.74±18.22)min]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24 h引流量也明显减少[(608.93±308.15)vs(899.04±437.79)mL,P<0.05];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6.25%vs 27.3%),住院天数减少[(16.15±6.68)vs(21.18±12.69)d,P<0.05]。随访14~24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脉弓及分支动脉内支架舒展良好,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适合于大多数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它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应用单侧脑顺行灌注保护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53例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患者资料,按术中脑保护方法分为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和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单侧脑顺行灌注组(UACP),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停循环温度、变温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较DHCA组比,UACP组停循环时间较长(P=0.007),停循环时鼻咽温度、直肠温度均较高(P=0.000),体外循环时间(P=0.011)、降温时间(P=0.000)、升温时间(P=0.000)则缩短,术后气管插管时间(P=0.011)、监护室滞留时间(P=0.015)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无差异(P=0.146)。术后DHCA组死亡2例,UACP组无死亡,死亡率无差异(P=0.495)。术后DHCA组偏瘫1例,UACP组截瘫1例,比较无差异(P=0.705)。结论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UACP保护简便、安全、有效,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体外循环本身和过度低温损伤,在需要停循环时间较长的手术中,其优势可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Chen LW  Lu L  Dai XF  Zhang GC  Cao H  Yang G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435-3437
目的 探讨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技术简化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替换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2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人造血管替换和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当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横断左颈总动脉并缝闭其近端开口.于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间横断主动脉弓,将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应用三分支人造血管替换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并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相连接.结果 术中均能顺利地植入单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下半身停止灌注时间和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分别为( 161±32)、(97±20)、(21 ±4)和(31±6)min.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和分支支架血管通畅,周围无血流,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部位的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 应用单分支支架血管直视植入来简化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替换是可行的;这种方法避免了常规主动脉弓替换术中较深部位的左锁骨下动脉吻合和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远端人造血管-降主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